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西医坐医院,中医坐药房

 邹蓝茶座 2020-10-21

 320.  今天是本公号进入第二年的第一天。

西医医院坐堂,中医药房坐堂

不久前,读了一篇文章,对比了古代西医与古代中医的模式,读来颇有启发。

西医是医生主导,患者听医生的;而且是患者到医生的地方即医院去求医。

中医是患者主导,郎中不但要听患者的,可能还要听围在患者病床前的家属及三亲六戚的;而且郎中是受患者或其家属邀请,到患者家中望闻问切。

西医是医生主动,患者从动,利于医生对患者进行长期持续的治疗。

中医是郎中被动,一旦短期无疗效,可能患者和家属会另请高明,不利持续诊疗。

中医郎中单打独斗,靠名声来吸引十里八乡的患者。而且中国患者往往对请来的郎中多不告知病情,需要郎中望闻问切后把病情判断对,才被认定为有能耐,可以看病。如果判断不对,郎中往往被看做是庸医,下次就不会请了。如此做法,也是患者及家属对郎中的一个考察判断。研究表明,中国古代患者有频繁换医的做法,基础原因就在于此。

因为如此,郎中对于拿手的诊疗技能,以及药物配方都秘而不宣,因而不利于中医的传承,积累和发展壮大。如此做也情有可原。郎中的名声与治病的能力,是决定他们能否挣到钱的唯一,因而他们不能轻易将一招鲜传给外人,往往只是传给儿子。

中国患者到如今,依然重视中医对病情判断的说对与否,并且认为只要判断对了,诊疗就可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情况往往并非立竿见影,大致说对病症,也不一定能很快治好病。于是患者或家属就会一再病急乱投医而换医生。

对自己技能的保密,以及随时可能不再被患者请去出诊获得诊金,使得中医郎中之间各类中医之间难以协作,除非就是一个家族的自己人内部协作。因此中国古代难以形成近代西医这样的组织形式:患者登门求医,各科大夫各司其职,重病有住院,有护理人员。各科之间有交流有协作。

而古代中医多是云游的游医,或者在药房坐堂。而且坐堂的老中医,也不时地换人。但是西医,如果不是自己执业,就是固定在一个或者几个医院定时出诊。而且,也没有西医在西药房坐堂的。

如此的差异导致的组织形式的不同。这篇文章读得长知识。

也因此,中医直到现在,还是讲究老中医带徒弟方式传授医术。而名中医则也讲究师傅或祖上是名医或太医等来提升自己的名声。

也因此,在中医行当,年龄可以成为冒充名医的大法宝。老中医吃香。小年轻中医肯定没戏。西医没人要用白胡子骗人。莆田系也只用老中医老军医的说法。

西医则不同,讲究医学院的出身,讲究临床诊断和治疗能力,讲究做过同类病患手术的案例数和成功率,甚至发明了新的疑难症的判断诊断方法,乃至于治疗方案。

跌打损伤的急救,很少人到中医院去,因为中医无西医手段来治疗急诊危重,中医讲究中长期的效果。而西医则有充足的技术手段来解决短期的病患和危急状况,但是往往可能忽略标本兼顾。因此国人一般慢性病有去看中医的。但是急诊重病一般只可能去西医院。

从这点来看,中西医结合理论上不算错。但是中医现在动不动也是看拍片,看验血结果等,什么血尿指标100200的。诊断依据的是西医手段,往往开的药方也是中药和西药兼有。我真不知道,如果没了血压计,中医如何对付有高血压,但是没有自觉症状,外表也看不出有高血压的患者。

现在就是叫中医院的医院,也充斥者现代的诊疗设备和仪器。但是普通医院也就是西医院,患者和家属是看不到拔火罐,针灸,按摩之类的设备和器材的。由此看,所谓中西医结合,是中医向西医靠,而不是西医向中医靠。

人们也不知道该如何判断中医的发展趋势,尤其是现在中药材的假冒伪劣,以及农药化肥污染等影响了药效的现状下。

但是中医药流传到朝鲜半岛以及日本后的汉方等海外中医药,倒也展示中医药并非没有前景。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做得不行。至少中药材方面,污染严重化,以及药效都降低的话,中医就是诊断对,治疗也会损失效能。

这样下去,国粹中医,前景如何呢?至少现状很不令人满意。

2017/3/22

题图,山东黄县(现在叫龙口)的南山大佛,2002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