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及民国初年的楼德

 山东阿滢 2020-10-21

徂阳富庶地  泉畔文人薮

——记清代及民国初年的楼德

田承军

一、地理位置及历史概况

  楼德位于泰安城东南方,距泰城约百里,因地处徂徕山之阳,故又称徂阳。汶河的主要支流之一柴汶河穿境而过。乾隆二十五年(1760)《泰安县志》载:东南崇礼乡楼德,右挟汶水,东至宫里汛25里,南至尧山汛30里,中间柳泉萦洄,自东南隅入,怀抱市肆,四民贸迁,五谷最盛,瓜子、芝麻二种尤为出处。旧设巡检,改府后奉裁,添设通判驻扎,称巨镇焉。这是泰安地方文献对该地最早的详细记述。

距楼德镇驻地西南不远处有云云山,该山形似丘垄,相传古时常有五彩云气笼罩,被认为是地神所居的神山之一。从无怀氏至商汤,相传共有九位帝王在此禅地。故楼德更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帝王封泰山禅云云的时代。楼德附近一些地方的历史也非常久远,如与楼德毗邻的禹村,是传说中大禹治水曾居住的地方,地名禹村,即源于此。有学者通过对泰山周围一些地名及相关史料的综合考证,认为禹村附近曾是夏族的聚居地之一(景以恩《炎黄虞夏根在海岱新考》,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春秋时期,楼德附近称菟裘,为鲁地。《左传·隐公十一年》载:公云:使营菟裘,吾将老焉西汉武帝时,于该地设柴县,县治即在云云山下。

云云山石碑

楼德之名始于何时尚不确定,最早见诸记载的是明万历《泰安州志》,称楼底,为当时泰安州七十五处镇店之一(《重刊泰安州志》卷二)。所谓镇店,是乡民聚居较为集中之地。

  明清易代后,该地仍隶属泰安州,清雍正十三年,泰安州升为泰安府,楼德属泰安府属之泰安县。经过清代前期近百年的发展,到乾隆初年,楼德从泰安县的众多市集聚落中脱颖而出,在市镇规模和商业贸易方面成为仅次于泰安府治、泰安县治所在地泰城,与泰安另一市镇大汶口不相上下的巨镇。当时,楼德属东南崇礼乡,为十二地方之一。民国初年属泰安县徂阳区,为九地方之一,下辖楼德、颜庄、甘露滩庄、北送四村。自清康熙到民国二百余年间,楼德虽偏居距泰城百里之遥的东南一隅,但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繁荣的商业和发达的文化教育事业,对泰安县乃至整个泰安府都有较大影响,在泰安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驻镇机构

至迟到明万历年间,楼德已成为镇店,为乡民聚居的中心市镇,有定期贸易的集市,称楼底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该地的重要性凸显。康熙六十年(1721)三月,山东巡抚李树德上疏:泰安州徂徕山前,大小数十村庄,民多强悍,应委官兵弹压。查徂徕山前楼德庄,在各村适中之地,请将泰安州巡检,带兵60名,移住其地。(《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九十一。转引自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研究室选编《清实录山东史料选》,齐鲁书社,1984年)朝廷不久即准奏,泰安州巡检遂率弓兵60名(后添设至84名),移驻楼德,加强地方治安。巡检,是州县的地方治安官,秩正九品。由此,楼德有了政府的行政派出机构。

雍正十三年,泰安州升为府后,按例应添设粮捕通判一员,管理境内所属粮盐、捕盗、水利事务。在泰安改州为府上报朝廷的奏疏中称:查州属楼德庄逼近徂徕,地居扼要,原有巡检一员专司查察,但微员不足弹压,应请裁汰,将新设通判驻扎楼德地方,以资筦鑰。该巡检向设弓兵八十四名,今既将通判移驻,应裁去弓兵改设民壮四十名,以备捍御差遣,民壮即在于弓兵内拣选顶补,不足另行召募。(《泰安府志》卷之前《改府奏议》)通判为知府之佐贰官,位居知府、同知之下,秩正六品,与同知分掌粮盐、督捕、河工、水利等。楼德当地俗称的二衙,即清代的通判衙门(现为楼德西村小学驻地。据冯本桐先生介绍,此衙占地面积较大,解放前,院内尚有长廊、花园、假山等)。

