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连理工研究生之死:是谁把他推向了深渊?

 新父母在线 2020-10-21

很多人都在谈论这个研究生的自杀,但很少人真正探究他走到这一步的真正原因。我们希望,能给真正关心这个年轻人的死的人们,提供一点帮助。

  信件内容


研究生之死:一场死亡消费的狂欢?

10月13日早7时左右,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一名研究生被发现在实验室身亡,经公安部门初步调查,排除他杀。

这位研究生的去世到现在过去了差不多一个星期,他之死所引起的沸腾差不多也已平息。铺天盖地的评议差不多集中于一点,研究生之所以走到这一步,是不能平静的面对失败。而这自然是各种鸡汤熬制的最大采源地。

于是,一声故作深沉的叹息,一碗精心熬制的鸡汤,配上古今中外五颜六色的佐料,外加不遗余力却不露声色的吆喝,一场消费研究生死亡的宴会狂欢就已备绪。在备宴者各取所需满足的离开后的一地鸡毛随风散去,却很少有人真正静下心来想一想,究竟是什么让这个仅仅25岁的年轻人走到这一步?

由于资料的有限,我们无法提供最终的答案,但至少提供了一种态度,如果真是对年轻人的去世痛心的话,应该尽可能的探究他走到这一步的原因,而不是出于自己增产的目的来消费。

研究生身边是遗留在网上的一份遗书,开头署明时间是在12:53分。看完遗书,说句实话,我不知道这个年轻人究竟是为何要走到这一步。甚至我不知道他是怀着怎样的一种心情在凌晨1点左右的实验室写下这份遗书的。

大凡一个人到了生命的尽头,特别是要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时,总是充满着极度的无奈与伤感,有的还伴着无尽的诅咒和痛悔。可这位同学的遗书就像一次郊外远足的道别,语调轻松,甚至有点不可思议的幽默。

遗书开头第一句话是“大家好”,简单介绍完自己后第二段来了点小幽默:啊,别走啊,我不是来答辩的啦(笑哭),第三段说:只是想来告个别,待会我就准备一挂解千愁了。恕我陋见,真还从来见过一个人把死亡看的如此轻松,就像一个不值一提的玩笑。

随后回顾了自己近年来学习上的一些事。大学毕业怕找工作,想着考研出来后好找点,没想到赶上国内国外更严峻的就业形势,家里催着考公务员,但这一切都要拿着研究生文凭了再说。

透过年轻人近乎白描般的点述,我们大致了解了大多数人并不是很熟悉的研究生生活。夸夸其谈却又极不负责的导师,“授课质量差到酸奶没吃完放垃圾桶一周的地步”,第一次见面能把煤化工的上下五千年说一遍,到了论文答辩时问了两个问题,留给这个年轻人的就是“多去看文献,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就潦草结束。

疫情结束后年轻人拿着按嘱咐说的方法做好了实验来到学校,结果“我的数据都没有意义”,而且过去一年做的要推翻重来。

于是这个夏天这个年轻人豁出去了,拼命的赶进度,甚至通宵做实验,但每次结果数据都不一样,“趴在电脑前,感受着自己的心态一块块碎落下来”。

这个外表看起来达观,其实内心非常要强的年轻人来说,一次次实验失败极大的摧毁了他其实极为脆弱的自尊心,在一次次重复实验找不出问题后,他开始怀疑起自己来,开始反思自己究竟是不是真的搞这样的一块料。

不断的质疑自己的最后是这样几句:

那就是你笨、懒、没用。这二十几年假里人给你这么多关怀,结果养出了一个废物出来。

——咋办?

