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在五十年代上小学的经历

 山东阿滢 2020-10-21

《亲历记》系列之十

师恩难忘

我老家在新泰市东都镇沈村,解放后,我村建立了一处小学,学校设在一家地主的院内,当时学生不多,教师只有杨乐成老师,所有学生都在一个教室内,一人同时为几个年级的学生授课,他不辞劳苦,认真负责,深受学生及家长的敬佩和爱戴。

杨乐成先生

杨老师的家是东都镇尚庄村,相距不远,仅一里多路,他为了把学生教好,坚持吃住在学校,不顾自己身体有病,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他的敬业精神,受到上级的表扬和全村人的好评。那时我家很穷,生活非常困难,农闲季节每天只吃两顿饭,为节约粮食,干脆不吃中午饭,同学们在中午放学后,家近的就回家吃午饭,离家远的同学,拿饭在学校吃,而我回家也没饭吃,就在学校等待下午上课,杨老师知道这一情况后,就动员带饭的学生伸出援助之手,都拿出一些煎饼让我吃,我非常感激老师、同学的援助之情,几天之后,我不忍心麻烦老师和同学,中午放学后就离开学校,找个地方躲起来,下午按时到校上课。由于家穷,人口多,冬天被子少,几个人盖一床簿被子,杨老师了解情况后,让我睡在他的床上,我曾记得有几次夜里尿床,把他的被褥都尿湿了,杨老师从不在意,更没有批评我,冬天过后才让我回家,他把我当亲生儿子对待,不是父亲胜似父亲。对此我全家非常感激,我终生不忘。

1951我上四年级,第一学期没学完,杨老师听说孙村完小一年级学生生源不足,推荐杨庆存和我去孙村完小上学,当时我父亲不让我去,理由是家庭困难,拿不起饭,鉴于这种情况,杨老师耐住性子,苦口婆心,多次到我家做工作,讲明道理,晓以利害,加之我要求迫切,父亲终于被说服同意我去孙村上学,这为我以后走向社会,参加革命工作打下了基础。

1952年,孙村完小毕业以后,因家庭困难不能报考中学,我和杨庆存便报考了楼德师范,在考试前的体检中,我因身高和体重都不够,被取消了考试资格,只好回家参加生产劳动。此时东都供销社听说我完小毕业没升学,让我到供销社工作,从此我走向社会,参加了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党组织的教育培养下,经过个人的努力,走上了领导岗位,最后成为副县级干部,1998年完成历史任务退休。现在我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回顾我的一生,如果没有杨老师对我的关心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杨老师对我的恩情重于山深似海

(讲述人:高振兴,1937年生,新泰市人大原副主任。)

同学们合伙通腿取暖

1951年,我12岁。父亲化一块钱给我买了一个石板,装进母亲为我缝的书包里,送我到郭家泉学校上学。

郭家泉村有个的地主叫郭玉纯,解放前,管着周围的五六个村子。因他家盖的气派,老百姓都把他的家叫厅房,厅房里有三间堂屋,两间东屋。解放前夕,他随国民党军队去了台湾,他老婆上吊死了。他的家也就被充公,村里就把学校设在了他家里。当时,学校只有一个班,是两个年级的复式班,一共30多名学生,我们一年级8人,二年级20多人。老师先给一年级上课,二年级做作业,等一年级的课讲完了,就开始自习,然后给二年级的学生上课。这样的班级叫复式班。

学校里只有两位教师,一位是宋光泉老师,翟镇人,20多岁,教语文;另一位是王宪贞老师,小协垛庄村人,也是20多岁,教算术。三间堂屋作为教室,两间东屋是老师办公室兼宿舍。

那时做作业一般都是用石板做,第二天把石板交给老师,只有写作文和日记时用毛笔和纸。当时,石板一元钱一个,写字用的石笔是用滑石粉做的,像铅笔一样可以削。石笔是方形的,长约15公分,一包10根,两毛钱一包。

每天上七节课,上午三节课一节自习,下午两节课另加一节体育或音乐。每节课45分钟,后来改为40分钟。每次上课前,老师就用一个小铁锤,在挂在教室门口的一块铁轨上敲几下,作为上课的钟声。

当时的学费是每学期每位学生交20斤谷子,我父亲在村里分管文教,他负责把学生的粮食收起来,然后给老师当工资。

我读完一年级后,就直接跳级读三年级。1954年,初小毕业,考完小。我们班里我和郭洪保、郭洪俊、郭安三4个人考上了小协完小。

小协完小有两个班,70多名学生。学校里有5个老师,李爱诗老师是济南人,济南师范毕业,教我们语文,张荣祥老师是新泰谷里人,教我们算术。学生都住校,所谓住校并不是住在学校里,学校里也没有那么多的房子,学校把学生分散到小协村的农户里。我住的是一间小东屋,六个人挤在一起,有是炕上睡的,也有打地铺的。那时人们都穷,同学们都合伙通腿,这样一是两人可以相互取暖,另外也节约被褥。我和陈角峪的尹成富合伙,他带被子,我带褥子,两人打通腿。尹成富后来成为全国森林武警政委,少将军衔。