  明代以降,由于商业贸易活动的繁荣,许多农村地区和广大农民被卷入到商品经济大潮中,市镇作为城乡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市镇经济在整个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愈加重要。为加强市镇管理,政府在很多市镇派驻了行政机构。通常,位置越重要,经济越发达,派驻官员的级别越高。具体到楼德来说,从明代泰安州的一个普通镇店发展到由州巡检驻扎,再到由知府之佐贰官通判驻守。一方面反映了随着山东及泰安经济的发展、贸易的繁荣,楼德的地理位置愈来愈重要;另一方面亦说明其自身经济力量的增长,引起了山东省及泰安地方官员的高度重视。从全国范围来看,康(熙)雍(正)乾(隆)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镇规模不断扩大,为适应这种状况,很多地区都改变了原派驻机构的性质并提高了其级别。如江西临江府属之樟树镇,距府城三十里,及江浙楚粤水陆四达之区,为天下药材聚集之所,居民辐辏,商贾云集,该镇原有都司、巡检各一员,但都司是武职,只有巡缉之责,不能干预民事,巡检的级别较低,一般事务不能处理,故政府改派通判。另如山西汾州张兰镇,乾隆十七年将静乐巡检移驻,二十一年又将汾州同知移驻。在奏请改变驻镇官员的级别时,巡抚指出:巡检品秩卑微,此等富商巨贾会集之所,或有奸牙蠹棍妄行滋事,不足以弹压。(乾隆二十一年十月十二日山西巡抚明德奏,见《宫中档乾隆朝奏折》第十五辑,第715页。转引自邓亦兵《清代前期的市镇》,《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3期)上述两地的情况与楼德大致相似,均为交通要冲且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由巡检而改为通判或同知驻守。清代闻名全国的四大名镇汉口、朱仙、景德、佛山都是府同知驻镇,同知为知府佐贰官,秩正五品,这是派驻市镇的最高等级官员。派驻楼德的官员由正九品的巡检改为正六品的通判,横向比较来看,在派驻市镇官员的级别上是较高的。另外,在政府批准奏请派驻机构的公文中,一般都具体说明该官员的管辖范围和职权。康熙六十年派驻巡检的主要职责是加强地方治安,雍正十三年派驻通判的主要职责是管理所属粮盐捕盗水利事务,故称为粮捕通判。因巡检的主要职责是加强地方治安,故有84名弓兵,而通判的主要职责是管理所属粮盐、捕盗、水利事务,故改设民壮40名。由派驻官员主要职责的改变亦可见当地经济的发展。

  据资料知,清代泰安府所辖各县市镇中唯一一个有上级政府派出机构的地方就是楼德,且通判品级高,为正六品,高于知县。单就泰安县所辖乡镇而言,当时为何未选择经济发展程度、贸易繁荣程度丝毫不亚于楼德的另一重镇大汶口或其他地理位置较重要之地呢?首先看大汶口,因其距泰城较近,在当时的交通情况下,基本上处于以泰城为中心一个白昼的行政辐射圈内,府、县两级政府管辖方便,政令易于下达,出现问题较易处理,故虽位于水陆交通要冲,商业贸易发达,却未成为通判衙门驻地。而其他地理位置较重要地区,如宫里等地,在经济发展程度上却远远不及楼德,故只设宫里汛,有绿营兵把守。而楼德凭借其经济之发达、贸易之繁荣以及远离地方政治中心、位于两府(泰安、兖州)三县(泰安、泗水、宁阳)交界处的重要地理位置,成为泰安府仅有的一个府级派出机构的首选之地。同时,通判衙门的设置,又进一步促进了楼德经济的繁盛。

