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今医案研读:梁贻俊治食管憩室案(1周多不能进食,3天未大便)

 健行zhz 2020-10-21

#真相来了# 怀着空杯心态研读名家医案,一案一故事,一医一人生。

【名医简介】

梁贻俊(1927-),女,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北京市中日友好医院教授、北京东方传统医学门诊部教授、 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首批500名 老中医药专家之一,美国中医药研究院学术顾问。擅长于血液病、骨髓增生性疾病、淋巴瘤、血小板增多症、肾病、妇科病、不孕不育、习惯性流产、胎停育等疑难病的诊断与治疗。著有《辨证论治纲要》、《内经教材》、《论昏迷》、《 妇科手册》、《中药手册》、《梁贻俊临床经验辑要》等。

【医案】

梁贻俊治食管憩室案

刘某,女,58岁。

初诊目期:

1978年2月22日

缘于20多天前曾患感冒,经治疗后好转。但饮食日渐减少,口淡无味,少进食物则感食物通过处不适,有堵闷感,后背处亦不适。1周前复因不思食曾吃一小片酸菜,吃后胸膈部堵闷加重,继则进食如刀割样疼痛。四肢无力,不欲动。2月18日做食管钡餐造影、有两处食管憩室,诊为食管憩室引起憩室炎。

现症:

已1周多不能进食,少进流食一二匙则感到食物通过处热痛如刀割。旋即吐出。近3天水米未进,卧床不起。但胸膈部仍痞满而胀。后背部热而跳痛,吐白沫,口干胸痛,稍有咳嗽、近3天未大便,身重,四肢无力。

检查:

精神萎膝,面目虚浮,脉沉弦细稍数,舌苔黄厚腻而垢。

诊断:

噎膈(食管憩室炎)。

辨证:

湿热秽浊郁阻胸膈,气结于上,湿郁于中,下焦不通,以致关格。

治法:

清化湿热,通关化浊。

处方:

杏仁,薏苡仁(炒),白豆蔻,厚朴,半夏,滑石,竹叶,槟榔,木香,郁金,石菖蒲,黄芩,佩兰,藿香,火麻仁。

上方服2剂后大便已通,昨晚稍进油茶面,未见刀割样痛,后背跳痛显减,但仍身疲无力不欲动。脉同前,舌苔厚显退。

继服上方6剂后,胃脘食管进食已不噎,晨起能食一碗高粱米饭,但多食胃脘尚有胀感。后背酸痛,但可耐受,大便2天未行,身疲无力好转,脉沉滑细无力,舌苔垢腻已退,尚有白腻苔,热势已去,但正气已虚。再以上方加益气、行气、活血化瘀之品,以去其瘀滞,调理善后。

方药:

杏仁,薏苡仁(炒),厚朴,半夏,滑石,竹叶,槟榔,郁金,石菖蒲,佩兰,藿香,党参,丹参,没药,白豆蔻。

3月6日,追踪观察,服上方3剂后,胸膈后背部痛胀悉除,饮食正常,可以进行正常家务劳动。

5月23日,食管钡餐检查尚有一憩室,余未见异常。

本案引自(《梁贻俊临证经验辑要》)。

【评析】

本例患者中医诊断为“噎膈”,已1周多未进食物,且食管部位堵闷、疼痛,少进流食则噎痛而吐,面色苍白,精神萎摩,卧床不起,经西医诊断为食管憩室炎,无特效疗法,经用中药清湿热、化浊通关法,方以三仁汤加行气润畅通便,药仅2剂,大便已通而病减。二诊再服原方之药,病已减轻大半,可进食一碗高粱米饭。三诊又加入补气活血药3剂,诸症悉除,临床无噎痛症状,食管憩室已无炎症。本案可谓一次知、二次效、三次愈。

【食管憩室简介】

是指食管壁的一层或全层从食管腔内局限性、离心性呈囊状突出于食管壁外。分假性(缺少食管壁的肌层)和真性(食管壁全层)憩室;可位于咽食管、食管中段和膈上食管憩室。据其机制分为牵引性、内压性及牵引内压性三类。另外,亦可分为后天性和先天性憩室。各种憩室中以咽食管憩室较多见。

【作者寄语】

如仍有疑问、体会,欢迎评论区留言、互动、交流,如有收获,欢迎点赞、转发、收藏,如果喜欢我的创作内容,欢迎关注我 @古今医案研读 ,每天都会为大家分享名家医案,如需了解中医基础知识可关注 @梅小护科普 ,谢谢大家的耐心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