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磅文件发布!再不重视博物馆,孩子错失的可能远不止中高考

 yg760 2020-10-22

近日,多项与教育相关的重磅文件接连发布,涉及体育、美育、教育评价等议题。10月20日,又一份与中小学息息相关的重要文件发布——教育部与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以进一步健全馆校合作机制,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提升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纪念馆学习效果。

其中提出,要着力推动博物馆教育资源开发应用;着力拓展博物馆教育方式途径;着力建立馆校合作长效机制。不但“要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纳入课后服务内容”,还要“将博物馆教育培训内容纳入相关学科类教师培训中”。

重磅文件早有端倪 博物馆扎堆中高考

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早已受到普遍认同,因此,此次重磅文件的出台可谓“水到渠成”。

在近年来的中考和高考中,早就出现了越来越多涉及文物历史知识的考题。甚至有家长感叹,“不参观博物馆,不了解历史文物知识,现在的中考、高考不好拿分儿啦!”

博物馆教育的重要性,从十多年前就已初露端倪。2007年6月,湖南省博物馆四羊方尊进入长沙市中考题,考试分值达到了10分。它是有媒体报道和业内知晓博物馆内容进入大考最早的一例。当时,对于小众文物能进入大众视野,业内还是很兴奋的,湖南省博也把这次入选作为展览贴近大众的一项重要标志,那几年成了热议教育话题。

近些年来,文博知识更是频繁现身各地中高考试题。比如,今年山西(全国I卷)的高考作文是:阅读“齐桓公和管仲”的历史故事,结合个人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就在高考的前一周,山西省阳泉市博物馆推出了“束带矜庄 犀比玎珰”带钩艺术展,而展览一开始讲述的则正是“齐桓公和管仲”的故事。

2019年天津高考的文科卷中曾考察了“三星堆”。考题概要是:中国很多地区出现了大量青铜器,他们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图片中的青铜器出土地点位于?

2018年的北京高考文科卷中,考察过“云梦秦简”。2017年的北京高考语文卷中,三篇阅读材料均以博物馆文物“活”起来为主题,要求考生运用上述博物馆案例,简述让文物“活”起来的含义与作用。

别以为文博知识只与文科考生有关。随着教育领域对学科素养、学科文化的重视,理科试卷中同样出现了博物馆的身影。2019年高考全国数学卷中,就考察了“金石文化”和“断臂维纳斯”。

文博知识成为中高考的热点,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北京市高考语文试题资源库建设专家组成员韩宝江解析:“近年来,北京中高考试卷中较多地出现了对于文博方面知识的考查,这是北京市深化中高考改革关于试题命制方面的具体新动向之一,是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系列相关文件精神的具体举措,体现了引领青少年增加社会实践活动、主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教育导向,在今后一个时期将继续强化实施,值得相关各方面人士关注。

学校如何带学生走进博物馆?如何把博物馆办进学校?作为家长,又该如何引导孩子从博物馆中获得成长呢?

最老牌的博物馆课——“博识课”

早在2001年,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就成立了初中创新教育实验班。但创新教育到底如何实施?学校清晰地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不应靠压力驱动,知识也不应只以教材来呈现,学习成效更不能仅用分数衡量。所以,学校在寻找一种可能,即通过实际问题或实践活动来驱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成为独特的最好的自己。于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成为一个切入点——通过打造书香校园实现“读万卷书”,同时探索博识课让学生“行万里路”。

“博识课”以“博闻广见、卓有通识,内外兼修、知行合一”为基本理念,以构建学习、情境教学、综合探究等理论为指导,实施“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校内外教育相结合的课程探索。

博识课在初一、初二两学年共安排70次(约280学时)课,让学生走进70多个各类场馆,开展约30个主题的现场教学活动。该课程根据学生特点和北京周边资源,设计十大系列,分别为历史长河、自然之旅、艺术之旅、文化之旅、绿色生活、名人故事、科技之旅、军事之旅、收藏系列、时代之旅,十大系列下设30个主题课程,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需要指出的是,博识课推动了学科整合,各学科参与、设计、实施,使博识课由最初单一活动模式逐渐发展为学科指导下的实践课程。一科多地,一地多科,分组轮换,极大地丰富了博识课的内容。每个场馆的博识过程通常分为:课前准备、实施参观、成果展示与评价三个阶段。在实施博识工作的过程中,每个博识主题的课程准备从选题、地点选择到现场考察,从教学设计到知识铺垫,从行前组织到现场课堂,从总结展示到评价反馈,整个过程环环相扣。这些活动设计,充分保障了学生了解教材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产生以及各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情况,掌握在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随着初中博识课的成熟,学校又与中科院合作,正式启动了这门高中综合实践课程。它根据培养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需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提供了不同的考察方向。在全国范围选定了10余个活动地区,让学生深入中科院各分院所科研机构,参与科学研究,接受名师指导,寻访自然人文景观,品味风土人情,感受祖国山河壮美,多方面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通过空间的变化、学习环境的开放,也引发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除了利用社会上的博物馆资源,2018年,北京市首个非遗教育孵化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博物馆在首都师大附中落成并正式启用;2019年,学校又申报了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基于U-M模式的考古资源转化与应用研究”并立项。