  由于乾隆二十五年以后府志资料的缺乏,给我们查找泰安通判带来了不便。据乾隆二十五年《泰安府志》以及可查阅到的其他文献、碑刻资料,检索到以下十二位通判。徐德成是第一任泰安通判,于雍正十三年任,此后,姚昇烈(乾隆八年任)、何淦(乾隆二十一年任)、衛苌(乾隆二十三年任)、董承恩(道光十三年在任)、官隆(道光十五年任)、吕绍奎(道光十九年任)、许之瑞(道光二十一年任)、金廷珪(咸丰八年任)、瑞连(同治二年任)、丁寿祺(光绪十年任)、王官澄(光绪二十三年任)均曾任该职。受资料所限,他们在楼德的为官情形大多已不知晓。王官澄直到宣统三年依然在职,他有可能是泰安府历史上的最后一位通判。

三、市镇经济

  楼德一带处于柴汶河流域,地属平原,自古为农业发达之地。但楼德的兴起并非主要依靠农业,而主要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当时过往楼德的官宦、客商、百姓很多,流动人口的大量聚集直接促进了服务业等商业活动的发展,业商者多为外地人,主要来自山西省、济南府以及泰安的其他州县。

据介绍,当时到此经商的山西商人多来自汾阳、洪洞、平遥等地。他们大多经营酿酒、油坊、土杂货等,坐商兼赶四集。楼德西哨门外原有山西会馆,坐北朝南,内有大殿、钟鼓楼、戏台等,规模宏大,院内有数通创建、重修碑(建筑及碑刻均已无存)。据现有资料知,楼德山西会馆是泰安县境内的三处山西会馆之一,由此亦可见楼德的山西商人之多以及当地经济发展程度。山西会馆创建时间现已无考,但从楼德市镇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应在清代康乾之间。山西商人何时来到此地,最盛时大概有多少,在当地的经营情况,对当地社会的影响以及与当地百姓的联系等等,已无从得知。唯有现定居此地的一些山西商人后裔,留下了一些历史的印记。济南及泰安本地的商人多在此经营杂货铺、肴肉铺、糕点铺、酱菜铺、染坊、布店、药店等。

  清末民初,楼德经营规模较大的酒店有天诚”“公志诚”“增盛源”“原兴永”“公兴泉”“恒泰”“天盛等号,兼营酿酒业。有衡升堂”“普安堂”“生生堂”“万和堂”“永济堂”“贞济堂等中药店,多为当地人开办。另有东德祥当铺和东亚医院(《新泰市志》第二十编 商业,582页;《新泰市志》第十五编 工业,422页;《新泰文化大观》160页。另据冯本桐先生回忆)。作为泰安、宁阳、泗水交界处的中心城镇,泰安东南乡以及毗邻的宁阳、泗水等地的乡村百姓是楼德商业活动的主体。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现在。

楼德的庙会经济亦非常繁荣。通判署南有一泰山娘娘庙,前院正殿祀东岳大帝,后院祀泰山娘娘碧霞元君,送子娘娘、眼光娘娘配享,整座建筑占地数十亩。楼德传统的四月八会即该庙之庙会。庙会期间,朝拜者、许愿者、买卖商品者络绎不绝,还吸引了许多外地的客商到此贸易,形成了规模很大的庙会经济。庙会的举办时间虽然短暂,但庙会经济作为市镇经济的组成部分,在当时整个北方地区城镇贸易中心较稀疏的情况下,对楼德当地以及周围方圆百里地域内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极大促进作用。

  经济的发展和商业贸易的繁荣不仅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还极大地得益于附近地区工矿业的发展。泰安境内煤炭储量丰富,与楼德仅距数里的禹村,煤炭开采时间较早且开采量较大,在山东煤矿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康熙四十九年(1710),山西汾阳人刘曾汉主持开办禹村小煤窑。道光年间,当地民众又开份子窑”“黑狗窑”“桃树窑”“三姓矿等。宣统年间,北京人陈凤春与硕庆亲王之子集白银3万余两,以西法采煤,称泰兴煤矿公司。宣统三年改名华宝煤矿股份公司。民国六年三月,山东省政府批准为商办,矿工八百余人。该矿19181937年间共产原煤近26万吨(《新泰市志》第十六编 煤炭,466页;《东岳志稿》第三辑;《新泰文化大观》161页)。康熙以后禹村采煤业的持续发展引来大量客商,对与禹村毗邻的楼德影响较大。楼德凭借其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较大的市镇规模、较好的服务条件、较高的接待水平,成为外地客商的最佳暂居地,促进了该地酒店、客栈、车马店等服务业、运输业的发展。

