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皇帝,闹大脾气!

 循迹晓讲 2020-10-21

腾 飞 五 千 年

北宋神宗皇帝英年早逝,只活了38岁就把担子撂给了最大的儿子,并嘱托高太后辅佐小皇帝。

这个最大的儿子延安郡王赵煦,此时只有10岁,他就是后来的宋哲宗。

哲宗的奶奶高太后,这个时候是太皇太后了,那么顺其自然地,就垂帘听政了。

孙子年幼,奶奶当政

太皇太后高氏说,我生性喜欢安静,本不愿意操心朝政,现在垂帘听政是出于无奈。等皇帝长大,我就把朝政还给皇帝,撤帘归政。

太皇太后说是这么说了,但是对权力抓得越来越紧,丝毫没有放松的意思。

军国大事都是她跟大臣们商量处理,年幼的宋哲宗对朝政几乎没有任何发言权。

大臣们也知道皇帝跟太皇太后哪头炕热,也都觉得皇帝太小,跟他说了朝政他也不懂,也根本就不会去请示宋哲宗。 

在大殿上早朝的时候,哲宗的皇帝宝座和太皇太后的座位相对而放。

大臣们向皇帝和太皇太后跪拜,站起来之后就没哲宗什么事了,一边玩去吧孩子。

大臣们有事上奏也都对着太皇太后讲,可怜的小皇帝每一次早朝,都只能看见大臣们后背和屁股对着自己。

高太后这一垂帘,就是八年。

然而高太后手握朝中大权,却并没有忽略日渐长大成人的宋哲宗。

要求严苛,少年长成

一转眼间,光阴荏苒,日月如梭,皇帝十七岁了,有能力亲政了。

可自己的奶奶发号施令正上瘾呢,怎么可能轻易撤帘归政呢。

老太太不愿意退休,退休我干吗去?跟老头下棋去还是上外边跳秧歌去?我要不看折子我没有生活乐趣呀!

太皇太后虽然权力抓得紧,但是没有荒废对小皇帝的栽培教育,很重视他的学习情况,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呀!

于是太皇太后找来很多名家大儒,比如说大文豪苏轼,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

这些大儒都被调到哲宗身边当侍读大臣,希望把宋哲宗教育成一个恪守祖宗家法,通晓经义的皇帝。

范纯仁和苏轼都是在王安石变法时,支持守旧派的大臣,反对新法的。

太皇太后教育皇帝的目的,就是希望哲宗别像自己的爹神宗似的,那么热衷改革,神神叨叨自己把自己改进去了吧?

循迹小贴士

宋神宗热衷改革:20岁的神宗即位后,对疲弱的政治深感不满,而且对王安石的理财治国思想非常赞赏。

他任用王安石变法,但由于改革操之过急,不得其法,最终失败收场。

神宗命兵伐西夏惨败,灭夏之举未能实现。事后,宋神宗在朝中当众痛哭。

他有抱负,励精图治,可惜壮志未酬,饮恨而死,享年38岁。

但是这位绝对权威的亲奶奶,虽然努力教育和爱护着这个孩子,却完全没有考虑到他的心理需要,而且对于哲宗来讲,太过于严苛了。

如果哲宗还是个普通皇子,你严一点、狠一点还情有可原;

但他已经是皇帝了,每天接受文武百官的跪拜,既不想他需要什么,也不讲授课方式,上课就像满堂灌填鸭。

影子皇帝,玩冷暴力

这样一天天长大的宋哲宗,很自然地就有了逆反心理。

你越不让我干的事我越要干,越要证明给你看,甚至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反抗。

每次大臣们早朝奏事,哲宗看着大臣就生气!就能看见后背和屁股,恨不得上去踹两脚。

但我毕竟是皇上,不能上去每个大臣给两脚,太有损皇帝威严。

怎么办呢,非暴力不合作,我一句话不说,来个徐庶进曹营。

反正大臣有事都是跟太皇太后商量,也不问我,我就在那坐着,傻呆呆的,泥塑木雕似的一动不动。

时间一长,太皇太后觉得不对劲了,小皇帝太安静了,怎么一声都不出。

奶奶就问,陛下您对这些事有什么看法吗?

皇上不说话。

太后说我问你呢,陛下有什么想法,你怎么不说呀?

这个时候哲宗皇帝才悠悠地回答,娘娘已经处理过了,还让朕说什么呢?弦外之音就是,我就是一个傀儡,我就是一个影子,我还说什么呀。

太后明白了,皇上心里有想法,不说则已,一说就把太后顶回去,经常给太后软钉子碰,而且非常有道理,让太后也没辙。

太皇太后觉得,现在皇上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都发泄着对自己的不满。

这下太皇太后更不放心自己的孙子,更不愿意交出手中的权力。

太皇太后担心一交出权力,这孙子清算自己,跟自己犯孙子。于是形成了恶性循环,哲宗对太皇太后的所作所为,越来越不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