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过李小龙写的信后,才能真正了解光鲜背后的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等着l70smp782j 2020-10-21

在近代中国功夫史上,有一个人的名字不能不提,那就是李小龙。

由他创立的注重于实用、摒弃复杂的形式套路的截拳道,是一种具有独特积极理念,推崇人性自由和自我表达的武术,至今仍风靡世界。

而发扬中华武术,一直以来也是李小龙奔走于世界各地的主要重心。

阅读过李小龙写的信后,才能真正了解光鲜背后的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李小龙曾说:

“功夫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武道深深影响了我性格和思想的形成。我将练功视作一种身体力行的文化、一种思维训练、一种自卫之术,同时也是一种生活之道。”

除此之外,李小龙在世界电影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由他主演的电影《龙争虎斗》,一经上映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在全球取得了2.3亿的票房。

1993年,李小龙逝世20周年之际,美国好莱坞星光大道上铺上了李小龙纪念星徽,以纪念这位曾经的功夫巨星。

然而,如此星光熠熠的李小龙,在其短暂的一生当中,不过是将功夫、表演和生命视作自己探索的工具。

阅读过李小龙写的信后,才能真正了解光鲜背后的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功夫的最终目标是精简——以最少的招式、最小的力道,最大程度地表达自我——表演也大同小异。

以上关于功夫与表演的文字摘自《李小龙信札:功夫、表演和生命》中,收录的李小龙写给电视剧《青蜂侠》的制片人,威廉·多兹尔的一封信。

可以看出李小龙一生都在努力追求精简、自我解放和自我实现,并以此启迪他人。

当然,一代传奇巨星光环的背后,同样是令人兴味盎然的普通人生活,有血有肉。这当中有开心,有甜蜜,有失落,有矛盾,有等待,更多的是坚定。

那么李小龙究竟活过了怎样的一生?寻真,便是要去问那些提笔写信之人。

阅读过李小龙写的信后,才能真正了解光鲜背后的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李小龙信札》记载了,李小龙从赴美国留学到在香港逝世之间的,15年珍贵时光里,与家人,朋友,师长,弟子,影迷之间的138封珍藏信札。

由他的亲笔,我们得以领略李小龙不仅成功的,将功夫片在世界影坛发扬光大,是世界武道改革的先驱,更是一位拥有赤诚灵魂的,魅力无穷的哲学家。

一位武艺高超的哲人

“内在能量与外在体力能引导你实现毕生所愿——将你生而为人的责任落到实处。”

以上这句话,摘自1972年11月,李小龙写给自己的挚友小麒麟的信。小麒麟原名陈元宗,是李小龙在香港的旧友,与李小龙交情甚笃。

这封信的原文是这样的:

“麒麟吾友:

有时,你一个人坐下来静静地听会儿音乐,不知不觉间你的意识便兀自展开了随想,武术的本源、生命的本源以及功夫片的本源,都渐次在你心中清晰地浮现出来。这三大源头进而合为一体,相互启迪,由此,你方能全方位地领悟个中真谛。

当你用一双慧眼审度自己的人生时,无疑会更加了解自己(即是说,自身精神与肉体的力量全都暴露无遗),了解所有身外之物皆属虚影、浅薄异常。易言之,自知即自由。

多言一句:内在能量与外在体力能引导你实现毕生所愿——将你生而为人的责任落到实处。”

原文不过短短的200多字,却已然显现出李小龙对工作、生活以及生命的真谛的思考和体会,阅读之后深受启发。

阅读过李小龙写的信后,才能真正了解光鲜背后的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此时此刻,似乎一位武艺高超的哲人就赫然站立在我们眼前。其实,在《李小龙信札》中,这样可以发人深省的哲语比比皆是。

如:

1962年9月至曹敏儿:

“我的计划和奋斗的目标是找到生命的真谛——内心的平静。

我的报负都源自同一个念头——我知道我能行。我只是依心而行,丝毫没有恐惧或怀疑的杂念。

成功也只属于那些想要成功之人。”

1972年8月至水户上原:

“不论喜欢与否,我都不得不接受身处的环境。作为一名武师,一开始我心中也多少有些矛盾,但很快我就意识到,我需要的不是只会消耗自身的内心挣扎与无谓冲突,相反,我更应集中力量去适应环境,最大限度的利用环境。”

这三封信以及1969年1月李小龙写给好友张卓庆的一封信,可以看作是李小龙的微型自传。

阅读过李小龙写的信后,才能真正了解光鲜背后的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李小龙与恩师叶问

在写给张卓庆的信中,李小龙提出了自己因为对传统武术失去信心,而创立了截拳道的思考过程,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站在传统武术与现代武术冲突碰撞中,期待创新的徘徊在十字路口上的更加形象立体的李小龙。

但无论事态如何演变,李小龙追求的都是,“凡事力争做到最好,绝不退而求其次”的高品质和决心。

通过李小龙这些极富哲理的亲笔,除了感受到他是如何锲而不舍的精益求精、完善自我之外,并从中得以启发,这也许才是阅读这些第一手资料最重大的意义。

自始至终拥有一个赤诚的灵魂

孟子有云:“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意思是说,能成就大事的人总会有善良、淳朴、率直,热爱生命的人格品质。

李小龙便是如此,他淳朴、率直,一心向前,不问结果。

在1962年9月给写给曹敏儿的信中,李小龙写道:

