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货架可能是顺丰控股(002352.SZ)与自身“体质”最贴合的一次跨界。 就在11月下旬,顺丰在深圳地区开始试点无人货架,据说这个月要在国内多座一线城市布局网点。 基于顺丰此前几次不太靠谱的商业布局,不少人对顺丰再次跨界抱谨慎态度。 过去几年,顺丰相继打造嘿客、优选等项目,它们的失利不仅交了高昂学费,还可能让王卫很没面子。 目前,介入无人货架领域的大多数企业大多有互联网或电商背景,比如果小美、七只考拉、饿了么、京东等等,顺丰是玩家中唯一的物流企业。 无人货架是解决办公室零食补给的一个新兴零售模式,别看这个成本300元左右的小货架,其实深刻考验着企业的供应链、物流网络以及BD等多方资源配置能力。 目下,无人货架企业正在大肆“烧钱”跑马圈地,这对于顺丰来说是机会,还是仅仅凑个热闹? “无人货架”半年挤进30亿元融资 真正让“无人货架”现入眼底的是今年8月中旬至9月的融资消息。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果小美、猩便利、友盒、七只考拉等8家企业,融资数亿元,频繁而密集的融资行为足见“无人货架”来势汹汹。 斑马消费注意到,从今年6月到9月,无人零售领域有大约13起融资事件,且融资额越来越大,仅猩便利的天使轮就融资达到1亿元。 根据此前媒体初步统计,目前运营无人货架的公司已经有35家,向社会披露的30家获得融资金额近30亿元。 仔细分析这些无人货架运营主体公司,会有一个吃惊的发现,背后原来是一群互联网公司和互联网人。 拿“果小美”来说,创始人是阿里原聚划算总经理阎利民,骨干也多来自阿里;猩便利创始人是大众点评原首席运营官吕广渝;哈米科技团队成员来自京东、窝窝团以及快消品企业高管等等…… 这些无人货架公司盯住了办公楼的白领阶层的日常需求,比如零食和鲜食产品等。在获得融资后,不断扩充网点以形成规模,就好像共享单车一样在扩充增量,至于何时盈利,介入这场烧钱竞赛的所有玩家,好像都还没有明确的盈利模式。 顺丰的“丰e足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启动,据说,目前在深圳已经布点1000个,在12月份将逐步在国内一些重点城市开始布局网点。 顺丰要大干一场? 对于顺丰过来说,无人货架确实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因为顺丰网络覆盖全国300多个地级市,近1.3万个自营网点,尤其在同城配送效率上具备优势。 虽有饿了么、京东等这些巨头早先入局,但理论上,顺丰最有可能在短期内进行全国性复制。 无人货架是聚焦办公楼、写字楼的生意,顺丰在进入写字楼物业沟通时,成本相对比较低,也就是顺丰小哥的BD能力可以减轻成本,提升入驻效率。 从目前无人货架进入写字楼的方式来看,一是与物业合作,再是与办公楼公司合作等,入驻成本是推广成本中的重头,顺丰在这方面有着天然的口碑优势。 同时,顺丰的物流网络也非其他互联网企业所能匹敌。 当然,顺丰更看中的是商业入口,因为写字楼场景的零售被投资者看来还是具有价值的。背后的商业价值不仅仅是通过货架卖商品所获的利润,更诱人的是这种商业模式打造的新兴渠道。 顺丰通过写字楼人群的购买获得数据,也就是将线下流量引导线上,这个时代,只有真实数据才是最值钱的。 过去几年,顺丰在嘿店和优选上有过不少尝试,但都没有成功,不知道这次能否给王卫挽回一些面子。毕竟,嘿店和优选的失败,已将顺丰运营能力的短板提前暴露了出来。 小小的无人货架,只有形成规模效应才能体现出价值。斑马消费注意到,先入局者都开始讲故事融资了,顺丰好像没准备讲故事,埋头苦干也许正符合王卫的个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