我们每个周六下午回家一次带饭,周一再带一包袱煎饼和一罐子咸菜回到学校。在完小,增加了地理、历史和自然课。

1956年,我完小毕业。我想考初中,但家里穷,父母都不同意我考初中。后来,听人说师范管吃管住,毕业后还能分配工作,就回家和父母商量,父母听说师范不收学费,还管吃管住就很痛快地答应了。

考场设在新泰师范的所在地楼德,我们从孙村火车站花八毛一分钱买票,坐火车来到楼德参加考试。记得有100多个考场,新泰师范招收200人,考生有3600多人。济南、泰安、肥城等地的学生都来报考。看到那些身着大衣、皮鞋的济南考生,我心里揣揣的。

记得当时作文的题目的《我的志愿》,同学们大都写《我志愿当一名解放军战士》《我志愿当一名工人》《我志愿当一名医生》等等,当时我想,我现在报考的是师范学校,主要是培养教师的,于是我就写了《我志愿当一名教师》,在文章中历数了教师在社会中的重要性,新中国如何急需教师来培养人才,以及自己的迫切要求等,我自我感觉写得还是不错的。

后来,新泰师范的录取名单在学校里张榜公布以后,我看没有我的名字,就哭着回了家。我的一个二哥问我:“姓郭的都是谁考上了?”我说:“有个郭信鄉(乡)考上了”。二哥说:“那个乡怎么写?”我用手比划了一下。二哥说:“那就是你呀,那个字就念卿。”我原来的名字都是写郭信清,看到郭信卿不知道是自己。我到学校问了一下,果然是我。从那之后,我就把“清”改为“卿”了。

(讲述人:郭信卿,1939年生,新泰市新汶实验学校退休干部)

作文写跑了题    

我老家新泰县龙廷镇,我父母是县里的干部,因而,我出生在城关区公所,我父亲张峻亭,母亲牛德敏先后任一区(城关区)区长。1959年,我七岁,父亲送我到位于西南关井家胡同栾家场的西南关小学西校上学。学校为初级小学,一至四年级,共有6个教学班,每个班50余人,共有学生300余人。校长王永芳,有十来个教师。设有有语文、算术、音乐、体育几门课程。上午三节课,下午三节课。学生每学年交三元钱,包括课本费和学费,作业本学生自备。

1963年,我初小毕业,要经过严格的考试才能升入完小读书。那次升学考试,我记忆特别深刻。记得考试的作文题目是《给解放军叔叔的一封信》,副题是介绍一下你学习雷锋的事迹。我的语文老师叫刘静波,在课堂上经常让我用第一人称叙述课文,她对我非常欣赏。但这次升学作文我却跑了题,本来是写学雷锋的故事,我却写成了写给雷锋的一封信。当时,我姐姐在教室外面等我,听刘老师说我写跑了题,急哭了。结果我的语文科目被减掉了一半的分数。好在我数学成绩好,还是考上了城关完小。

城关完小也就是现在的新泰市第一实验小学的前身,当时,该校有一至四年级,也有五六年级。一至四年级每级两个班,五年级三个班,六年级三个班,共有学生700余人。校长陈瑞亭,教导主任王敬轩系云南讲武堂毕业,曾任国民党旅长,后投诚。另有教师40余人。完小增设了自然、地理课程,假期里还有大仿课。

那时的小学不像现在学校有那么多的作业,学生活动丰富多彩,经常举办朗诵比赛、歌咏比赛等,每当县里开党代会、人代会、贫下中农代表会等,城关完小都要出节目。我是完小合唱团的领唱,经常唱的一首歌是《花儿朵朵像太阳》,我还演过话剧《王二小放牛》等。

1965年完小毕业,考中学时,只考语文和算术两门课。记得语文只有一篇作文《记你最敬爱的一个人》,这次我没有跑题,写了我的老师对我的关心。因而很顺利地考入新泰一中。那时的考试非常严格,一些县领导的孩子没有考上新泰一中,都到龙廷镇的新泰十中和新泰农中去读书了。当时,没有一位领导走后门让自己的孩子去一中学习。

    (讲述人:张杰,1947年生,新泰市科协退休干部)

想出书,找琅嬛。琅嬛文库助你成就梦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