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医健康

 休休有容2012 2020-10-21
#小白上医访谈录#第一期要拜访的嘉宾是“君和堂”中医连锁机构创始人兼总裁潘学才先生。

采访之前,我着实做了一番功课。潘学才,复旦大学国学班学员,国有商业银行数年工作经历,热爱传统文化,浸淫中医十余年,于2010年在南京创办君和堂。今年10月下旬,君和堂迎来发展中最关键的一步,在上海成立分店。潘学才在“君和堂”的官网上说,未来要把君和堂建成中国境内中医连锁服务机构的最好的品牌之一。

脑海中想象着潘学才的样子,西装笔挺、皮鞋上一尘不染,金融界人士的标准着装,外加不苟言笑。“不对”,我在心里又马上推翻自己,“他热爱的是中医,应是对襟短衫、马裤芒鞋才对,见人含笑,也许颌下还有一缕须髯。”这么想着,直到在南京君和堂某诊室等候,突然闯进来一个穿着蓝白条棉T恤、牛仔裤和NB运动鞋的男子自称是“潘学才”,我都一时没能反应过来。一身运动范的潘学才在整个采访结束后,给我最突出的感觉是正直、睿智、行动力强。


查看原图(图为南京君和堂创始人潘学才先生)

君和堂位于南京最繁华的新街口地段,地铁1号线张府园站下即见。君和堂真是一个闹中取静的所在,坐东朝西的一幢十层大楼的一二三层楼,在楼前一排高大的法国梧桐的掩映下显得格外安静。潘学才领我从外到内陆看了一遍君和堂,从门市的装修上足可见他颇费了一番心思,正门左侧墙体上挂着十几个长方形木牌,上面写着“针灸”、“推拿”等字样,右侧墙体上亦挂着相等数量的木牌,上书“白芷”、“黄芪”等。潘学才说,“左侧是针法,右侧是药材。”如此巧妙的设计,我还是第一次见。

与现在国内医馆流行的布局相同的是,君和堂也是“前场后药”。君和堂诊室共有15间,分布在一二层。一层有抓药台,煎药房和行政办公室都在三层。采访潘学才的那天是9月30日,君和堂一楼坐满了候诊的人。潘学才说,平时就这样。

进门向右,每个诊室间的墙壁上陈列着各味药材。君和堂定位为“名医好药”,给病人服用的精品中药就是这墙壁上的药材。这颇令潘学才引以为傲。他乐此不疲地向我介绍着,“这味药是三七,从云南文山买来的。”“那味药是麻黄,从新疆买来的。”门外汉的我看到的药材,切工均匀,模样漂亮,干干净净地躺在玻璃盒子里,没有沉渣细末。一如玫瑰花,我还从未见过这样大小一致、又无碎末的玫瑰花。潘学才告诉我,能达到这样的品质,都是因为他们把控好了原材料关,“开招商会的时候,我就拿着药材样本给供应商,告诉他们只有达到或超过这样的品质,才有机会成为供应商。”现在,君和堂的精品药材供应商都是出口企业。参观药材时,邂逅了正在查看药材的87岁高龄的老药师杨文琪先生。潘学才说,“现在像杨老这样的药师已经非常少了。”君和堂会议室墙上的一幅长120cm的照片见证了1986年时药工行业的繁荣,那是一次全国性的药工大会,与会近百人,全部入住当时南京市最好的宾馆——中山宾馆,杨老即在其中。28年间,随着中医的没落,照片里的大部分人有的离世有的改了行。杨老是坚守药工行业的少数人之一,如今在君和堂做首席药材炮制专家。杨老两根长寿眉垂到眼皮,耳聪目明,见我张嘴一乐,露出童真般的笑容。

查看原图

看了一圈,回到大厅门口,一幅对联引起了我的注意:“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潘学才说,“修合”就是“做药”。这幅对联悬挂于此,大概也是表明了君和堂做好药的另一层决心吧。 在飘着浓郁药香的三楼里,我和潘学才在其中的一间会议室坐下,聊了起来。



[小 白]:君和堂上海分馆将在今年10月下旬成立,此时此刻您的心情如何?
[潘学才]:还比较平静,筹备了两年了。其实,五年前,我在上海做过一家(中医馆),后来退出来了。
[小 白]:为什么退出来?
[潘学才]:当时是跟老字号“承志堂”合作,后来由于理念不同,就分开了。与北京、江浙相比,上海的政策比较严,像医生多点执业,而北京江浙基本都已经放开。另外,过去上海药材的定价与周边市场相比偏低,而采购商市场基本上是公立医院在垄断,医保市场是整个药材市场的核心,老百姓医疗消费普遍走医保。价格低意味着质量差,质量差的话,疗效就很难出来,影响了中医在上海的发展。

