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流行歌曲一地鸡毛 邹蓝/文,图 我有几百张CD,从西洋古典音乐,到中国各地民歌尤其是西北民歌和西南民歌(陕北,青海,云南),还有欧美现代流行音乐以及摇滚,甚至还有亚非拉地区的民歌,尤其是南美安第斯民歌musica andina与墨西哥民歌(那叫mariachi),但是我不买中国的流行音乐。从来不,而且也不曾买过现场演出会的门票。
对于古典音乐大家,不少作品我熟悉。不过我不是那种特别热衷特定版本,比如贝九,一定要听卡拉扬指挥柏林交响乐团在某年某月某日在某音乐厅演出的版本的那种。南到意大利的朱塞佩·威尔第,北到挪威的爱德华·格里格(芬兰的西贝柳斯倒没怎么听),东欧的柴可夫斯基,还有哈恰图良(他的故国亚美尼亚正与阿塞拜疆开战),乃至于罗斯特罗波维奇演奏的大提琴,以及奥伊斯特拉赫的小提琴,委内瑞拉新锐指挥古斯塔沃·杜达梅尔Gustavo Dudamel等都听过。我呆过的城市英国伯明翰出身的指挥西蒙·拉特尔S.Rattle的听的倒不多。至于磁带,那比CD更早就开始积累,内容也差不多。有些特别喜欢的,专门买了磁带转MP3的转换机做成电脑数码版本了。 可以说一句,中国的流行音乐,我一个都看不上。因为多数都既无节奏感,且旋律别扭得一塌糊涂。因此,他们的音乐会,乃至于磁带和CD,没从我口袋里得到一分钱。 音乐需要有节奏,但是中国流行歌手大多是装着款款深情般地柔而慢地吟唱着旋律不悦耳,或者说充满不协和音的歌曲。中国特色说法叫慢歌。没有节奏的歌,差不多就不算歌。看看一场流行歌会,台下拿着亮晃晃的光杆(光棍)而随节拍慢悠悠左右晃动的人群那摇晃速度,就可以知道,那些所谓的慢歌,是何等的催眠。 以我个人的看法,音乐,这里指的主要是歌曲,在多数情况下,应该有足够的节奏感,中间标准大概是andante行板,每分钟76拍左右,节拍稍微慢点或者快点都不是问题。其次,歌曲还应该听着悦耳,而不是充满别扭的不协和音。旋律不好听的,都不能滥竽充数唱给人听,就好像烤糊的饼子,或配料怪异而口感很糟糕的菜品不能端给顾客那样。 据说有几个“歌手”是不出现场唱的,如此混世的歌手也是金主在后头捧场,让录音师三五句一录,三四句一录,甚至一句一录的,然后以巧妙的混音将之拼接成一首完整的歌。这样的单曲或者一个ALBUM,就是如此绣花工制作的,连续唱不行,只能靠如此的单曲或一个album来支撑歌手的形象。 还有一个40年前的海军女歌手,一辈子就是一首音域很狭窄的女中音歌曲,吃一辈子。 中国歌手文化水准平均很低,只有嗓子。而港台海外,好多是能自己谱曲,自己填词,自己弹奏并演唱的,总之是创作型歌手比重大。而中国好多歌手都需要向知名词作者买词的专用权,再请名谱曲者song writer谱曲而自己出个嗓子。 创作型歌手唱的多是自己拥有版权的歌,不会有侵权的麻烦。而只有嗓子的歌手,如果没有那么大财力买别人创作的使用权,那么很容易就会惹上侵权的麻烦。因为中国流行歌手很多都是翻唱别人的歌。 再说一句,中国的所谓“作曲家”很多很多。实际上“作曲家composer”定义很狭窄,创作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等古典音乐形式的是作曲家。而为歌曲写谱的音乐人,只能称为song writer(写歌者,大概可以称为作曲,但是后头没有一个“家”字)。 我这里说的不是中国音乐全部,只说流行音乐这一部分。实际上中国的民歌的唱法,也被阳春白雪的院校派所谓的民族唱法带歪了。蒙古长调,陕北民歌,西北花儿,弥渡小调,苗歌等等都是自然嗓子,即便是非常高亢的藏族音乐,也是天然嗓子。看美国乡村音乐,乃至于欧美的pop,也都是自然嗓子。 而一到中国的音乐学院出来,女高音则美声不是美声,自然嗓子不是自然嗓子的那种pitch(音高)高亢而嗓音非常尖的所谓民族唱法音调,而男声则好多是慷慨激昂的男高音。民族唱法这玩意,我觉得还不如说是职业歌者的唱法。哪里有什么各族民众用如此嗓音唱民歌的?国际通用的美声Bel Canto达不到,国际通用的自然嗓又不能用,不知是否算中国特色,还是某个教授的特色覆盖到全国民歌演唱界。 不是歌曲说慷慨激昂不好,而是每歌都慷慨激昂让人听得累。邓丽君就是在人们十年听累后大行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无锡崇安寺,《二泉映月》二胡曲作者阿炳的塑像, 说到底,还是缺乏正常的音乐评论甚至严厉的批评,而乐霸和红歌手则因强势而固执己见,他们背后的歌迷则团结一致党同伐异,坚决还击正常的音乐评论。音乐教育和审美也就无法百花齐放而单调化。一大批听众和观众也缺乏审美能力而被水军文章和电视娱乐不懂审美而只能以粉丝身份主持节目的人诱导而带歪。 2020/9/11 这是个人观点,欢迎拍砖。说道中国的书法和绘画之后,再说道说道歌唱这个圈子。以后还要说道影视表演这个行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