把学校办成博物馆——“五馆课程”

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北京市朝阳区第二实验小学提出了“五馆文化”的学校文化建设愿景和目标,进而构建了独特的课程文化——“五馆课程”,即图书馆课程——让学生畅游知识海洋、科技馆课程——让学生插上腾飞翅膀、艺术馆课程——让学生涵养高雅气质、体育馆课程——让学生磨炼健康身心、博物馆课程——让学生积淀人文底蕴。通过“五馆课程”搭建起了从校内到校外的桥梁,达成知识学习到知行统一的融合。

“五馆课程”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校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的具体践行。学校期望通过由课内到课外、由校内到校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构建,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成长,为教师的专业提升,为学校的特色发展奠定基础。在特殊时期,我校通过“线上”提供学习资源,“线下”开展实践活动,深入推进“五馆课程”,开启了特殊时期的实践育人模式。

受疫情影响,学生只能居家学习,“五馆课程”提倡走进场馆开展实践学习难以实施。在这个大背景下,学校探索以开展“五馆课程”为契机,开展“线上+线下”的图书馆课程、科技馆课程、艺术馆课程、体育馆课程和博物馆课程。

博物馆课程里,学生们带着学习任务单,走进网络博物馆,探寻历史文物的奥秘。

线上启智,线下实践。特殊时期,家庭成为线下教育的“训练场”,劳动教育的“第一课堂”。学校通过“五馆课程”加强了与家长之间的密切合作,家长们与孩子们一起制定家庭劳动计划,鼓励孩子们在完成学习任务后,在父母的指导下,完成一项或几项力所能及的家务,让孩子们从小感受到为家人出一份力的成就感与幸福感,使得孩子更加热爱家庭与家人,尊重家人的劳动成果,并学会承担责任,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和勤劳勇敢的品质。

专家建议

让孩子爱上博物馆

特邀专家:张鹏(北京博物馆学会志愿者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作为家长,我们首先必须弄清楚的是,我们不是“带”孩子去博物馆,“带”意思是领进博物馆,带领参观就好,我们更多的是“和”孩子一起去博物馆,在博物馆的参观学习过程当中,父母和孩子在一个起点,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如何让博物馆的参观更有效

首先有两个基本前提要抓住,一个是自己的孩子,没有人比自己更了解我们的孩子了,要了解孩子的性格、孩子的注意力、孩子的兴趣点等等;另一个是要了解博物馆,有些用心的家长甚至是对博物馆的周边设施等都做了详细的记录,为孩子们设计一趟丰富的博物馆课,父母是最好的担当人。

如何选择合适的博物馆

并非所有孩子都适合某个展览的,一个还在读学前班的孩子,他的妈妈非要我带着他讲一遍古代中国基本陈列,要知道这个展览单线展陈三公里,文物两千多件,一般讲解下来需要三四个小时。

首先可以从参与性和互动性强的博物馆入手,比如大家非常关注的自然博物馆、科技馆等,有很多是孩子们可以直接动手触摸,动手去体验的。其实人文类的博物馆也有很多,这些博物馆大多都设计了互动的体验区和项目,可以从这类博物馆入手。

遗址类的博物馆也是个很好的选择,孩子的天性都是喜欢动起来的,记得带一个班级的孩子参观故宫的时候,孩子们回去后做的手抄报上这样写的:特别感谢朋朋哥哥,他能让我们在故宫里撒欢儿地跑。其实跑跑停停,跑的时候带着任务去行动,停的时候带着心来安静倾听,搭配起来很好。

至于有些综合类的博物馆里,建议大家选择合适的展览来参观,比如国家博物馆有很多常设展览,我不是很建议带年纪小的孩子来参观佛造像艺术展、书法作品展等等,孩子走进博物馆也是需要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

参观博物馆前家长需要准备啥

和孩子一起走进博物馆的第一步是要先于孩子去学习,走进博物馆不要着急看展品,先看看展览的名字,这个名字和前言的介绍,就是展览的主题主线,这个主题和主线就是为什么要这样选择文物、陈列文物的最主要的依据。

第二步是选择合适的角度去参观,结合孩子对博物馆的理解程度来选择合适的角度,同样是瓷器,我们第一次就看瓷器的颜色,把古人对颜色的感知、等级的差别等等了解了;第二次就去看瓷器的造型,都有哪些不同的样子等等。同样一个展览,并不是只看一次,对于父母和孩子来说,可以分为不同的小主题去多次看。

第三步是请和孩子一起参观,之前曾做过一个问卷调查,为什么不愿和孩子去博物馆,最多的答案是害怕被孩子问住,自己都不懂,怎么给孩子们讲。其实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既然不懂,那就先学,和孩子一起去学习;二是可以从自己懂的角度去解读。最后还是要强调的是,不要强调参观的知识性,把培养习惯和传统永远排在第一位。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请重视参观后的回顾,参观完博物馆不是就完事了,而是要有个回顾,要留下点东西,可以尝试着让孩子去说出来的。

(文字:常悦 郑祖伟 娄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