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忠康新著抢鲜看:如何成为一个书法家

 bridge_shen 2020-10-22

【编者按】

本文内容摘自陈忠康先生最新著作《中国书法源流十讲》,该书2020年9月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近年来,陈忠康先生曾数次次为华东师范大学的书法研究生们授课,本书内容,就是历次授课讲座的整理稿。陈先生讲课,并不照本宣科,无课件,无文稿,仅备图片数张而已,看图说话,随机发挥,时有隽语,颇可见先生深沉睿达处,咳唾成珠,令人如沐春风,如同先生的另一种“创作”,从中既可感知学理的高度、思辨的深度,又随处可见激情与灵感碰撞的火花。本书作为当代第一流书法人物浸润书法数十年的经验之谈、得失之思、源流之辨,足资书坛借鉴,现摘录部分内容分享以飨读者,在此一并谨致谢忱。


陈忠康:如何成为一个书法家

——摘自陈忠康著《中国书法源流十讲》第二讲

【1.我的觉醒之路】

就我而言,进步最快的阶段是在浙江美术学院的四年,现在想来,当时也因为懒散浪费了很多时间,但是就那四年,我学到的经验,我的思索、我的痛苦、我的折磨,我的成长,都交汇于此,并从此养成了学习的习惯。

那么,对书法与生俱来的兴趣落实在哪里呢?就一个字、一个笔触而言,每个人问一下自己,拿着毛笔去写字的时候,一笔写下来,对笔锋有没有感觉?这是衡量一个人书法天赋高低的标准。那种天赋,当一笔一点写下去,就会产生一种酷爱,每一个笔触都会触动心灵,一笔写下来,是快一点,还是慢一点,心灵都会有一种感应。假设达到这种程度,你对书法就通了,从此离不开书法了。书法就像心电图一样,练到最后,对线条是非常敏感的,是通向心灵的一种爱。

搞书法专业队伍当中,有人是非常喜欢书法的,也有人是不感冒的,就像结婚一样,有人是因为来电而结婚,有人是为了结婚而结婚,还有些人只是为了凑活过日子。从事书法也一样,凡是看到一个字会激动,会来电,会兴奋的人,那说明天赋是上佳的。当然,这种天赋爱好是可以通过培养而获得。

任何人学书法到一定的程度都会有一种顿悟,这种审美上的觉醒需要自我突破。一开始学书法可能是属于本能的喜欢,但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看了某篇文章或者某个字,会忽然悟到某些道理,会忽然感兴趣。我大概是大学三年级的时候看了章祖安先生《书法中和美层次剖析》,忽然脑子开窍了,似乎把书法各各方面的道理都想通了。大部分人可能会经历这种情况,有的人正在“通”的过程当中,有的人还没“通”,从某种层面而言,这取决于对书法真正爱好与否。最起码的爱好固然不可或缺,但是更重要的是能否达到那种通向心灵的震动,只要达到这种程度,下笔时的创作欲望就会从被动变为主动,打心底离不开它了。


展厅一角

【2.知古、知今、知己】

我们学习书法先要厘清三个方面。

第一,知古。研究整个书法史的流变,不止于一家的几本字帖,每个朝代,每个书家都得了如指掌。古和今是分不开的,所谓“观往而知来”,对书法史的判断,连同对现状以及对审美导向的判断需要我们探索并反思。以批判的精神看待时代和历史,就会发现它们的漏洞,才能看出当代书家跟古代大书家的距离在哪里,古人哪些亮点、气质和能力是我们当代人尚未能企及的,当中只要发现一点,就有了变化进步的可能。

学某一家的字,尽量找到突破点,包括笔墨形式、内涵、艺术原理和对整个书法观念的把握等等,如果突破了这些,无疑就是名家了。至于成名成家的标准,如果以国展获奖、入展等作为依据,那起点恐怕太低了。

第二是知今。在观察思考古人之余,也不妨看当代人的作品,研究他们的破绽,找出他们与古人之间的距离,这一反思的过程也很见一个人的眼光、修养和水平。

学写字时,没有一个人不受周边人的影响,这倒不必排斥。很多人说不要学今人,要学古人,此言不假。但我们到底还要摸清当代人学某一家、某一帖的路数,他们是怎么学习的,包括研究当代一些名家的成长经历。我现在有时候还在想,目前六七十岁那一代人他们是怎么成长的,实际上,一代有一代人的特色。

打比方说,中国美院老一辈的老师跟我们比,我们那一代(甚至包括目前的学生们)都在拼命学古代人,相当一部分人也比较深入,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总是甩不掉模仿秀的感觉。今天是孙过庭《书谱》的模仿秀,明天可能是米芾的模仿秀。我自己也在不断地做着模仿秀。当模仿秀无处不在时,自我的独特性似乎也迷失在当中了。古人可没有想这么多,很纯粹地一门深入。但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下,大家一起模仿,就会出现新的状况,如果研究当代教育史的话,这个现象必须足够重视。

第三点就是知道自己。一个人如果不能认识自己,一定是很糟糕的事情,或许将永远迷失。每个人从小师承不同,所处的地域环境各异,就会带来多样的审美观念。比如温州书法属于小地方的小传统,较注重优美的正统帖学一脉,在温州学书法,只要渊源有自,只要是在方介堪先生这一脉之下的书家,都会遵守一个“家教”,即“学点传统,不要学当代人”。按照林剑丹老师的指导,便是“《集王圣教序》先学几年再说”。反之,处在西北的话,可能就会学碑。地域的传统会与生俱来地影响我们的审美。一旦从一个地域转到另一个地域,这种变迁多少也会继续产生作用。

我们先立下志向,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知道自己在当代的坐标、位置和自己的性情适合什么,自己面临一种什么样的处境。知古、知今、知己这三者是我们学习书法的最基本的知识框架。

【3.创造性临摹】

个体创造意识——这在书写时是可以随时生发的,就算在临摹当中,也大可戛戛独造。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不同人临不同帖,都有不同的效果。面对一个帖有一千种想法和临法,或自觉的,或不自觉的,或被动,或主动。但是在临帖或者创作过程当中,大家可能看见的信息还不太多,还缺一点更有活力、更有想法的表现欲望。

我们在坚持学习传统文化的时候,还要研究写字作为一门艺术的自觉历程。写字的同时,知道字本身之外,自然而然还可以有艺术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西方的某些观念中,把书法当成文字图案创造,这未尝不是合理的,中国的传统中,第一个图案构成大师我认为是八大山人,八大山人是画家,他就把字当成一种物象来玩味。伊秉绶的隶书是很典型的造型设计,民国的弘一法师明确提出把书法当作图案来解构。我们在研究书法的时候,既可以专注于单纯的书写,同时也要挖掘它的美术意识,用视觉样式、视觉原理进行分析。

毕竟一个翅膀是飞不起来的。


本文节选自陈忠康先生新著

《中国书法源流十讲》第二讲

欢迎持续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