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才有名有背景——不走寻常路的官二代

 循迹晓讲 2020-10-21

宋神宗作为王安石的铁杆粉丝,力排众议也要坚持任用自己心目中的这位偶像、治世能臣来进行变法改革。

那么王安石何许人也,竟然让神宗这么五迷三道的迷恋?

这个官二代不一般

王安石字介甫,临川人,就是今天的江西省,出身于一个地方官吏家庭,他爸先后在几个州县做过长官,因此王安石是个妥妥的官二代。小时候王安石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好,请得起名师来辅导,或者上得起贵族学校,因此受过良好的教育熏陶。

王安石跟一般的官二代纨袴子弟不一样,他非常聪明,记忆力超常,过目不忘是他最特殊的地方。宋朝十分优待仕人,他爸爸作为一个地方官,待遇可以说很优厚。

但是宋朝的地方官三年一异,在一个地方做官满三年就得挪窝儿,因此他爸爸就在很多州县转,王安石当然也就跟着转。虽然走南闯北很麻烦很辛苦,但这份特殊的成长经历反而使王安石眼界更宽广。他对下层百姓的生活、民间疾苦、宋朝积贫积弱的状况,有了第一手感性的认识。

王安石小时候不光聪明,还特别爱读书,再加上过目不忘的本领,轻轻松松就下笔成文。

他长大之后文章写得就更好了,在文学方面很有造诣。而且他写文章的速度非常快,常常是老师留的作文题目一出来,别人还在冥思苦想,王安石已经成文交上去了。连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都非常佩服王安石的文采。

这样的干部应该来一打

宋仁宗庆历二年,二十一岁的王安石考中了进士,名列上等,成绩还不错,朝廷就让他去做地方官。

本来按照宋朝的制度,地方官任满三年就该换地儿了,可以写申请去做京官了。一般人都会申请去做京官,能得近天颜,不定什么时候被皇上发现了,就运交华盖了。

但是王安石出人意料,他说我就想好好做一番事,无心于仕途。他请求朝廷再给他换个地方做地方官。这样,王安石辗转多处当着地方干部,一直在基层踏踏实实地做事,而且特别体察民间疾苦,修筑堤堰,开掘水塘,重视农业生产,名气一年比一年大。

王安石还发明了一种制度来救济老百姓。每逢饥荒的时候,他都让官府把仓库里的粮食借给百姓,让百姓先度过度荒。等饥荒过去,来年丰收的百姓再把粮食还给官府,加一点利息。

这样一来,百姓不光度过了难关,还可以免于高利贷的盘剥;政府增加了收入,官府仓库里的陈粮也变成了新粮。王安石确实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哪能不得百姓爱戴?

他离任的时候,百姓都给他送万民伞,深孚民望。王安石任地方官十多年,积累了充分的基层经验,后来变法中的青苗法、农田水利法等就来自于当时的实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