你这样肯定延毕了,真丢人,几百万研究生,不缺你这么个废物,去死吧。

那好吧。

在心灵最脆弱之际,他突然想到了自己的家,想到了家人这么多年给自己的爱,通常说来,一个人万念俱灰时想到家的的温暖,应该能给予其生存下去的的勇气。但此时的他恰是因为这种爱的沉重,觉得无法报答,家人的爱反而成了压垮他生命信条的一个沉重的负担。

而真正最后把他推上绝路的可能是最后一句话,延毕,延迟毕业的担心。一个人拼尽全力,却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反而落个延迟毕业,这对于一个一心想好的年轻人来说,其打击无疑是摧毁性的。

而压垮他生命信条的最后一根稻草,是那位H老师的“怒喷”:得让他们发论文。

发论文就意味着全部重来,由于疫情耽误,他已完全没有时间再做,所以除了“绝望还是绝望”。而做不出来就无法毕业,而“以前我们组还没有出现过无法暗时毕业的”,这样的念头驱使下,至此,似乎只有死,才能完美了结这一切。

直到此时,体现在文字中的他,仍是一种极为平静的心态,他平静的叙述了捐献遗体的想法,而最令人心动的是遗书最后他所说的一个愿望:

让我下辈子变成某间猫咖里的一只猫吧,野猫也行,毕竟猫的年龄十来年,我活了25年,也没比猫久多少。

像一个看透了生死的耄耋老人,面对着围坐在自己面前的一群孩子,娓娓道来,平静得让人心疼。

无论如何,我们似乎也很难结束一个年轻人就这么离我们而去。他才25岁,似乎没有做错什么,至于他所生活的环境,的确是不尽人意,但也不能说就是他走到这一步的理由,那么究竟是什么促成了这一切呢?

他所生活的世界冷漠冰冷,他所面对的人专横执着,他的家庭给予了足够的温暖与关怀,但此时这种温暖与关怀却成了他难以喘息的沉重的负担,但最终把他推向绝路的是中国人最为珍视却最让人说不清的东西——面子。实验失败,时间不够,导师不通融,等待他的就只有一条路,延迟毕业。

这意味着什么呢?

他家人本催促着他考公务员,延迟毕业,拿不到毕业证,很可能就意味着没有资格,对于一个时刻把家人嘱咐放在心上的人来说,即使家人不说,也从内心里带着更为深重的自责,觉得对不起家人的厚爱。

而更可怕的是,他的延迟毕业,成为他们这个系这么多年来的第一个,这个极为不光彩的开创意味着他不仅将面对系里上上下下难以回避的冷眼,如果带到社会上,很可能成为他一生中难以卸掉的包袱,成为知情的好事者们永远的笑料。

这种沉重,这种苦痛,其实是任何一个真正亲历的人都很难度过去的,那些大V们轻描淡写的以所谓的正确面对失败,然后甩一堆鸡汤,往小里说,是出于牟利的自私的动机,往大里说,是对生命的故意视而不见。

看着这份遗书,让我想起了90 多年前国学大师王国维的遗书: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殓,即行槁葬于清华茔地,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陈寅恪)、吴(吴宓)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至饿死也。五月初二日父字。

我们可以想象,当心神交碎的先生把遗嘱的纸铺在自己的桌上时的那种感受。他回顾自己一生时也许会感到一种透骨的心凉,自己的一生就象对方摆弄的一个筹码,而这个对方恰恰又是一辈子影响了他的儿女亲家。

由他拿起又由他放下,这一辈子就处于他的巨大阴影之下,似乎从来就没有做回自己。而自己却对这些一无所知,回想起那些冲动之下所做的心迹表白时的虔诚,此时看来更象一个孩童般幼稚,日后也许永远只能成为别人无尽的谈资。所以“五十之年,只欠一死”。

为了日后少受点污辱,不如让自己来了此残生。这才有了“经此世变,义无再辱”。在打定了死的决心后,他的心思逐渐平静了下来,他简洁而有条理地交代了身后需要处理的事。从他遗嘱后半部分对后事的交代看,文句缜密流畅,这是一个已完全恢复了一个打定主意要自尽之人在自尽前所特有的心态。

我们看,王国维先生对遗书的处理,与这个25岁的年轻人是多么的相似,面对死亡的平静,并不是对生死的参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