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傅佩荣:满足一千个欲望与克服一个欲望,哪个更容易?

 傅佩荣 2020-10-20

修养的要旨,在于努力使自己不要陷于犯错的“可能性”中。

——傅佩荣

人有生命,自然不能没有欲望。

就欲望的出现而言,除了食色之类的生理需求之外,大概可以归结为一点:有“可能性”的地方,就会产生欲望。

譬如美伊战后,最令人震撼的消息是:伊拉克博物馆中的十七万件古物被“乱民”劫掠一空。这些所谓的乱民,平常都是知法守法的百姓,现在为什么做出强盗的行径呢?

正是因为战争之后造成的无政府状态,使得“抢劫”的可能性出现了。

1

假如可以隐身

人性是软弱的,即使信仰宗教,也难以抵挡欲望的侵袭。

何况宗教还有一个罩门,就是允许信徒“犯罪”之后可以忏悔。善门一开,只能期望清者自清了。

美国在几年前做过一项调查,访问许多民众说:“如果可以隐形,你会做什么事?”结果百分之八十的受访者说:“要抢银行。”

隐形使人获得“不会被捕”的可能性,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守法呢?

这给我们一个很好的警示,告诉我们:

修养的要旨,在于努力使自己不要陷于犯错的“可能性”中。

换言之,谨言慎行,不图侥幸,才是人生的坦途。

2

欲望分两种

不过,逃避终究不是上策。有没有比较积极的作为呢?

有,就是:分析欲望,发现它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自我中心的”,另一类是“非自我中心的”。

前者以自我为中心,为了利己而难免损人,由此造成人与人之间的恩怨情仇。

因此,在满足自我中心的欲望时,首要原则是“没有后遗症”。

譬如,贪得无厌,乐极生悲,纵欲伤身;倘若不考虑后果,一味放任内心的欲望,追求物质或感官的刺激,结果恐怕会害人害己。

至于非自我中心的欲望,则是凡事都能为别人设想,为大局、为远景而考虑。

一个人的人格成熟与否,常以此为判准。

3

哪个比较容易?

我曾经看过一部藏语电影,名为《色戒》,它原文的意思是“转世”。

故事描写喜马拉雅山区的一位喇嘛,名为达世,从五岁出家修行,到了二十五岁通过各项考验,但是自己又觉得未曾体验尘世的爱恋,终究有些遗憾。

他说:有些东西是放弃之后,才会觉悟的;有些东西是拥有之后,才会放弃的。如果我不曾拥有俗世生活,又怎么知道自己放弃了什么?即使是释迦牟尼佛,也是先结婚生子,到二十九岁才出家的啊!

他的师父知道他尘缘未了,就准许他还俗。

达世还俗之后,很快就谈恋爱,并且结婚生子,然后将岳家的谷物运到了城里去直销,赚了不少钱,也因而与保守的邻居、狡猾的商人互生嫌隙。

后来,他经历了谷物被焚,与商家斗殴等事件,并且有一段短暂的外遇。

正当他心思混乱时,收到师父临终时留给他的一封信。

信上说:师父自知此生尚未圆满,将会转世再生,希望当我再来时,你能告诉我:满足一千个欲望,与克服一个欲望,哪一个比较容易?

4

石头上的谜题

所谓“满足一千个欲望”,即活在世间各种欲望层出不穷,无异于活到老忙到老。

而“克服一个欲望”,则是克服想要“入世”的欲望,抑或克服那个“自我中心的”欲望。

达世看了师父的遗言,心中百感交集。

他半夜起身,离开熟睡的妻与子,朝着寺庙的方向走去。

他的行动是在说,他认为自己难以满足一千个欲望,那么何不回头,再去试试能否“克服”一个欲望?

但是,俗世有如尘网,岂能容你说来便来,说走便走?聪敏的妻子早已等在通往寺庙的路上。

妻子说了一番道理,包括“佛陀离家之后,他的妻子如何自处”等等,然后让达世自己去做抉择。

达世左右为难,拿起手边一块石头,石头正面刻着谜题:

“如何能使一滴水不干涸?”

反面的答案是:“把它丢进大海中。”

达世若有所悟,电影也就此结束……

达世到底选择何去何从,其实已无关紧要;

我们自己面对各种欲望时如何选择,才是比较切身的问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