分享

《科学与现代世界》译序:看似艰深的题材,怀特海也能写得兴味盎然

 傅佩荣 2020-10-20

《科学与现代世界》译序  现代心灵的宝藏(摘录)

《科学与现代世界》这本书,对于研究哲学的人而言,它提供了近代科学思潮的来龙去脉以及优劣定位,更能衔接科学、哲学与宗教,辨明其交互作用与密切关系。

对于研究科学的人而言,这本书展现了科学革命的形而上学基础,并且点出了科学前景的因应之道。

对于一般知识分子,则这本书是现代心灵的宝藏之一,值得细读深思。

——傅佩荣

1  当代英美第一大哲怀特海

怀特海(A.N. Whitehead, 1861—1947)是当代英美第一大哲,他的思想贯穿了科学、哲学与宗教,不仅博大圆融,而且迭创新境。

他的学术生命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

(一)剑桥时期:他十九岁入剑桥大学,专研数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达三十年之久。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怀氏早年所受的数学教育,使他对近代的科学思潮可以出入自得。

(二)伦敦时期:怀氏于1911年应聘于伦敦大学,他的思想逐渐扩展到哲学领域。这段期间的著作都是衔接科学与哲学的,像《自然知识原理》(Enquiry Concerning thePrinciples of Natural Knowledge)、《自然概念》(The Concept of Nature)、《相对论原理》(The Principle of Relativity)等。

(三)哈佛时期:1924年是怀特海生命中的转折点。当时他已六十三岁,由于接受哈佛大学的邀请而移居美国,开始讲授哲学。

这是他一生中最具创造力而又意气风发的时期。由于他,哈佛大学恢复了昔日威廉·詹姆斯、罗伊斯、桑塔亚纳、闵斯特伯格等群贤毕集的黄金时代。

怀氏的代表作相继问世,造成科学界、哲学界、宗教界的连环震撼。

本书《科学与现代世界》,就诞生于这一时期(1925年),被誉为“自笛卡儿方法论以来,探讨科学与哲学关系的最重要著作”。

总结怀氏一生教学五十四年,除了自身翱翔于学术领域、成就一代宗师之外,更能积极入世、关怀人间。

他在哈佛执教期间,每周一晚上在家中与学生聚会畅谈,十三年之久从未间断。他的热忱与专注简直是宗教性的。

普莱士(Lucien Price)在《怀特海对话录》序言中说:

“我在一日工作之余前往怀特海府上,这时我疲倦得几乎不能维持连续的交谈。然而,跟他经过四五个小时的交谈而在半夜出来之后,我总兴奋得像有一把熊熊的生命之火在燃烧。难道他能放射出精神的电力吗?”

2 《科学与现代世界》的语言魅力

《科学与现代世界》这种看似艰深的题材,怀特海却能处理得兴味盎然。

譬如讨论“近代科学的起源”,他指出:希腊的悲剧、罗马的法律、中世纪对神的信仰,共同形成近代人潜意识中对“自然秩序”的绝对信念,奠定了科学探讨的基础。

谈到17世纪是“天才的世纪”时,他评价伽利略、笛卡儿、惠更斯与牛顿,称“这四人通力合作所获的成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视为人类知识史上最伟大的史无前例的贡献”。

说明“自然机械论”的缺陷时,他将之形容为“自然界是枯燥乏味的,既没有声音,也没有香气或颜色,而只有资料在毫无意义地,永远不停地匆匆流转。”

3  从科学角度分析文学浪潮

怀氏的丰富才学使他在讨论19世纪之前,从科学的角度分析“浪漫主义的逆潮”。

他引用了弥尔顿的《失乐园》、蒲伯的《论人》、华兹华斯的《漫游集》、丁尼生的《追忆集》(又译为《悼念》)、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与《白山》等。

这些引述与分析充分证明了:真正伟大的文学家不仅能够反映时代风潮,更能掌握时代精神,点化时代症结,深入理解时代的宇宙观与形上信念。

怀氏根据上述“逆潮”来证明他的理论是时代的正确动向。

他主张“机体机械论”——分子将遵照一般规律盲目运行,但是每一分子由于所属整体的一般机体结构不同,而使其内在性质也随之各不相同。

这样一来,“心灵”的意义获得肯定,“价值”的体验也得到了证实。

4  重新思考“上帝”与人类

“上帝”的概念,是亚里士多德整个形而上学系统的盖顶石。怀氏首先承认亚氏为最伟大的形而上学家,但是对于亚氏以上帝为“第一推动者”提出质疑。

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冲突由来已久,似乎难以化解。近三个世纪以来,宗教一直处于防守地位,显得欲振乏力。因为科学每前进一步,便证明宗教信念的表达方式需要作某种修正。

但是,宗教的存在可以被忽视吗?绝对不可以。

怀氏认为,宗教表达了人类某种基本经验,是人性寻求上帝的反响。这种反响使人类产生崇拜之心与虔敬之德,进而为实际人生的价值(如道德与美感)奠下基石。

但是,宗教并非人类的鸦片,上帝也不是弱者的避风港。

怀氏严正指出:“对上帝的崇拜不是安危的法则,而是一种精神的探险,是追求无法达成的目标之行动。压抑高尚的探险希望,就是宗教灭亡的来临。”这段话对今日宗教界,应是暮鼓晨钟。

落实到人类社会,怀氏所欣赏的人格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从人类生存的角度来看,怀氏认为只有互助合作才是唯一的真理。

他的解释亲切可喜,他说:“人类需要邻人具有足够的相似处,以便互相理解;具有足够的相异处,以便激起注意;具有足够的伟大处,以便引发羡慕。

以上所述,只是简略介绍怀氏《科学与现代世界》一书的要旨。

对于研究哲学的人而言,这本书提供了近代科学思潮的来龙去脉以及优劣定位,更能衔接科学、哲学与宗教,辨明其交互作用与密切关系。

对于研究科学的人而言,这本书展现了科学革命的形而上学基础,并且点出了科学前景的因应之道。

对于一般知识分子,则这本书是现代心灵的宝藏之一,值得细读深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