[小 白]: 所以,您的“好药”理念在上海站不住脚。
[潘学才]:如果做医保有点儿难。

[小 白]:我看您在9月9日发了一条微博,其中说道:“歧黄千梦,君和一心。金陵铭记,沪江海巡。”为什么要在今年秋天重回上海滩呢?
[潘学才]:市场到时机了。首先,上海中医低谷期已经过去。最近四五年,爱好中医的人多起来,上海青年中医的力量开始发展。其次,上海的药材价格也在往上走,回调到一个正常的状态。第三,上海市民对中医的需求起来了。通过政府的不断推进,加上公益组织、上医网等对中医的宣传,市民普遍对中医有所认知。五年前,很少看到学堂,现在全国各地的学堂比比皆是。现在中医代表性人物——徐文兵、罗大伦、刘力红等在十多年前还都在卧薪尝胆呢。上海这片需求的土壤已经起来了,与之相匹配的医馆数量甚少,这个与北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四,业内的一些专家也期待我们回去。所以,我们就选在这个时候重返上海滩。

[小 白]:目前为止,上海有几家做的比较好的医馆,比如:应象中医。还有一些小医馆,口碑不错。君和堂上海分馆与这些医馆会有什么不同?
[潘学才]:我们医馆的专家队伍是老中青结合。不要小看老人家与新生代的结合,这个很重要。老人家对于中医信仰,会给医馆带来底蕴。年轻人活跃,能带来活力和创造。老年人对名利淡泊一些,年轻人压力大对名利考虑得多一些。二者结合,既有年轻人的开放,又有老年人的执着。

[小 白]:上海君和堂位置在哪里?它与君和堂南京总部在业务上、装修风格有什么差异?
[潘学才]:上海君和堂位于上海市黄浦区西藏南路1117号。 上海君和堂面向的是中高端人群,全部实行预约挂号制,患者零等待,完全采用精品中药。与南京一样,我们将汇集一批代表上海中医水平的真正明医。同时,邀请江苏一些年富力强的中医支持到上海,补充上海在某些专科领域的不足。这样,患者在一家医馆可以看到不同地区、不同医院、各个领域里确有专长的专家汇聚一堂,真正解决患者看明医难,吃放心药难的问题。另外,我们将为诺亚财富等高端金融企业、跨国公司提供员工中医健康解决方案。在装修风格上,上海会更细腻、更雅致、更温馨。

[小 白]:君和堂从成立到现在已有3年,目前发展情况如何?
[潘学才]:3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认同了君和堂明医好药的理念,越来越多的人把家人亲戚朋友带到君和堂来,越来越多的专家选择了我们,也因此门诊人数一路上涨,专家队伍也不断壮大,目前已有70余位。除了几位沪上中医明家外,都是江苏中医界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深受患者欢迎的中医明家。日均坐诊的医生有8-15位。应该说,我们走在南京同行业中第一方阵里。而这一切的发展,几乎没有依赖广告的力量。90%的新病人都是口碑传播而来。

[小 白]:目前为止,南京君和堂最突出的价值在哪里?
[潘学才]:在于它的社会价值。我们医治好了很多病人,社会对我们的认可度非常高,行业内对我们也特别关爱。同时,我们在摸索着让技术的市场价值回归,比如:像杨老这样的老药师,技术水平肯定是位居行业顶尖,一料丸药耗时将近一天,收费才300元。我们适度提高技术加工费,而费用提高的部分将全部返还给技术人员。目前这种做法刚刚开始,但我们会一路向前。如果一个行业收入很低,那这个行业就没有办法发展下去。我们会在寻求经世济民和体现技术的价值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有些朋友认为,我们是代表中医未来的一个方向,也有些中医药资深人士认为我们是很重要的力量。

[小 白]:对于君和堂自身而言,品牌是一本万利,塑造品牌是最重要的。从君和堂的宗旨“名医好药”处着手,君和堂是如何一手留“名医”一手做“好药”的?
[潘学才]:因为我个人对中医感兴趣,在做中医之前,我跟很多名中医就已经有很好的交往,有的还是忘年交。有很多病人是跟着医生走的,而有名望的中医天然就有粉丝。因此,明医多了,而你的药材又有极高的品质,品牌效应慢慢地就形成了。医馆有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之后,更多好医生就愿意加盟。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很多医生以前只在公立医院出诊,从不去私人门诊,如全国名中医刘永年教授、省名中医妇科明家胥京生、骨伤明家李欲顺、儿科明家丁申、中医男科金保方等等。他们选择我们是因为有共同的中医情怀,实践中他们也看到了我们对品质的专业态度,对患者真实的态度。药材好,医生开的方子药效就会好。服务好,就会把病人留住。我们跟医生找到了共同点。
如何做好药?答案是我们在每个环节上做到可控。供应商是否合格是第一步。招标时给对方一个样本,达到或超过样本的质量,再谈价格。第二是质量控制环节。药品进来以后,我们有非常有经验的药师。他们每个人都有一票否决权,进来的每一批药都会一味一味地去检查,不合格的马上退掉。有些药,我们是要到实验室去验的。第三,药房的所有人都可以对药材提出异议,一旦提出异议并经验证确实存在问题,立即退货。第四,请外单位的技术人员来抽查我们的药材。第五,把市场买回来的几十种药和我们的药分别包好,放在一起进行盲比,看哪味药材好。

