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岛自由行之四 崂山与绿茶

 三只荆棘鸟 2020-10-21

青岛自由行之四   崂山与绿茶

这是第  433  篇文章

                        文&图     小堇

           2018年7月28日。

    去海上仙山寻找神仙,也是此行的计划之一。虽然2004年曾经去过一次崂山,也平生第一次坐了缆车,还知道了恐高的自己乘坐缆车竟然不恐了,甚至看着树梢在脚下的山谷里随着我一起升高,竟然有一种喜悦。也还记得大巴车行驶在进山的路上,一边是山石,一边是深深的海面,车轮贴着路边飞驰,我的心揪得紧紧的,担心一个不小心就掉到海里去,海面清澈如镜,而岸边,浪花在岩石上狠狠地把自己摔成粉末,发出轰鸣。那是一次惊险的旅程,也是一次美丽的旅程。八岁的小薇一路爬到山顶,想看看导游口中的王母娘娘的后花园究竟有多美,结果看到的是一大块光秃秃的岩石。我告诉她,站在这岩石上,你看到的山光海景,就是王母娘娘后花园的景色。

而此刻,我又来了,不知道聊斋里那个会穿墙的道士现在怎么样了,也不知道崂山上现在有没有神仙在隐居。不过海面却变了模样,某些地段,弥望的是田田的绿藻,有人说这就是虎苔子。碧绿着,平铺着,随着波浪动荡着,一大片一大片的,猛一望去,这哪里是海面,分明就是茫茫大草原!有些人在绿色围绕的小水洼里欢快地游泳,从沙滩上冲进去再游回来,玩得不亦乐乎。我收回仙人们站在崂山上眺望这一片美丽大海的深情目光,在心里闭上了眼睛。

购买了去太清宫的票。到了太清宫,一出冷气充足的观光车的门,湿热的空气立刻将我包围,汗水顺着胸口就流了下来。我咬了下自己的胳膊,想尝尝被蒸成了几分熟。我怀疑,今年的神仙,或者是心如止水,或者是自带空调。

作为嗜钱如命的我们几个,只要是特别收费的地方,一般是不去的。比如,太清宫还要买票进入,我们就会说,一个道观,有什么好看的?我们对牛鼻子老道又不感兴趣。顺着老子栈道慢慢前行。栈道两旁,高大的树木郁郁葱葱,遮天蔽日,终于有风缓缓吹来,而且是凉风。我相信这风是从海上吹来的,是从密林深处吹来的,是从神仙的洞府吹来的。虽然这风时断时续,然而毕竟是凉爽了很多。

拾级而上,每隔一段,或者说每到景区的一个景点,就要验一回票。这让人烦不胜烦,不知道是因为逃票的游客多,还是因为景区要扩大就业率,总之,让人觉得严重的不被信任感,也觉得景区的格局怎么这么小,是不是最近住在这里的神仙整天怀疑别人沾他的仙山仙水仙气。

最近两年的爬山,心境已不同于从前。能不能爬到顶峰,是不是逛遍了每一个地方,都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随性,慢慢走,慢慢看,看山看树,看花看草,可以为一只蝴蝶凝神,也可以对一朵野花微笑。赶路并不是最重要的,征服也不是目的,我愿意享受我每一步行路的过程,体会这过程中带给我的喜悦与感动。所以,就在这山路上林荫道中徜徉吧。那些不能到达的或者不想到达的地方,就让它以亿万年不变的姿势继续站在那里吧,若是有缘,总能走到它的面前。

从垭口往上,还有几个景点。最近的是瑶池,据说是王母娘娘当年洗过澡的地方。上去看看吧,这瑶池和杨贵妃沐浴的华清池,谁更能得天地之精华。顺着台阶一步步前行。太阳被薄云遮住,空气中的热量有所减弱。走了一会儿,看到有卖石菜花凉粉的小摊,就想买一碗坐下来透过山谷中葳蕤的树木遥望着远处的海天一色,这感觉,有没有一点儿仙人的味道?这也让我忽然想起在三亚的海棠湾,有游客坐在铺着雪白桌布的桌子前,面对近在咫尺的大海,看着浪花,听着涛声吃早餐的画面来了。虽然,他们吃的是五星级酒店提供的丰盛的早餐,而我吃的只是三块三一碗的凉粉,但性质是一样的吧?