  行会或商会组织的建立是一个地区商业发展的重要体现。民国元年五月泰安商会成立,同年九月大汶口商会分所成立,楼德商会分所成立于民国三年六月,是泰安商会成立的第二家分所(《重修泰安县志》卷四 政教志  实业)。1950年,楼德成立工商业联合会、搬运工会。(《新泰市志》第五编 党派社团,155页、170页)。民国时期的楼德经济发展状况由此可见一斑。

  商业贸易的繁荣也促进了楼德的城镇化,其市镇格局逐渐完备。过去楼德有东西南北四哨门,镇上有鱼市口、兴隆街、朝阳街、二衙街、会馆街、万全街、前纸坊街、后纸坊街等一些街道,颇具小城规模,当时的商业店铺主要分布在这些街道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楼德有一泉源曰南泉,泉水丰沛甘冽,闻名于周围方圆百里的乡镇村落,泉水潆绕于市镇街道之间,水道旁柳荫处处,风景秀美,外加娘娘庙、万寿宫、山西会馆等名胜点缀其间,使得这一店铺云集的市镇,成为春夏时节农民农闲游玩的绝佳去处。农闲经济(指乡民在农闲期间到城镇购物、消费)亦成为楼德商业活动的重要特色。曾在此寓居的嘉道间泰安学者蒋大庆写过许多歌咏楼德的诗作,为楼德当时之富庶留下了非常可贵的资料,如《简朱敦甫(朱为蒋之友人)》诗云:小扇轻罗竞试新,送春时节尚游春。南泉一带喧如市,不见宗刘祖戴人。徂徕风景近如何,绿槲红樱想更多。餐饱烟露终寂寞,明朝来听太平歌。 

此外,咸(丰)同(治)之间,声势浩大的捻军曾先后十余次进入泰安境内,与清廷正规军队及地方团练武装交战。由于位于两府、三县交界处的重要地理位置,楼德多次成为争战之重点,商业贸易遭受到很大打击,其中尤以咸丰十年(1860)为剧。所幸的是,战后楼德的经济很快恢复起来,其泰安东南商业重镇的地位丝毫未受影响。

四、教育状况

通常情况下,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其教育事业亦较兴盛。元代中期,有进士贾氏讲学于云云山,世称贾氏书院。咸丰三年,通判许之瑞与所属官吏及二十六地方商民捐资,在楼德东哨门外创办怀德书院,购置田宅若干,并选聘有德望之绅董管理,延请名师执教,一时称盛。后因时局动荡,书院日渐衰败。光绪十五年(1889)山东巡抚张曜用罚没收入补贴书院,并责令重新选派绅董管理院务,书院遂由废转兴,款项较过去宽裕,入学者亦多于往常。为保证教学质量,书院常延请本县或外县饱学之士为山长,清末泰安名士王逢炎、泗水进士王廷赞均曾在此主讲,至清季改革学堂,未尝断绝(《重修泰安县志》卷四·政教志教育·学校教育;《新泰市志》第二十三编 教育,677页)。作为有清一代泰安府为数不多的书院之一,怀德书院在泰安教育界有一定影响。

怀德书院

光绪三十一年,乡绅郑鲁麒、卢志元在原怀德书院创办楼德高等小学堂,校产为地22亩,租价1620吊,房租32吊,利息600吊,油捐行户1070吊。据《重修泰安县志》记载,当时在校40人,已毕业121人(《重修泰安县志》卷五 政教志  区立镇立高级小学校表)。民国初年,楼德还有两处初级小学校,其中一处在通判署,为乡绅卢衍龄、杜冥如于清末创办,有学田31亩,编修《重修泰安县志》时有18名在校生。另一处原为区立女子小学校,由郑鲁麒、卢志元于民国十三年创办,《重修泰安县志》载当时有29名在校生,无学田,每年由县里补贴280元(《重修泰安县志》卷五 政教志  区立镇立高级小学校表)。清末民初,一个镇能同时兴办二所初级小学堂和一所高等小学堂,不仅在泰安县,即使在山东省乃至全国范围内也不多见。