[小 白]:您在官网上说,未来要把君和堂做到中国中医连锁机构里的第一品牌。中医馆开连锁店,让我想到了中餐馆开连锁店遇到的困难——难以标准化,也就是没办法模式化。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潘学才]:中医诊所确实很难复制。但医生有医生的评估模型,药品的质量有自己的控制标准。除此之外,都可以做成标准,如:服务的流程,质量的控制,医馆环境,信息系统等。我们提供平台,让医生更好地工作,为病人服务,同时探索传承科研模式。
目前的中医馆都没有固定模式,大家都在摸索。其实,要摸的应该是中医馆的“道”,摸那种感觉。我觉得顺着中医的那个医道顺势而为最好。人和人之间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徒弟和师傅之间的关系,工作人员和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工作人员和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工作人员与投资人、与股东、与病人的关系,都要回到“和”的状态,偏离任何一方都会出问题。 大家都知道,名医是中医馆的竞争力基础。
对于君和堂来说,业界人士对我们的认可是第一步,这些名医愿意跟我们在一起工作,这个基础问题就解决了。第二,我们的品牌,目前已经在相当范围内具备了影响力。第三,我们已取得一些保险公司、银行的信任并进行了合作,如:诺亚财富等。第四,君和堂的膏方、药材已经形成了品牌影响力。

[小 白]:中医连锁店的经营可以采用阿米巴形式吗?
[潘学才]:阿米巴是把整体分割成一个个的经济单元去考核,让它经济最大化,这种形式很适合制造业等行业,但不适合医疗,也不符合医疗的人文精神。

[小 白]:您刚刚提到,人是中医事业发展的核心。培养医馆自己的青年医师,君和堂是怎么做的?
[潘学才]:我还是提倡师带徒的传统模式。徒弟不仅要跟着老师抄方,还要感悟老师的那个道。不能像现在老师跟学生学习这样简单的学习或工作关系,缺乏敬畏、情感也很淡薄。 同时呢,医馆也在探索体现老师知识产权的价值的制度。老师凭什么把自己的看家本领全都给了学生呢?仅凭仁心仁术、弘扬传统医学吗?这个要向西方学,也是我们医馆将要探索的制度。



[小 白]:谈谈您个人吧。您觉得您的身份是什么,投资人?中医爱好者?传统文化的推动者?还是公司老总?
[潘学才]:首先我觉得人生只是一个过程,一代人有一代人该承担的角色和任务。我想,在我们的领域里做好我们的事情,然后交给后面的人。这样的话,这个国家才会更好,我们的后代才会更好。只有完成这个过程,个人的人生也才会丰富起来。当然财富对人很重要,但人若只为了财富,人生就会变得没意义。 西方医学的背后更多地考虑商业目标,中国人并不都会这样考虑。中国人有五千年的文化,因此看人生往往会带有历史的眼光,并不会把人生只看作这一百年。其实,我们是穿梭在历史过程当中的,所以要承担一些责任,要做一些事。 至于我的角色,我既是中医的爱好者,也是铁杆的实践者。我们通过投入中医事业来传播传统文化。我也希望未来中医药事业有很多经纪人,而我是其中最早的探索者之一。

[小 白]:我母亲是赤脚医生,记得小时候她常背着药箱给村民治病,拔罐、针灸、甚至注射,赤脚医生就像一个小型的移动医疗机构,能够解决村民基本的患病问题。未来,民间中医机构是否也会像从前的赤脚医生那样,在城市的最基层,满足着最广大人群的需要?
[潘学才]:有点儿难。医师法规定,医师只能在固定场所工作,不能移动。我想,未来可能会有人做这样的事:在贫困落后地区会出现小型医馆,医馆的医生都可以到大城市的好医馆来学习进修,然后再回到乡村造福村民。也会有人做慈善,给山区捐钱盖医馆送药材。我觉得,那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未来肯定会有人做的。

采访结束,潘学才笑着对我说,10月下旬的某一天君和堂上海分馆正式成立,什么时候我到上医网总部汇报工作,顺便到他那里坐坐,体会一下上海君和堂优质的服务。我也在静静地等待着,那座位于黄浦区西藏南路的1117号上海君和堂会在上海滩掀起怎样的波澜。

【关于小白上医访谈录】
小白上医访谈录,是一道用心烹制的食膳。

此小白非战国时期的公子小白,亦非蜡笔小新的狗狗小白。此小白生长于白山黑水间,射手座、生性活泼、爱好广泛。混迹于媒体圈,采访写稿采访写稿的模式开动了五六年,直到有一天遇到了上医网。

当小白遇到了上医网,“小白上医访谈录”便应运而生。小白访谈中医中的上医,小白访谈的上医只关乎疗效。“小白上医访谈录”记录时代变迁中的上医们的点点滴滴:他们的暗淡、他们的辉煌;他们的痛苦、他们的喜悦;他们的挣扎、他们的释放;他们的成长连同他们的医术、技法、理论、修养,都将在“小白上医访谈录”的镜头中呈现。“小白上医访谈录”,即将带您开启活色生香的中医之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