本来是五块钱一碗的,我们的小伙伴问,十块钱三碗行不?老板毫不迟疑,马上就说行。于是,十块钱三碗的凉粉就摆在了我们三个人面前,我还很客气地请老板再给我加点儿辣椒。吃完,她们两个继续向瑶池进发了,而我,看着远处的大海,近处的绿树,还有眼前被用塑料硬管引来的山泉水冲泡着的碧绿的西瓜、黄瓜和花花绿绿的各种饮料,以及不慌不忙沉默着忙碌的五十多岁的老板,还有一个坐在小马扎上总是热情地找话说的老头,就突然想在这儿多坐一会儿。

喜欢说话的老头儿,絮絮叨叨地告诉我,他们都是青山渔村的村民,现在渔村里打鱼的人几乎没有了,年轻人都不愿意吃打鱼的苦。大家开始搞旅游了,开饭店,搞农家乐,农家乐的价格不高,住一晚上还管两顿饭,才一百四五十块钱,生意不错。还有一些人在崂山上摆摊卖点东西,总比打鱼轻松些。什么,你们也吃鱼锅饼子?那可是最好吃的东西,打上鱼来,有什么就放锅里点儿什么,炖的时间越长,饼子越好吃。鱼?鲜着哪!现在?现在不行,禁海了!现在吃的鱼都是冷冻的,比鲜鱼味道差远了!不禁海不行啊,原来都是用大眼的渔网---他用手比划着,拇指和食指稍微弯曲---现在都用小眼渔网了!他把食指和拇指往里紧紧一缩,网眼就变成了一个仅容一个手指通过的小孔,说,小鱼都快捕没了!抬眼看看大海,说,今天的大海不好看,阴天,晴天时水天一色,才叫美。说着,他拿出手机,翻出一张海上日出的照片说,这是我照的。照片上彩霞映满了天空,一轮红日刚刚跃出海面,仿佛一首恢宏的交响乐。难怪他如此骄傲。

老头儿絮叨了一阵子,慢吞吞站起来走了。老板还在不慌不忙地收拾他为数不多的货物。我问,从山上引下来的水就是崂山泉水吧,能不能喝?我想尝尝。他直起身子郑重地说,喝,是可以的,不过我们都是煮开了喝。

为什么?

这里的水硬度大,常年喝容易得结石。打个比方说吧,全国有十个得结石的,有七个在崂山。

那么,崂山的瓶装山泉水都是经过处理的了?

对,有水厂。不过从山上直接下来的泉水,口感更好,滑!

我抑制不住好奇,用大塑料舀子接了一些不停流淌的山泉水,慢慢地品味着喝下。他紧张地看着我,等我来印证他刚刚表扬过的滑爽的山泉水。

嗯,是不错!我看你也卖茶叶,这是崂山著名的绿茶吗?

是,也有红茶。

崂山红茶。

制作绿茶和红茶都是一样的茶,只不过红茶是经过发酵的,所以要贵一点儿。

崂山绿茶的产量怎么样?

不好说。打个比方说,把茶园照顾好了,产量就高;照顾不好,产量就低。

我是说,全国市场那么大,崂山绿茶够卖的吗?

一提这个,这个淡定的老板不淡定了,他有些激动地说,我敢用生命担保,不是直接从茶农手里买,基本上买不到崂山茶。我们这里很多人卖的其实是南方茶。他指着他摆出来的一溜儿茶叶说,看出这些茶叶有什么区别了吗?

除了红茶绿茶和铁盒包装,其他还真看不出来。他说,都写的崂山茶是不是?这两种包装一模一样,对不对?

对!

这个卖十块钱一包,这个卖五十块钱。

为什么?

十块钱的是南方茶,五十块钱的是崂山茶。

这个呢?多少钱?我指着一包250克的茶叶说。

30!

这个二两就卖50,这个半斤才卖30,为什么?

因为这个是去年的陈茶,也就便宜一些。这个是今年的新茶。

春茶?

对。

这个也是今年的新茶?是不是包装不一样,价格就会不一样?我指着用精致的铁盒包装着的茶叶。

他笑了,说,这也是新茶,不过这是夏茶,价格也就便宜。这个也是2两,30块钱。

是不是春茶质量最好?我记得西湖龙井就特别注重明前明后。明前茶价格上要高很多。

崂山茶不分明前和明后。我们开始采春茶一般要在五一。

我心中了然,因为毕竟我们这里不是西湖,气温没有那么高,清明节前,茶估计还没长出叶子来。

春茶和夏茶又什么区别?是因为春茶的叶子更嫩吗?我觉得茶既然在价格上有那么大的差别,肯定是有讲究的。平时喝茶时,茶叶在水中浮浮沉沉地舒展开了,有的是柔嫩的小芽,有的是肥厚粗壮的大叶子。当时只以为是茶的品种不同,现在看来,还应该有品质上的不同。

我们更喜欢喝秋茶。老板说。

还有秋茶?我大吃一惊,问,这三种茶叶有何不同?

