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仕强:大道至简,知行合一

 曾仕强 2020-10-21

那么,《大学》对当下我们的为政之道还有哪些启示呢?

《大学》给我们明确提出了三个纲领,这三个纲领清清楚楚,简单明了,包含了此次讲话论述的主要思想。而且你要为人民服务,好好践行这三句话,足够了。

第一句话,明明德。

我们每个人天生都有一个很美好的品德,只是后天被污染了。明明德就是修明、彰显自己与生俱来的“明德”,其实就是现代人常说的凭良心。凭良心修持自己的德行,用以施行德政是每一个人都要做的但是光是明明德,功劳不大,价值不高。

我们放眼整个自然,会发现,自然没有权利,没有义务。一棵树,长起来以后,它划定范围圈定地盘,不让其他生物靠近吗?人类要砍伐它,它能要求给它多少钱吗?完全没有自然没有权利也没有义务,那人凭什么讲权利义务?自然只讲一种东西,叫做责任。每一个物种都有他的本分,本分就是责任。

所以说,一个人只要有责任的观念,这一生就很轻松,很愉快;要有权利义务的概念,就开始痛苦了,这就是现代人自己找的麻烦。我也是活在现代的人,但我大概没有什么权利与义务的观念,我只是知道,我做人,有我基本的责任。为官的责任是什么?大家应该心中有数。

第二句话,亲民。


为人民服务,当然要亲民,因为民为贵,民为本但是亲近人民是不是就完全顺应民意?不是的。西方人认为多数是对的,少数是不对的,所以少数一定要服从多数。中国人一听就觉得好笑,为什么少数要服从多数?因为我们随便一想就知道,世界上永远是少数人才是聪明的,多数人都是糊里糊涂,清朝大儒曾国藩说:“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中国人老早就知道天下之动是一二人而已,不是多数人主导的。

因此,为政一方面要亲近人民,把人民当作亲人般看待,真正的关心人民的生活。但是另一方面,也应该在天人之间,扮演沟通的桥梁,使人民的需求,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做出合理的节制。也就是,人民合理的要求,当然要尽力达成;不合理的要求,也要有效地加以导正。顺时应变,才是凭良心所施行的德政。

第三句话,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不是说找到最好的,然后就守在那里不动,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止就是停止,在最合适的地方固守,不要再让它变动。止于至善是找到此时此地最合理的方式,时一过就要改,就要变了,不变就根本活不了,所以要随时调整。时时刻刻都调整到合理,才是真正的止于至善。

实际上,能不能止于至善,品德修养起着关键性的影响。品德良好,很可能歪打正着;品德低劣,很可能正打歪着。可见,平日里的品德修养,是长久的获得人民认可、拥戴、支持的基础,说起来还是凭良心做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养品德是一切的基础。

在这纲领之中,依据《易经》“居中为吉”的原则,“亲民”居于“明明德”和“止于至善”的中间,成为核心课题。换句话说,“明明德”必须为“亲民”而“明明德”,而“止于至善”的效果,也必须合乎“亲民”的要求,才能使人安心而乐于顺从。可以说,为政就是要为人民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成就他人,也成就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