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nejm抗击亚低温治疗续集:颅高压预后方面也是无效的

 急诊医学资讯 2020-10-21

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什么样的脑损伤适合亚低温治疗?

嗯,平台连续三天发布亚低温治疗的重磅资料,今天带来的是10月7日nejm发布的全球多中心RCT研究(非盲),这项研究表明,颅高压(ICP>20cmH2O)利用亚低温治疗(32-35℃)非但无利,反而有害,与传统的渗透疗法相比,亚低温治疗组半年后GOS-E评分更差(OR1.53,95%CI1.02-2.3,p=0.04),预后相对较好者(GOS-E5-8分)亚低温组比例更低(26%vs37%,p=0.03),而两组都需要进一步降颅内压处理(见下)的比例接近(44%vs54%)。出于患者安全,研究被迫提前终止。

是这样的,研究是从2009年一路走到2014年,18个国家47家ICU参与其中,患者数接近400(对照组192例,亚低温组195例),没错,5年里,47个单位,不到400,每个单位平均贡献8.2例。研究将颅高压患者(1期治疗中至少5min颅内压监测显示颅高压)随机分成亚低温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上分3期,1期亚低温治疗组为镇静镇痛、机械通气等+亚低温治疗,该组控制体温在32-35℃,降温方式为先用20-30ml/kg冰NS,然后结合各家单位的降温方法进行继续降温,时间维持至少48h,或者直至控制颅内压在20cmH2O以下;常规治疗组仅为镇静、机械通气。2期常规治疗组则给予脱水治疗(甘露醇,高渗盐),;而亚低温组继续亚低温治疗,但如果亚低温控制颅内压没啥效果,则给予脱水治疗。3期为巴比妥类药物和开颅减压手术,也就是两组颅高压控制均不满意时采用该期方法。可见,这个研究还是非常重视伦理的。但是,研究设计的稍过复杂,亚低温治疗组为啥效果不好呢?是降温太慢,还是降温幅度不够呢?还是选择的颅高压人群GSS评分尚高不足以用于亚低温治疗的预后判断呢?当然,撇开这项研究,此前的证据也的确说明重型TBI患者亚低温治疗不改善预后。

下图可见两组颅内压控制基本相同,而亚低温组的体温在低温维持期实际上也是控制在34℃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组根据前期试验结果在2012年研究扩大入选标准,取消年龄限制(之前是低于65y)和时间扩宽(受伤72h改为伤后10天内),这样入选的患者数更多。然而,这样一来,结果可想而知会受到影响的。

这项研究暂且不加以更多的评论,把评论留给更多的读者。

观点一:不要过分解读、依赖RCT研究,唯RCT论不可取

观点二:亚低温不是“神药”

观点三:亚低温治疗的科学实践并没有被完全发掘

观点三:低温脑保护没有异议;还没有哪一种护脑药的护脑效果高于低温治疗。

疑问:nejm近年来连续围剿亚低温治疗出于什么目的?莫非是将亚低温的地位通过各个方面的阴性研究而打回到原始?去年,在心脏骤停亚低温治疗的RCT研究以及脓毒症bundle治疗在平台发布述评后,有读者反驳认为杂志本无此类目的,仅仅是纯正的学术行为。但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电解质乱了需要纠正,异常但暂时不给予纠正并不影响死亡,但这并不能得出不需要纠正的结论。对于亚低温治疗也是一样的,对于其他富有时代意义的治疗举措也是一样。

欢迎同行发表评论,您可点击右下角“写评论”进行点评。

点击左下角先行阅读nejm这篇文章。

原文信息:Andrews et al. Hypothermia for Intracranial Hypertension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