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43苏南路好了,诗人游吟时代也过了(三)

 邹蓝茶座 2020-10-21

昨天9·11,明天9·13,分别是美国的重要日子和中国的重要日子。一个改变了美国和世界,一个改变了中国,牵动并改变了世界。 

苏南平原路改善,但诗人时代一去不复返

苏南太湖平原,是长江口的冲积平原,也就是靠年复一年的泥沙沉积逐渐从浅水区,到浅滩湿地,再到坚实的土地慢慢化为良田沃土而可以农耕这个一个漫长的过程。

是否唐宋时代太湖平原,也就是现在的苏南大地,当时是否还是沼泽洼地湿地?如果这样,不要说诗人们,就是当地百姓都很少。

     从这个思路想,就得找证据来支持我的看法。

我曾看到到一张历史海岸线图,图示说,最后一次冰后大海浸时(5000-7000年前)我国的海岸线,比现在的海岸线退后大概1-300公里,江南海岸线大概在镇江到嘉兴一线;而华北山东则天津和白洋淀,泰山下的潍坊济南那时还都在海里。

那么说,这个思路可能是对的。旁证,泰伯从陕西西岐奔吴,筚路蓝缕,与断发文身的土著一起兴修水利,发展农桑。兴修水利在当地,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依然非常重要。当然,在沼泽湿地遍布的古代,更加重要。因为现在苏南还有大量地平线在水位线之下的圩田。

查到扬州大学的硕士论文:董宇的《苏南圩区治理规划相关问题探讨》,20165月。该文称,苏南圩区涉及苏锡常镇四市,境内圩区主要分布在阳澄东湖,淀泖地区(邹注:阳澄湖与上海青浦之间的低地)和湖西低洼地区等,太湖流域的70%地区均为圩区。

苏南地区的圩区体系大致从2000多年前吴越时期的零星围垦,发展到唐代在吴淞江至和塘、昆山塘两岸的塘浦圩田。由于唐朝经济发达,北方人逃难南下,加上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视,开始实行大圩体系,圩田面积一般在1万到3万亩之间。至北宋,因农业体制有庄园主集中经营变成出租给小农分散经营,此外偏重发展漕运,因此又将大圩分隔为小圩,面积仅为十几公顷的小圩体系成为宋代直至民国圩田布局的主要形式。

这段引文结束。再提一段历史。苏南水利方面的历史记载,三国时东吴割据江南,在太湖地区广行屯垦,带动水田营田事业的发展。三国后期,太湖一带出现了“田池布千里”,“国税再熟之稻,乡贡八蚕之绵”的农桑繁荣景象,也是五胡乱华时北方汉人逃难南下的压力所致。在长约270年这一历史时期内,太湖湖西的塘坝工程和湖东的圩田水利都得到较大的发展。丹阳练湖、新丰塘、湖州的荻塘等,都是这一时期重要的水利工程。湖州在今天的浙江,就不多说了。

三国时期江苏丹阳的练湖工程,是一个平原水库,总面积一万余亩,作用是拦蓄西面山地的山丘坡地径流,除害兴利同时为农业灌溉创造条件。这个意思就是说,该地方东面和南面是水乡泽国,雨季如果再放水去那里,情况就会不可开交。这反证的是,茅山东面和南面,当时的确是水乡泽国。如此地方不怕不下雨,只怕多雨。水已经太多了,再多一点就要成灾。因此太湖平原低地,最重要的是防涝。

另外有关长江口的考证也说,历史上长江口的位置不断向外移动,先秦时期的长江口在镇江、扬州之间,以后随着泥沙沉积日多而逐渐东移。这正好也旁证了前面那沙堤的说法。

根据学者考证,那时采取圩田法,即在沼泽或浅水地带筑堤,水排于外而内修筑水渠闸门等利排水和垦殖。三国时期丹阳都尉严密有对古丹阳湖围垦的记录。想来苏南沿江沿太湖的一些历来水患严重的低洼沼泽湿地,就是这样逐渐变成鱼米之乡的。

这么推理下来,李白所在的那8世纪,苏南现在的常州(无锡县长期归常州府)苏州的西部环太湖地带,因为在苏南丘陵坡下,地势还算有点高,一方面有水道阡陌纵横,另一方面农桑也开始发达;而更东面的低平地方沿江地带,估计依然是人口不多,因为好多都是池塘湖泊沼泽地或湿地,尚未开垦或刚开始围垦。现在,常熟阳澄湖到苏州相城、吴江和上海青浦一线,依然是大小湖泊密布。无锡东南方也是池塘湖泊比较多。见下图。

从电子地图可以看到,无锡东部与苏州东部和东南部,依然是湖泊众多。千年前可能这些都是大大小小连片的水域。

要看那种样子,现在到山东东营黄河出海口的湿地去走一下就能直接体会。那里一望无际的荒地湿地,只有鸟类以及小动物繁衍。这些湿地荒地,是刚从黄河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的新土地,只能慢慢等待大自然将其盐分逐渐降低,植被慢慢繁茂而改造土壤,从湿地变成能脚踏的实地且能农耕。这个过程如果听凭大自然自发进行,少则几十年,长则数百年。

 史书记载,六次航海东渡赴日的鉴真和尚,最后一次是在今天张家港鹿苑镇的黄泗浦搭乘日本遣唐使的海船。而黄泗浦如今距离长江岸有16公里之遥。这说明,千年以来,这一带的海岸线已经退后16公里。

河湖湿地,如此地貌,隋炀帝派人开挖大运河,至少苏南与浙北杭州嘉兴段段,省工省力。因为土方量少,几里地的泥土开挖河道后,又是几里地的水面无需太费事。

张继的诗《枫桥夜泊》,说了苏州。但是“夜半钟声到客船”一句,大约说的是张继走水路到苏州。哪怕到了火车时代,赶路人一般都避免半夜或者天黑了才到一个新地方。而夜半到客船,自然也没法,重载或轻载、顺风或逆风,水深或水浅,都会大大影响旅程。比如重载船,遇到水浅时,过某个浅滩就遭遇关卡,无法过去。只能等水涨起来。因此走水路的人还是不多。

 唐宋时期,无锡苏州现在铁路东边的平原,依然有许多大小湖泊和水荡沼泽湿地,不利通行。因此,即便路过苏南的大诗人,都选在宜兴、长兴一线太湖西岸的山坡高地来回,都很少走太湖东岸的低地。很少人对苏南留有印象,留有诗句,那是再正常不过的。

 宋后乱世,天下初定是元,文人一直到清朝都很受气不说,元是杂剧时代,明清则是小说时代。中国文学史上诗人个性张扬的行吟阶段过去。经过治理,苏南路好走了,但是大诗人的时代也已永远过去,苏南因路难行,在唐宋文学史上留下一个永久的遗憾。

20170904

(三)。

题图,示意图,唐时,崇明岛前身沙洲才开始出现。示意图应表现唐之前(可能是5000年之前)的长江口海岸线和苏南水面。根据此图,苏南苏北海岸线普遍比现在的西边50-100公里。即使已经淤积为陆,基本是湿地沼泽路难行。图中黑线为现代海岸线。而当时太湖东边也有星罗棋布的大小水面,倒不一定太湖当时有现在两个这么大。

 又,此图对于唐之前的苏南平原湖泊格局不确。武进无锡江阴苏州,也就是无锡北部到东南部,另有一个芙蓉湖,又称无锡湖。或许更早的年代这芙蓉湖与古太湖是同一个湖。将另文说此事。

风景名胜地的神话或鬼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