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君臣共治”的理念十分盛行,宋真宗赵恒即位初期,广开言路,勤奋治国,任用李沆(hàng)、张齐贤等良臣,朝中政治清明,经济日趋繁荣,史称“咸平之治”。 历史中的李沆和张齐贤,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史料中又记载了哪些关于他们治世的故事呢? 柱石之臣 李沆仕途上波澜不惊,没有大的起伏。遍观历史记载,他虽没有建立寇准那样的丰功伟业,也没有留下范仲淹《岳阳楼记》那样的传世名篇。 但是他死后,宋真宗称赞其“忠良纯厚,始终如一”,为之废朝五日。史称李沆为“圣相”,王夫之更是称赞他为“宋一代柱石之臣”。 那么,李沆究竟“圣”在哪里呢? 识人之明 寇凖与丁谓交好,寇凖多次向李沆推荐丁谓,李沆却始终不用他。 寇凖询问李沆为啥不用丁谓。李沆说:“看他为人处事,可以让他位居别人之上吗?” 寇凖说:“像丁谓这样有才能的人,相公(对宰相称呼)怎能一直抑制他,使他居于他人之下?”李沆摇头苦笑:“将来你后悔了,就会想起我的话。” 后来寇凖果然被丁谓诬陷排挤,他这才信服李沆的识人之明。 戒主骄奢之心 李沆曾经告诉三司使(主管财政),如果皇上问你们国库里有多少钱,你们不许告诉他。三司使的人不明白,为啥不能让皇上知道啊?原来李沆是怕皇上乱花钱。 李沆还叮嘱三司使的人,如果皇上实在逼问国库里有多少钱,有一千万你就告诉皇上只有八十万,跟皇上诉穷诉苦,咱们得把国库的钱用在刀刃上,利国利民。 深谋远虑 李沆担任宰相时,王旦担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因为西北战事,他们每天工作废寝忘食,王旦就吐槽:“这日子什么时候是头啊,咱们啥时候才能悠闲无事,坐享太平?” 李沆却意味深长地说:“稍有一些忧虑勤苦,才能警戒人心。将来如果西北都平定了,朝廷未必没有别的事情。” 后来契丹与宋和亲,王旦请教李沆的看法。李沆说:“和亲好是好,毕竟能减少战乱之苦,但是边患一旦平息,就怕皇上会日渐滋生骄奢之心。”王旦不以为然。 李沆每天呈上各地水旱灾、盗贼及不孝、作恶的坏事给真宗知道。真宗听了往往惨然变色,很不高兴。王旦认为这种琐事不值得让天子烦心,而且丞相常常禀奏一些不好的消息,会拂逆了皇帝的心意。
王旦又亲眼看着王钦若、丁谓等人胡作非为,但这时他想规谏宋真宗,却已经来不及,此时才明白李沆的远见卓识。王旦感慨说:“李沆真是圣人,看事情那么有远见!” 除了李沆,宋真宗还起用了另一位名相张齐贤,据说李沆还与张齐贤略有不和。后来张齐贤因为醉酒失礼而被罢相,时人因而说:“李相太醒,张相太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