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都说换人如换刀,要看换的是啥刀!

 循迹晓讲 2020-10-21

腾 飞 五 千 年

北宋神宗在位时,著名的熙宁变法一经启动,朝中新旧两派立刻水火不容,争斗不断。

就连保守派(旧派)的苏轼,都被改革派的极端分子卷入乌台诗案,差点没命。

幸亏神宗不忍心,再加上大臣们和曹太后求情,苏大文豪才捡回一条命,只是贬官而已。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宰相们之间内讧不断,酝酿出又一个大案,更加惨烈,这是怎么回事呢?

领导班子大换血

变法进行到第8个年头,改革派的老大——宰相王安石就彻底辞职了。

这一年,神宗皇帝也对中书省、枢密院等宰执机构的人事做了调整。

接替宰相王安石与韩绛的,是原来的枢密使吴充和参知政事王珪(guī)。

又提拔了御史中丞蔡确做参知政事,3个人重新组成了一个领导班子。

循迹小贴士

参知政事:宋初官制沿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参知政事被设立在中书门下省。

宰相不是一个官职,而是一个群体。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是为了削弱相权,增强皇权。

吴充激烈反对新法,他做了宰相之后就跟皇上讲要把新法给废掉。

而另一位宰相王珪是典型的墙头草,哪边风大哪边倒,尸位素餐,不怎么干事,当时人们讥讽王珪是“三旨宰相”。

什么叫“三旨”宰相呢,就是王珪只要一上朝就说“取圣旨”,这就是说我没什么主张,什么事都听圣旨的;

奏章得到皇帝的批准,他就说“领圣旨”;

回到衙署见到自己的部下,就说“已得圣旨,一切惟上”。

“取圣旨、领圣旨、已得圣旨”,只起到一个上传下达的作用,所以人称他为“三旨”宰相,身居要职但是不干事。

想来王珪的人生信条,大概就是“只要不做事,就永远不会犯错”之类的吧。

“三旨宰相”王珪

循迹小贴士

王圭  与  王珪:宋朝这位有“三旨相公”之称的王珪,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初唐四大名相之一的王圭。

二人为人大不相同,重名也可以算是偶然中的必然吧。毕竟“王”这个姓在宋初就已经是大姓望族了。

今天的汉字中,“珪”同“圭”,“圭”是一种祭祀用的礼器,在古代尊孔的大时代背景下,“礼”“乐”的地位是十分崇高的。

 两个宰执又都是出身在书香门第,族中的长者取“圭”这个字,情理之中。

变色龙总算表了态

当年王安石变法,王珪就党服于王安石,新法全好,谁说新法不好我跟谁急。

等现在王安石不干了,吴充上台,他又党服于吴充,新法不好,应该恢复旧法。

这一下,把专门给官员挑错儿的御史们惹急了。

你小子有个准谱没有啊,你让我们怎么展开工作?身为宰相一点气节都没有!

御史们扬言要弹劾王珪,并且明明白白的告诉王珪 “要么昨是,要么今非。”你挑一样。

你到底要站在守旧派这边,还是在变法派这边?你要是再这么两边倒,我们就弹劾你。  

王珪衡量了一下,决定还是应该站在变法派这边。因为自己一贯以变法派面目出现,真要改节就太被世人耻笑了,自己好歹也是个宰相。

他跟御史们表示,这回不改了,我坚决站在变法派一边。

官场上的这点儿事儿

御史这一关他就算是过了,但是另一位宰相吴充开始给他出难题了。

吴充说必须要废新法,然后应该把司马光、吕公著这样的守旧派大臣都迎回京师来,重新打理朝政。

吕公著

可这对于王珪来说,绝不是什么好消息。

他是现任宰相,如果司马光回京,以他的能力资历,怎么着也得给个宰相当。

而吴充跟司马光是一伙儿的,司马光要当宰相,最有可能被顶掉的就是自己,那就没戏唱了。所以无论如何不能让司马光回来。

但怎么才能不让司马光回来呢?

得有人把吴充拽下来,要不吴充老跟皇帝叨叨。主意打定,他还得找个帮手。

领导班子里还有一个参知政事蔡确,也属于改革派。但是这个人非常注重权谋,经常为了个人的利益假公济私。

但是现在,王珪顾上不那么多了,他主动和蔡确结成同盟,准备把宰相吴充给拽下来。

蔡确为了利用吴充和王珪的矛盾达到自己的目的,和王珪结成了同盟。正在此时,一件尘封的旧案,刚好给他们送来了吴充的把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