  书院和学校之外,一些有影响的泰安学者还曾在此倡办私学,对楼德教育事业的发展亦有一定推动作用。如乾隆年间举人于瑄曾设私塾于此,从学者除楼德本地人外,外地著名者如宁阳名宦黄恩彤之祖黄尚璨、父黄宗皋均曾前来问学,得其教诲。著名学者蒋大庆曾于嘉庆十二年至十七年客居楼德。蒋大庆,字福安,泰安上高人。嘉庆举人,曾任滨州儒学训导。致仕后设教梁父义塾,启迪后学,积极致力于地方教育事业,乡里称为醇儒(《重修泰安县志》卷八 人物志  乡贤 文学)。可以肯定,这些热心教育的知名学者的到来,对当时及之后楼德学风的兴盛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冯、卢两文化家族的兴起亦不无影响。

五、当地望族

  清末民初,楼德的卢、冯二族名人辈出,堪称望族。卢运常、卢衍庆、冯秉峣、冯清宇等人更是声名赫赫,在泰安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据卢衍庆撰写的《南泉卢氏家谱》,卢氏于康熙年间迁自德州。卢氏家族的第一位名人是卢运常。运常字彝卿,幼聪颖,读书过目不忘,受业于泰安、新泰、泗水诸名儒。徐宗幹任泰安知县时,对其极为器重。道光甲辰(1844)乡试中举。咸丰三年(1853),泰安通判许之瑞在楼德创建怀德书院,推荐其为董事,管理院务。后书院缺乏经费,他典卖自家数十亩地接济书院。咸丰初年,泰安知县张延龄倡修泰安城垣,他出巨资助修,蒙山东巡抚崇恩专奏,从优议叙。同治五年(1866),任恩县教谕,在任期间请教学问者门庭若市,又因守城有功得保候选知县。运常轻财好义,赡养戚旧,周恤友朋,乐善不倦,蒙受其恩者无数,在泰安颇有名望。

  卢运常之长子衍龄,太学生,因办地方自治有功,奖五品衔。卢衍庆(1863-1930),字云图,为卢运常之次子。自幼静穆寡言,好读书。年十六遭父丧,家道中落。衍庆与兄衍龄延聘名师,孜孜向学,未曾懈怠,尝曰: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三十岁时登光绪癸巳(1893)恩科举人,后因母丧居家,教授乡里,成就后学甚众。光绪三十一年(1905),先以知县用,后改为盐场大使。光绪三十三年,赴两淮候补。宣统二年,任江苏泰州丁溪盐场正堂。他以重职守、裕民生为职志,减食俸、除积弊、查冤案,在当地颇有政绩。离任后,当地百姓为其立德政碑。民国元年返乡。民国十五年,与孟昭章等人发起编修泰安县志。民国十七年初,受聘为山东大学文科教授。五三惨案时返泰,继续编修志书。作为民国重修县志的发起人、分纂兼校对,他自始至终参与了县志的修纂,并为志书撰序。民国十八年志书编纂完成后,他积劳成疾,心血亏损,回楼德休养,民国十九年八月去世。生平著述,除县志外,另有《乾一楼诗集稿》。

卢氏父子中举是清代泰安文坛之盛事,科举之佳话,是偏居泰安一隅之楼德的荣耀,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同为楼德望族的冯氏在科名上虽不及卢氏,但在家族的整体文化素养上却丝毫不逊。

  冯氏于乾隆六年(1741)自禹城迁至楼德东村。第三代冯泰以义闻名于乡里。冯泰之子为冯秉峣,字碧山,道光己酉科(1849)岁贡。著有《菊农诗稿》。今泰安红门关帝庙尚存其撰写的重修碑。秉峣去世后,光绪间潍坊状元曹鸿勋为其书写了墓表。 

