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的官场沉浮:与王安石、司马光有恩怨

 闲庭斋阁 2016-04-13

说到苏轼,熟悉文学史的人不会不知道。苏轼号东坡居士,故又称苏东坡。他是中国北宋大文豪,“三苏”家族成员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现存诗词3900多首,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等。

苏轼所在的年代人才辈出,与他同时代或稍早的著名文人不得不提的是王安石司马光两人。王安石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还是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又是政治家、史学家。

可以看出,苏轼、王安石、司马光3人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古代文人多有从政经历,有的甚至位居高官。这3人凭借着自己出色的才能,都曾任朝廷重要职位。

先说苏轼,自幼聪慧,深得师长赏识。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春天,19岁的苏轼,在其父亲苏洵的带领下,与其弟苏辙一起前往京城参加科举考试。3人同登进士,主考官欧阳修还特意表扬苏氏父子3人的文章,“三苏”之名逐步名扬天下。尤其是苏轼,政治生涯多年,在朝位高权重。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王安石和司马光的职位更高,先后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一职。而令人注目的是,苏轼与这两任宰相却有过很大的恩怨。

苏轼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期间,逢其母于汴京病故,便扶丧归里。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居丧期满还朝,苏轼被任命为直史馆、权开封府推事。但是,此时正值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因此神宗即位时,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法,开始大规模的改革变法运动。所行新法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同时,改革科举制度,为推行新法培育人才。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地主和豪商对农民的压迫,促进了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国家财政状况有所改善,军事力量也得到加强。

王安石和苏轼都是少年得志,均年轻时考中进士,两人同在朝廷任职,同为誉满天下的文人,本应仕途同道,却“反其道而行之”结下了难以解开的冤仇。

两人的争端始于不同的政见。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政见上趋于保守的苏轼便一直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因而被迫离京。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16年的杭州当通判。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在杭州,苏轼待了2年零9个月。熙宁七年(1074年)到密州任太守,当时38岁。后来又转任徐州太守2年,湖州太守3个月。然而,被贬的苏轼并没有结束厄运,相反遭来更大的、差点“灭顶”的灾难,从而开启了他人生三起三落的第一落,其原由是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为“乌台诗案”,苏轼被关在御史台审讯103天。乌台就是御史台。何谓乌台?因唐朝时御史台内有几棵大柏树,乌鸦在上面筑巢,所以把御史台叫“乌台”,一直沿用下来。是年,时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御史李定曾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受审期间,苏轼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后,苏轼再次被贬,下派到当时贫穷落后的下等州黄州,任职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是个无实权的低微职位。为此,郁郁寡欢的苏轼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解闷,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他在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元丰八年(1085年)四月宋神宗驾崩,苏轼东山再起。这一年,年仅10岁的哲宗继位,次年改元“元祐”,英宗皇后也就是皇太后摄政,尽废王安石变法,史称“元祐更化”,并任用司马光为宰相,也使苏东坡青云直上。他先任登州太守,到任5天就被召回京城,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短短17个月时间,苏东坡从戴罪之身的从八品升到正三品,跃升了12个官阶。

主持编纂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司马光,是我们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的历史名人。小学教科书上记载了司马光“砸缸英雄”的故事:小时候司马光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时候,顽皮的同伴爬到缸沿上玩,不慎掉入没顶的深水缸里,其他小伙伴见状哭喊着去找大人,而机智的司马光却拾起地上的一块大石头,使劲地砸碎了水缸,水从缸里流出,被淹同伴及时得救。可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正扶摇直上的苏轼,却又与现任宰相司马光结下了梁子,再次演绎了与宰相“交锋”被贬的悲剧。

司马光上任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苏轼却认为新法也有可取之处,于是,司马光对苏轼产生了不满。不得志的苏东坡又主动请辞外放。元祐四年(1089年)七月至次年二月,出任杭州太守1年零7个月。这便是苏轼三起三落中的第二落。

至于三起三落中的第三起、第三落,与两任宰相无关,在此不做赘述。

不过,文人终究是文人,尽管苏轼与王安石、司马光之间政见不和,但并不影响双方之间惺惺相惜。

多年后,王安石的宰相之职被免,告老还乡。此时的苏轼并没有落井下石,反而去拜访了这位曾经让他遭受磨难的“冤家对头”。不料,这一拜访搭起了彼此重新认识之桥。为此,王安石曾慨叹:不知道从此几百年后才会再出苏轼这样的人才。苏轼则投桃报李:认为世上真正有才华的人是王安石

而苏轼为司马光撰写墓志铭也是表达尊敬怀念的感情,在他写的3000字《司马温公行状》中,充满了对这位年长自己10多岁的师长之褒奖。末尾写道:“轼从公游二十年,知公平生为详,故录其大者为行状。”表达了自己对司马光最了解。这不但直抒苏轼对司马光的敬意,同时也显示了苏轼光明磊落的品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