不同,主要体现在经不经得起冲泡,味道都是一样的。他说,春茶和夏茶都不经泡。打个比方说吧,秋茶可以冲三壶水,春茶和夏茶可能两壶水就没颜色了。为什么呢?因为叶子长得快慢不同。打个比方说吧,春茶叶子最薄,可能六七天采一次;夏茶五天就要采一次,因为夏天茶叶长得太快了;秋天叶子长得最慢,最厚,要十天采一次。从价格上来说,打个比方说吧,春茶如果卖50,秋茶就卖40,夏茶最便宜,30.!

原来如此!我颇有些恍然大悟,说,按你的说法,不存在茶叶是茶尖还是茶叶,其实都是要采嫩叶,只是因为生长期不同,叶子成长的速度不同,采摘的周期不同,也就是说产量不同,所以价格就有差异。

他笑着点头。

因了这不同,我忽然想起前段时间在北京吴裕泰买茉莉花茶的事儿。传说吴裕泰的茉莉花茶是最最有名的,价格的差别也比较大,当时问店里的伙计,看起来差不多的茶叶,价格的差异主要是什么原因,伙计说,这些叶芽看起来不如那些更整一些,所以价格就低一点。如果是自己喝,要这种就行,喝起来没有什么区别。如此,我就欣然买了价格相对便宜的一种,250块钱半斤。然后想了想,又花100块钱买了一盒一两装的,就想品味一下究竟有什么不同。对于一个不懂茶的人来说,细微的差别还真的辨别不出来。于是,我又就这个问题和老板闲聊起来,说,茶叶的卖相也决定价格吧?比如,碎一点儿的也就便宜一些?

他说,碎一点的好啊,我们也喜欢喝这样的。因为这是最嫩的,在炒茶的时候就容易碎。

 我心内莞尔。看来还是最嫩的茶叶最好喝,卖的价格也最高是有道理的。作为茶农的老板,说当地人都喜欢喝秋茶,只是因为秋茶最经泡。这实在是普通百姓的消费观。最好的春茶舍不得喝,卖相不好的喝起来,感觉还是比经泡的秋茶更好一些。而且,茶农摆摊出来卖的,也未必都是崂山茶。

聊了那么久,就觉得不买点老板自种自产的茶叶好像有点亏欠似的,虽然我学生已经送了我一大提包装精美的崂山有机茶,我还是又买下了老板的一包春茶。我相信这一包是老板口真的崂山春茶。

 太阳一直藏在云彩之后不肯露头,已经是下午三点钟了,风从海面上吹来,益发凉爽了。但是我不想继续攀爬去瑶池甚至更高的地方了,于是和老板告别,与刚刚从瑶池方向下来的两个小伙伴一起下山。越来越发现,现在的旅游,已经不那么在乎目的地了,途中所经历的一切,都是旅游的内容。年轻一些的时候,爬山,定是要爬到顶的,因为相信无限风光在险峰;来崂山,也必定是到的地方越多越好。而现在,到了,兴之所至地走走,走到哪儿就算哪儿,开心就是了。

垭口小亭子的石头上,华刚刚睡了一觉醒来,说,我们去吃海鲜吧,刚听一个游客说,他住的栈桥附近的旅馆旁边,有个海鲜店,便宜又好吃,一大盆才128,而且里面还有大螃蟹。

大螃蟹的吸引力瞬间比此刻的崂山风景大了好几倍,于是姐几个决定马上下山回市里,去吃大螃蟹。坐着304路公交车,欣赏着一路风景到了栈桥站,下车,与巧遇在同一辆公交车上的那个推荐海鲜的游客一家兜兜转转地找到了那家简陋的小海鲜店,点一份传说中的海鲜大咖,再点几个菜,要一扎啤酒。兴奋地等着海鲜大咖端上桌,想一睹大螃蟹的风采。最后看到的是一大托盘东西,以贝类为主,特别是蛤喇,还有海虹,几个爬虾,几个大虾,还有四半共两个螃蟹。看着这半个半个的小螃蟹,华有点蒙,用手比划着一个直径八寸的大圆说,不少说有大螃蟹吗?这这这,这就是大螃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