“我很清楚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因此,也一定能收获令人满意的结果。我根本不担心回报,一心只想全力以赴、实现梦想。我所得到的回报与成功当由日后我做出的贡献来衡量。”

只是,实现梦想的路并不总是遍布着玫瑰、一路上花香沁鼻,难免会遇见荆棘丛生的时候。

但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你如何应对。

阅读过李小龙写的信后,才能真正了解光鲜背后的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在遇见困境时,李小龙从不气馁,更不轻易服输。1964年至1970年间,李小龙曾多次因练武伤及腰部。最严重的一次,医生已经宣布他以后再也不能练武了。

但他始终不屈不挠,最终不仅恢复了以前的身手和身体素质,甚至还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直面问题,不逃避、不服输,才让李小龙的内心如此平静而强大。

自然地,这样的他也一定会将这种积极、向上、真诚与热爱生命的理念传递给身边的人。

1969年3月,李小龙的同僚兼好友,李俊九在一场武术锦标赛上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李小龙写信安慰他:

“你的心态决定了这件事的意义,决定了此事究竟是绊脚石还是垫脚石。记住只有灰心丧气之人,才会彻底落败。

……

成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对一个人的心灵造成了何种影响。”

1973年5月,在得知自己的好友兼弟子木村武之与妻子离婚的消息后,李小龙在信中写道:

“生命是个流动的过程,途中难免会冒出些令人神伤之事——留下伤痕或许是无可奈何之事,但生命仍在继续,如滔滔流水,一旦止息,必生陈腐。朋友,请一往无前,因为每一段经历实则都是一种收获。”

阅读过李小龙写的信后,才能真正了解光鲜背后的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李小龙与妻子琳达

句句箴言。在他这些极富哲理的亲笔中,流露出的是他对朋友的一片赤诚之心。他希望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能和自己一样,正视困境,一往无前,走向成功。

曾经的少年学渣,后来的诗人

李小龙幼时体弱,父母希望他健康成长,所以送他去学武锻炼身体。哪曾想由此诞生了一个武学奇才。

话说回来,出生在越剧世家的李小龙,少年时期一直是一个问题少年,非常顽皮不爱读书,隔三差五的就会制造一些麻烦。

他的父母,也经常被叫到学校接受老师教育。回家后,李小龙自然少不了挨打。不过即便如此,李小龙却从来未逃过学。

阅读过李小龙写的信后,才能真正了解光鲜背后的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少年李小龙与母亲

这也是李小龙处理问题一贯的风格:遇见问题时,勇于面对,而不是逃避。

学渣归学渣,李小龙少年时对学习还是有偏好的。他喜欢绘画和文学,这一点在他的书信往来中也可以看出来。

阅读过李小龙写的信后,才能真正了解光鲜背后的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李小龙在信中为好友兼弟子严镜海图析武术招式

阅读过李小龙写的信后,才能真正了解光鲜背后的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李小龙信札》中收录了一封,李小龙写给一名叫拉里·哈塞尔的弟子的信。

1970年10月,哈塞尔遭遇了一场车祸,造成髋部受伤。李小龙曾先后5次去医院探望他,后来在1971年6月特意写了一封信鼓励他,信中附上了一首李小龙自己创作的他最喜爱的诗:

若你自认败北,那你已败。

若你自认不敢,那你势必不敢。

若你想赢又自认毫无胜算,

那几乎可以断言你与胜利无缘。

若你自认会输,那你已输。

放眼世间,

成功始自意念,

一切由心而造。

若你自认屈居人后,那你已落后。

你必须志存高远。

在有任何斩获之前,

你必先相信自己。

生活的战场并非总是青睐

那些更强更快的人。

而胜利

迟早属于——

相信自己能行之人!

原来,一直以一身黄色紧身衣加双截棍,出现在世人眼前的李小龙,同样喜欢用文字记录、用文字表达,同样可以将自己一直信奉的更快更强、坚定、本真、精简的理念,在文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且造诣颇高。

阅读过李小龙写的信后,才能真正了解光鲜背后的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通过上面这首诗及前文节选的信,不难看出,李小龙的阅读量一定是惊人的,且涉猎极广。虽然年少时不喜欢学习,但这并不代表他不喜欢思考,更不妨碍他对绘画和文学的喜爱。

正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

结语

翻阅《李小龙信札》,就犹如我们手握着这个一生致力于,自我表达的人的亲笔信札。

李小龙曾说:“我的计划和奋斗的目标是找到生命的真谛——内心的平静。”

通过阅读李小龙的亲笔,发现其实他实现梦想的方式也同样精简,就是:理性的计划——脚踏实地的履行——最后达成。

阅读过李小龙写的信后,才能真正了解光鲜背后的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能从他的经历和文字中得到启发,将他视为自己逐梦的典范,这应该也是我们在阅读《李小龙信札》时,要寻找的最重要的一样东西。

书中还附有很多李小龙的私照。年轻时的李小龙,其外在形象比现在的某些流量明星,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在他身上,我们分明能感受到,流露出一份由内而外的担当、责任和平和。

而今我们生活在一个一切求快的环境里,能静下心来写信读信的人已经不多了。

但也只有那些雁寄鱼传的纸页,才能够真正揭示和珍藏一个人真实的灵魂,并使之由此永存,不受岁月摧折。

这本书要做的便是如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