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单味03泻下药

 kndyskndys 2020-10-22

  凡能引起腹泻或滑润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本类药主能泻下通便,以排除胃肠积滞、燥屎及其他有害物质(毒物、寄生虫等);或清热泻火,使实热壅滞通过泻下而清解;或逐水退肿,使水湿停饮从大小便排除,达到祛除停饮、消退水肿之目的。有些药物兼能逐瘀、消癥、杀虫。
  本类药主要适用于大便秘结、胃肠积滞、实热内结及水肿停饮等里实证。有些药物兼治癥瘕、虫积等。
  按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常将本类药物分为攻下药、润下药、峻下逐水药三类。
  辨证信息
  攻下药--大多味苦性寒,既能通便,又能泻火,且通便力较强,主治实热积滞、大便秘结或燥屎坚结等。还可用于外感热病所致的高热神昏、谵语发狂,或火热上炎之头痛、目赤、咽痛、牙龈肿痛、吐血、衄血等。此即
上病下治,“釜底抽薪”之法。

  润下药--大多为植物的种子或种仁,富含油脂,能润燥滑肠,使大便软化,易于排出,药力最缓,多用于年老、体弱、久病、妇女胎前产后,以及月经期便秘者。
  峻下逐水药—味多苦,性寒(或温)有毒,泻下作用峻猛,能引起剧烈腹泻,使体内潴留的水液从大便排除,部分还兼利尿。主治水肿、鼓胀、胸胁停饮及痰饮喘满等。部分药物兼治风痰癫痫、疮毒及虫积等。
  临床应用时,里实兼有表邪者,当先解表而后攻里,必要时攻下药与解表药同用,表里双解,以免表邪内陷;里实而正虚者,应与补虚药同用,攻补兼施,使攻下而不伤正。泻下作用峻猛的药物,易伤正气及脾胃,故久病体弱、脾胃虚弱者当慎用;妇女胎前产后及月经期应慎用或忌用;应用作用较强的泻下药时,当中病即止,慎勿过剂,以免损伤胃气。

第一节 攻下药


  大黄
  性味归经: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
  功效: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止血,活血祛瘀。
  主治:
  (1)大便秘结,胃肠积滞,湿热泻痢初起。
  (2)火热上攻之目赤、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
  (3)热毒疮肿,水火烫伤。
  (4)血热吐血、衄血、咯血、便血。
  (5)
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腹痛,瘕瘕积聚,跌打损伤。
  (6)湿热黄疸,淋证涩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一般用5-10g,热结重症用15-20g,散剂减半。外用:适量,研末敷。生大黄泻下作用强,
欲攻下者宜生用,入汤剂应后下,久煎则泻下力减弱;亦可用开水泡服,或研末吞服。
  酒大黄--取酒上行之性,多用于上部火热之证。
  制大黄--泻下力减弱,活血作用较好,多用于瘀血证或不宜峻下者。
  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善攻下泻热、活血逐瘀。故妇女妊娠期、月经期、哺乳期应慎服或忌服。又易伤胃气与气血,故脾胃虚寒、气血亏虚、无瘀血、无积滞、阴疽或痈肿溃后脓清者不可妄用。

  芒硝
  性味归经:咸、苦,寒;归胃、大肠经。
  功效:
泻下,软坚,清热,回乳(外用)。
  主治:
  (1)实热积滞,大便燥结。
  (2)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疮疡,
乳痈,肠痈,痔疮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汤剂,10-15g,冲入药汁内或开水溶化;或入丸散。外用:适量,喷撒,漱口,点眼,化水坐浴。
  【使用注意】本品咸寒攻下,故脾胃虚寒者及孕妇思服。哺乳期妇女患乳痈外敷时,见效即停用,以免敷用太过,乳汁减少。

  芦荟
  性味归经:苦,寒;归大肠,肝经。
  功效:
泻下,清肝,杀虫。
  主治:
  (1)
热结便秘,肝经实火,肝热惊风。
  (2)小儿疳积,虫积腹痛。
  (3)癣疮(外用)。
  
  【用法用量】内服:
2-5g,入丸剂,不入汤剂,或研末装入胶囊服。外用:适量,研末干撒,或调敷。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通泻,故脾胃虚寒、食少便溏及孕妇忌服。

  番泻叶
  性味归经:甘、苦,寒;归大肠经。
  功效:
泻热通便,消积健胃。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或开水泡服,缓下,1.5-3g;攻下,5-10g。入汤剂后下。
  【使用注意】本品攻下力猛,故妇女哺乳期、月经期及孕妇忌服。剂量过大,可致恶心、呕吐、腹痛等,故不宜过量服。

第二节 润下药


  火麻仁
  性味归经:甘,平;归脾、大肠经。
  功效:
润肠通便
  主治:老人、产妇及体虚之津枯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生用打碎;或捣取汁煮粥,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熬油或煮汁涂洗。
  【使用注意】本品
虽无毒,但超大量食入,也可引起中毒,症状为恶心、呕吐、腹泻、四肢麻木、失去定向力、抽搐、精神错乱、昏迷及瞳孔散大等。

