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87战后一代与压力聚积

 邹蓝茶座 2020-10-21

战后一代与压力聚积

所谓战后一代,其定义是美国词baby boomer,狭义为1946-1955年出生的人群,广义则延伸到1964年。战后军人解甲归田,已婚的回到家庭,未婚的找了老婆结婚。社会上婴儿就此开始大规模出生。据说1946年美国生了340万个婴儿,比1945年多20%

美国欧洲社会经济的具体情况我不太清楚就不说了。采用广义的说法,在中国,这一代人50年到70年生命历程中经历的社会经济和技术变迁发展,几乎是翻天覆地的。直到1970年代他们十多岁二十来岁,中国基本上依然是延续了2000年的农耕社会,家用电器只有电灯,有的多个手电或小半导体。而30年后进入21世纪,中国的地级市以上城市的居民,则已经生活在工业社会和网络时代。再过10年,北京这样的城市开始进入后工业社会。

这些变化变迁如下:

从无电到有电,家庭照明从豆油灯煤油灯蜡烛到电灯。

从纯手工的农业生产方式到工厂机械化,工作方式好多人从农民或农民子弟变成工人。

改革开放与高考让一些有才华的青年脱颖而出,从偏僻乡间到省城大都会和外国城市。

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也有巨大变化。

知青下乡是火车,汽车,牛车和徒步一二十里进村。现在老知青回村是开车或火车、飞机、汽车回当年插队的乡村。

从家里唯一的电器是手电筒,到全套家用电器;住房从土坯房到砖瓦房或楼房甚至别墅。

如果到此为止,则生活大步改善的同时,社会和精神压力还不至于很快积累。

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压力传递从老牛破车的十天半月甚至好几个月,到电光石火的瞬息之间。老板半夜鸡叫,员工立马就得披星戴月赶到单位。

现代通讯以来交通和通讯技术。邮件明信片时代,依赖火车汽车和飞机。而电报则以来无线电技术。在此之前,徒步,牛车马车时代,一天走不了三四十里到一百里地。尺素往还,如果距离在帝京和怀来这一百公里出头距离之间,估计一个周期需要一周或十天。如果李白杜甫那样上路壮游去了泰山或三峡,那么从出门那天起,一年半载没消息都正常。除非老李老杜在一个地方停留一两年,去信亲朋。亲朋才能知道写信要托人带到什么地方,否则谁都不知道偌大的天下,到哪里去找他们。

哈密到乌鲁木齐一线,现在也都在动车线上了。2018,9.5

到明朝,土木堡事变,发生在现在高速公路汽车一两个小时可以到的地方,皇帝在距离帝都一百多公里外的河北怀来。皇帝被敌军捕获,消息传进帝都居然三四天之后。可见,通讯效率不行。也就是边关紧急军情,可以靠烽火台较快速传递消息做相对快速的应急反应。

皇帝被抓这样天大压力的事,传递到帝京王族和群臣那里,都是三四天之后。有压力,没有通讯和交通手段,也难传递。

晚清有了电报,后来再有了电话,火车和汽车轮船也能将信笺较快送达。然后到80年代后期,90年代前期,电话开始普遍进入国人家庭,之前主要靠公用电话传呼。在第一代笨重的模拟信号手机开始出现的同时,无线寻呼机开始大量进入女人的挎包和男人的腰间皮带上。然后就是第二代的数码手机,第三代有了智能手机,现在已经迭代到4G,眼看5G也要来了。算从80年代中后期算起,到现在不过30年,已经翻天覆地。

30年前,人下班后要是有事,单位得派人上门通知赶紧回来。要是出差乡村或偏僻地方,连电报电话都无法联络到这个出门人。

 再后来,城市家庭电话普及率比较高了,但是在家门和单位门之间通勤的相关人员,有天大的急事也不可能立马找到,直到传呼机出现。那时压力传递很慢。

现在不一样了。某市府办公室副秘书长下班开车二十公里到家,才吃几口晚饭,催命的电话就来了。上级环保暗访组传已经到达本市,赶紧布置各区各县和乡镇街道一二把手负责通报各自辖区内的重点污染企业和污染源管理机构。于是这副秘书长原本想早睡,补一下一周来连续加班的缺觉。这下又泡汤。

销售总监半夜接到副总的电话,说董事长牛雾立即想听听近期销售走势和行业大市情况,马上赶到牛雾家客厅去。于是马总监赶紧穿衣开车奔了过去。又耗掉大半夜,明天早上还有一个部门会议。这一夜只睡了三小时。

下班后依然新传来工作压力,亲友的挠头事一个电话或一条微信信息,将压力从外地直接压了过来。理论上,随着通讯手段的便捷化,联络簿上每一个人在同一天内每十人来一个要求,这个人不是会忙到昏过去,就是一怒之下不计后果地手机关机。

难怪,欧美有人弄了个关机一日活动,也有人拒用手机。国内也有如此的。当然超级老板大亨自己不带工作手机的,都是马弁拿着。自己秘不示人的手机,可能通讯录也只有几个家人和三五个密友。

但愿如此现象是中国经济社会剧烈转型的伴生物,一旦社会经济发展到了一个高度,节奏慢下来,稳定下来,如此高压就会缓解。

2019/04/27

题图,新疆北屯,额尔齐斯河大桥。 2018,9.8

427凉州月,祁连山

421宝界山林公园:太湖登高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