  冯秉峣有清寅、清寯、清安、清宇四子。清宇是拔贡,清安为副贡,清寯是增生,可谓父子明经之家。兄弟中以冯清宇名声最盛。清宇,字栋臣,幼承庭训,聪颖嗜学,诗文俱秀,岁试成绩优等,时人以翰院期之。曾连续七次参加乡试,因不合有司尺绳而始终不举。同治十二年(1873),被选为拔贡。光绪十二年(1886),以直隶州州判用,入山东机器局汇计兼物料库火药厂等差,加五品衔。享年八十一岁,有《香雪斋诗集》行世。清宇官运不济,但诗名甚盛,尤擅集句诗,被誉为清末泰安诗坛殿军。咸丰年进士、曾任同治帝启蒙老师的赵佑宸在《云山香雪堂诗序》中称,其《香雪堂稿》皆集前人之句,天衣无缝。以生之才学,岂其终老田园,他日上金门,步玉堂,登著作之庭,和其声以鸣国家之盛,所谓点窜尧典舜典字,涂改清庙生民诗者,非生莫属也。光绪间进士孔祥霖亦称,冯公栋臣《云山堂集句》,逐事题咏,无类不备,尤难者,集百家以为衣,而杼柚予怀,灭针线迹,直入化境。庶几特树一帜,使世之集古者一齐俛首焉。(孔祥霖《云山堂集句续刻序》,《泰山丛书》之二十八册 《岱粹抄存》) 

  冯氏以耕读传家为家训,历五世终成当地名族。其后人还悬壶济世,家族内有数人成为当地名医,救人无数。清宇之子冯恕敏,在周围乡村赫赫有名,求医者终日络绎不绝。他尤擅治疗白喉病,有独特秘方,大胆使用传统治疗该病厉禁的芥花、牛子、蝉蜕、僵蚕等,配成散药,十不失一(《重修泰安县志》卷八 人物志 乡贤 方技)。冯氏曾在楼德开设有万和堂、生生堂、永济堂、贞济堂等药店。

  在民族危亡之时,楼德冯氏积极践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出一个家族以保护国家利益为己任的民族品格。抗日战争爆发后,冯氏除在经济上大力资助徂徕山抗日武装外,家族子弟中还有多人投身抗日前线。毕业于曲阜二师的冯秉峣玄孙冯平投笔从戎,参加徂徕山起义,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烽烟炮火,解放后历任中共山东省委统战部部长、省政协副主席。其弟冯广文、其子冯恺亦先后随其参加抗日,均成长为党的优秀干部。他们都无愧于楼德这片生生不息的土地,他们的英名将永远镌刻于楼德的历史丰碑。

新中国成立后,楼德作为泰安经济、文化重镇的地位一直没有改变。曾一度是泰宁县、泰泗宁县、徂阳县政府驻地。一些省、地、县的机构曾先后设立于此,泰山医学院的前身山东医学院楼德分院创立于此,后迁往泰安。另有泰安教育学院、新泰二中、新泰师范等文化机构及一些地、市级厂矿企业。楼德现为山东省中心镇、泰安市计划单列镇。

诗人冯清宇曾写过许多关于楼德的诗篇,用诗抒发了他对家乡的热爱。如《菟裘田宅》:门傍神泉枕柳河,里仁原野答农歌。墙垣翠叠徂徕石,窗户青摇汶水波。梁父馆边供吟兴,云亭山影作行窝。尤欣岱岳云生处,此地偏沾雨泽多。菟裘泉注柳溪斜,可惜香山闻见差。宅傍竹溪为院宇,居邻柳下接桑麻。圣求忠义名千古,石氏流风户万家。人杰地灵欣托处,吾乡古道最堪嘉。(冯清宇《云山香雪堂诗稿》,《泰山丛书》之《岱粹抄存》)该诗通过对楼德地理、历史、人文的生动描述,为这方人杰地灵的沃土作了极好的注脚。

【原载2010年第2期《新泰文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