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开东:10岁孩子狂踹妈妈,谁的错?

 我的书海601 2020-10-22

朋友转给我一个视频,看了久久无语。

湖北武汉地铁2号线,一个10岁左右的女孩,连续狂踹一个妇女,还猛踢她的行李箱。围观路人看不下去劝阻,又遭受女孩殴打。

那个妇女手提肩扛,背上背着一大包行李,肩上跨着一个包,还推着两个行李箱。打人女孩,两手插在裤兜,嚣张不可一世,一路非打即骂。被打的妇女满脸通红,不断躲避,或者干脆承受暴击,丝毫没有还手的意思。

目击者很快弄清了原委,原来这是一对母女!妈妈以为2号线可以达天河机场,结果上错了车,这就是弥天大罪。下车后,女孩雷霆震怒,爆发出洪荒之力,一路猛踹亲娘。

做母亲做到这个地步,够可悲的了。难怪她赧颜至极,这个心理不知道未来如何拯救。作为一个老师,我心里怎么都不是滋味。

一个孩子暴打自己的母亲,究竟是哪里出现了问题?

孩子只有10岁,责怪孩子意义不大,更多的人把批评的矛头指向了这个可怜的妈妈。如果说“教不严”是“师之惰”。那么“养不教”,绝对是“父之过”,孩子打妈妈,肯定是家庭教育出现了重大问题。

其实,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重要。

人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生长的场所有四个:第一是子宫,第二是家庭,第三是教室,第四是职场。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学校教育充其量只有四分之一,而且绝大多数是为职场做准备,但家庭却贯穿了这四个场所的全部。孩子从子宫走向家庭,然后短暂离开家,很快又回归家庭,或者成就新的家庭,孩子的成长与家庭密切相关。

对此,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有过详细的论述。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的基本认识是,父母亲属是儿童最早的教育者;正是在学龄前的几年间,也就是在儿童接受教师的影响开始以前很久,就在他的身上种下了人的一些基本特征的根子。”这就是我们说的“三岁看老”,一个人有没有人的基本特征,是在学校教育之前就形成的,可见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之深。

即便是进入学校之后,父母的教育仍然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认为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设计人’的工作不仅成为教师的事业,也要成为家长的事业。要让家长们认识到,儿子或女儿首先是向他们学习的,包括学习好的品质和坏的品质。”

一两的身教大于一吨的言传,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孩子会不知不觉接受教育。父母不教育孩子,孩子会变坏;孩子教育错了,比没有接受教育的孩子离教育更远。父母的价值、意义及其对孩子的影响,我们还需要重新认识。

那么,第二个问题来了,什么是好的家庭教育。

好的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好的家庭教育也是如此。闭上自己的嘴,抬起自己的腿。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四个变量。

父母改变,孩子改变;

父母改变,孩子不改变;

父母不改变,孩子改变;

父母不改变,孩子也不改变。

从概率上来说,父母改变,孩子改变的几率最大。既然改变孩子概率最大,父母当然应该努力改变。但这只是一个方面,我们不妨追问,如果父母改变了,孩子不改变,或者改变的效果不佳,父母还要不要改变?

这就进入到了第二个层面。父母改变的动机?

如果父母改变,仅仅是促成孩子改变的路径。那么父母改变,不过是一根棍子、一条皮鞭。这种改变,因其功利意义,失去了一种长远的价值追求。

教育孩子只是父母人生的一个方面,绝不是全部。父母改变,应该从其对自己生命成长的角度来审视。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传奇每天都在延续。父母改变,导致孩子改变,不过是一个意外的奖赏。因为所有的教育,首先就是自我教育。

一个熊孩子的背后,一定站着两个熊家长。你经常批评,孩子就喜欢谴责;你总是挑剔,孩子就会抱怨;你强制过多,孩子就会对抗。你没有同情心,孩子就不会善良;你喜欢算旧账,孩子就记住你的一点一滴,将来攻击你,噎死你……胡适说得好,要怎么收获,先那么栽!你自己没有的东西,你给不了别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好的家庭教育决不能溺爱孩子。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有挫败感,为什么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孩子,就是弄不好学习?自己都把一颗心掏给孩子了,孩子为什么没有感恩之心?答案就在父母的语言之中,谁让你孩子饭来张口的?谁让你把一颗心掏给孩子的?你把心都掏给孩子了,你就是一个无心的行尸走肉,孩子怎么会听你的?你把心掏给孩子了,你就会索取其他的,会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压力,孩子当然不会感恩你。

