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桂荣 儿子越大越讨厌。 我柳眉倒竖,熊孩子三天不打就要上房揭瓦,什么时候始,老娘居然被“过来过来”指代,稀疏平常的地瓜成了稀奇古怪的东东?上个大学有什么了不起,有本事拍拍屁股,挥挥衣袖,不要爹娘的生活费,自力更生地自我放逐去。 儿子丝毫不理解我俩的七十年代情结,继续他的歪理,“做饭的目的是为了让吃饭的人把吃饭作为一种享受,而不是打消他的食欲,甚至让他不太想吃,这就失去了做饭的意义,旁人也没有乐趣可言。” 每每家庭冲突,老公都息事宁人地充当墙头草,“说的有道理。不过你今天先将就着喝,从明天起你妈不再放地瓜。” 我只能暗暗发狠,这招对儿子绝对没用。儿子不像我和老公,曾经生活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且兄弟姊妹众多,那时候放学回家,饿的恨不得把凉馒头拿过来啃,一旦上了饭桌个个吃得西里呼噜,唯恐吃慢了吃晚了,只剩下残羹。千禧年出生的儿子没有拮据的概念,面对应有尽有的食物,他从来不特别感冒,再魂牵梦绕的美味,他也是点到即止,从不会吃撑,甚至吃坏肚子。由此形成的习惯,他对饮食非常挑剔。 我明知故问地打哈哈,“老公,今天的粥与往日有什么不一样吗?”“没有啊!”老公喝光半碗,也没品出所以然,余亦然。儿子不知我俩是真喝不出来,还是装蒜,连连摇头,“这么明显,不可能啊!” 餐后我道出实情,儿子一副不相信的模样。幼时读书,古时的文人、雅士收集梅花上的雪煮水烹茶待客,客人称赞别有一番滋味。心想怎么可能?今日方知诚不欺我! 儿子越来越不和我们不是一国的。他和天下很多孩子一样,无肉不欢。我家也和很多类似的家庭相似,自从儿子离家后,生活水准直线下降。有一顿没一顿是常有的事,即使做饭,也不过是生菜、油菜、白菜等蔬菜系列,少沾荤腥。美其名曰减肥,其实是偷懒、怕麻烦。时间长了,连一向叫嚷清淡饮食的老公都跟我倡议,“今晚咱俩还是出去吃点好的吧,顿顿萝卜白菜,真受不了!” 我不得不反思。 与老公二十多年的夫妻,早已成为婚姻里的战友。老公是非常喜欢在家里做饭吃的。年轻时,即使下班很晚,他也会不慌不忙得择菜、切菜、炒菜,然后盛饭上桌,两个人相对吃饭。我是个急脾气,且不擅厨艺,作为新时代的职场女性,外面吃成为生活里的标配。起初老公极不习惯,他反复教导我,“你什么也不用干,只是看着我做就行了。”我当即暴跳,“说的比唱的好听,等你下班回来做饭,再吃到嘴里,早饿死了。民以食为天,我下班后就要马上吃饭。甭管谁做的!” 选对老公很重要! 老公坚决地跟我绑在一条藤上,“媳妇,咱关起门来过好自己的日子,随他们说去!”躲在老公身后,枪林弹雨由他挡着,我和儿子吃香的,喝辣的。婚后的我过的很happy,比当姑娘时还开心。 世异时移,有一天我忽然顿悟,就像有一天我忽然不再赖床一样,我开始下厨,学着做人家的媳妇。 一边吃着,我一边教育老公,熊孩子早晚是别人家的,只有老伴才能岁月沧桑地相伴到老。平常的生活就像煮一碗粥,火大了容易早早亏耗干水分,糊了;火小了则依然清汤寡水,不能融成为一家。一天天过的就是小火慢熬的功夫,年轻时不明白,也不理解,现在终于开窍了。等父母老了,走了,儿女也渐渐离家,唯有老伴在,才体会到家的温暖。家,无非是家里有个人等着你回来吃饭。一粥、一菜、一饭,两个人相对坐,足矣。 甜蜜、浪漫的二人世界被儿子打破,因疫情期间,儿子无法正常开学,一直赖在家里不走,并且反复吐槽我的玉米地瓜粥。 【作者近期作品】 通过写作,认识世界,快乐自己,结交朋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