你越是索取学习,孩子偏偏怎么学都学不会,最终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但他们干别的都比学习有意思,特别是玩游戏;但凡学习不好的孩子,大多没有责任感,懒惰,暴躁,跋扈。

再往下发展,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就会把时间花在手机、游戏上。然后家长开始焦虑,唠叨催促责怪。孩子反过来对抗家长,亲子关系循环恶化,更有甚至,激发家庭夫妻矛盾。最近发生的多起孩子伤害父母的案例,大多遵循这样的规律。

父母不仅是孩子第一个人生老师,也是孩子的终生老师。学校教育与孩子的成长有相关性,但家庭教育却与孩子的成长有因果关系。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家长到底是培养自己的接班人,还是培养自己的掘墓人,其实都在于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谁在教育儿童,什么在教育儿童”这个问题时,提到有“六大力量”,第一家庭,第二是教师,第三是学生,第四是集体,第五是本人,第六是书籍和街头结交。最重要的还是家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首先看你怎么种。

陶行知说过最经典的一段话:“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英雄好汉。”我认为这是最好的家庭教育的格言。

最好的教育就是把儿童当成人来看,尊重儿童。但尊重儿童不是溺爱,是把儿童当作一个独立的人,尊重他的人格。让儿童真正学会本领,独立做人,独立做事。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一切都能靠自己,也只能靠自己。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疼爱自己的孩子,但对什么是真正疼爱又不明所以。真正的疼爱就是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让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学会尊老爱幼,端正学习态度,特别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拥有独立生活的本领。

道理很简单,溺爱孩子事实上是把孩子推向深渊,因为社会不会溺爱他。你不教育孩子,将来的社会会替你教育。孩子终究会走向社会,到时谁来为她遮风挡雨?谁来对他唯命是从?谁来忍受他的臭脾气?总是有庇护,孩子怎么能承受未来的巨大挫折?

如果真有那么一天,孩子不仅不会感激你的娇惯甚至还会责怪你当初为什么不管她?是父母的娇惯剪断了孩子腾飞的翅膀,耗尽了孩子自发的能量,让孩子一步步走向深渊。等到了那一天,连人生都没有独自经历的孩子,哪里有什么人生观?从没有自我价值,哪里有什么价值观?更不具备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就是一个真正的废物。废物是很难教育好的,或者要付出更惨痛的代价。

再回到这个案例上来,网友更多批评这个妈妈,有没有批评错呢?

当旁边的路人出手阻拦,谁曾想这个女孩子连路人也打。上车之后,大家都以为这位妈妈应该会生气,应该会管教自己的女儿。但接下来一幕更加匪夷所思。上车后,这位妈妈不但没有责备女儿,反而不断安慰女儿让女儿消消气。

真是老奴才一个,一声叹息。

难怪白岩松评论道:“转发这个视频下边的评论,大都认为该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母亲自身,绝不是生理上当了父母,我们就天然是合格的父母,父母是需要终身学习的一个大行当。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所承担的责任,起码51%控股,不要总是埋怨别人,先改变自己,否则熊孩子,会越来越多的。”

孩子发脾气暴躁打人,实际上是愿望没有得到满足的自然发泄,这并不奇怪。可以说,孩子的天性都是这样,愿望得不到满足就会大哭大闹。作为父母,孩子哭闹就让其哭闹,当孩子哭闹达不成目的,下一次就不哭闹了。孩子跌倒了,就让他自己爬起来。孩子碰撞了,不要去打桌子、骂椅子愚弄孩子,告诉孩子不注意安全,这就是代价。好的家庭教育,就是讲道理,立规矩,父母不能让孩子要挟住。学校任务是教书育人,但更多的压力在于教书,家庭教育更多承担育人的功能,承担孩子的习惯培养以及性格塑造。成人比成材更重要,从这个角度来说,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重要多了。

如果在孩子第一次提出无理要求时,我们不予理睬。如果我们不大包大揽,让孩子自己主动背起书包,拎起方便袋,推起拉杆箱,自己寻找出发路线……试想一下,这时发生了错误孩子还会狂踹妈妈吗?如果孩子学会了与人相处,当别人指责她的错误时,她还会迁怒别人甚至殴打别人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