  郁李仁
  性味归经:辛、苦、甘,平;归脾、大肠、小肠经。
  功效:
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主治:
  (1)肠燥便秘。
  (2)水肿腹满,
脚气浮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2g,生用打碎;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本品滑肠,故孕妇慎服,大便不实者忌服。

第三节 峻下逐水药


  甘遂
  性味归经:苦,甘,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
  功效:
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主治:
  (1)身面浮肿,大腹水肿,胸胁积液
  (2)风痰癫痫
  (3)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内服:宜入丸散,每次0.5-1g。本品有效成分不溶于水,醋制可减低毒性。外用:生品适量,捣敷。
  【使用注意】本品峻泻有毒,故孕妇及虚寒阴水者忌服,体弱者慎服,不可连续或过量服用。又
对消化道有较强的刺激性,服后易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副作用,用枣汤送服或末装胶囊吞服,可减轻反应。反甘草,不宜与甘草同用。

  京大戟
  来源:
大戟科植物大戟的干燥根。
  性味归经:苦,辛、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
  功效:
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主治:
  (1)身面浮肿,大腹水肿,胸胁积液。
  (2)痈肿疮毒,瘰疬痰核。
  
  【用法用量】内服:汤剂,1.5-3g;散剂,0.5-1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内服宜醋制用,醋制可减低毒性。
  【使用注意】本品峻泻有毒,故孕妇及虚寒阴水者忌服,体弱者慎服,不可连续或过量服用。又对消化道有较强的刺激性,服后易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副作用,用枣汤送服或研末装胶囊吞服,可减轻反应。反甘草,不宜与甘草同用。

  红大戟
  来源:
茜草科植物红大戟的干燥根。
  性味归经:苦,寒;有小毒;归肺、肾、大肠经。
  功效:
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主治:
  (1)身面浮肿,大腹水肿,胸胁积液。
  (2)痈肿疮毒,瘰疬痰核。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g;研末,0.3-1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洗。
  【使用注意】本品峻泻有毒,故体虚者慎服,孕妇忌服。

  牵牛子
  性味归经: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
  功效:
泻火,逐水,去积,杀虫。
  主治:
  (1)水肿,鼓胀,痰饮喘满。
  (2)大便秘结,
食积停滞。
  (3)虫积腹痛。
  
  【用法用量】内服:汤剂,3-6g,打碎;散剂,每次1.5-3g。生用或炒用,炒用药性较缓,副作用较小。
  
【使用注意】本品峻泻有毒,故孕妇忌服,体弱者慎服,不宜多服、久服。不宜与巴豆同用,服用大剂量牵牛子,除对胃肠的直接刺激引起呕吐、腹痛、腹泻与黏液血便外,还可能刺激肾脏,引起血尿,重者尚可损及神经系统,发生语言障碍、昏迷等。

  芫花
  性味归经:辛、苦、
温;有毒;归肺、肾、大肠经。
  功效:泻水逐饮,
祛痰止咳;外用杀虫疗疮。
  主治:
  (1)身面浮肿,大腹水肿,胸胁积液。
  
(2)寒痰咳喘。
  (3)头疮,白秃,顽癣,冻疮。
  【用法用量】内服:汤剂,1.5-3g;散剂,每次0.5-1g。醋制能减低毒性。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本品峻泻有毒,故孕妇、体虚,或有严重心脏病、溃疡病、消化道出血者忌服,不宜连续或过量服用。反甘草,不宜与甘草同用。

  巴豆
  性味归经:辛、热;
有大毒;归胃、大肠、肺经。
  功效:
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
  外用蚀疮去腐。
  主治:
  (1)
寒积便秘,腹满胀痛,小儿痰食积滞。
  (2)大腹水肿。
  (3)寒实结胸,
喉痹痰阻。
  (4)痈肿脓成未溃,恶疮烂肉,疥癣。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或装胶囊,0.1-0.3g,不入汤剂。止泻必须炒炭服。外用:适量,研末敷。内服宜制成巴豆霜,以降低毒性。
  【使用注意】本品辛热峻下有大毒,故孕妇及体弱者忌服,以免堕胎或再伤脾胃。
服巴豆时,不宜食热粥、饮开水等热物,以免加剧泻下。服巴豆后如泻下不止者,用黄连、黄柏煎汤冷服,或食冷粥以缓解。畏牵牛子,不宜与之同用。

  千金子
  性味归经:辛、温。有毒。
  归肝、肾、大肠经。
  功效:
泻水逐饮,破血消癥。
  
  【用法用量】内服:制霜后入丸散,0.5-1g,或装胶囊;选用肠溶胶囊,可减轻对胃的刺激。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醋调敷。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毒大,泻下力猛,故孕妇、体质虚弱,以及患严重消化道溃疡病、心脏病者忌服,不可连续或过量服用。

  配伍意义
  大黄配芒硝:既善泻下攻积,又善润软燥屎,还善清热泻火,治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坚硬难下效佳。
  大黄配巴豆、干姜:巴豆得大黄,其泻下之力变缓和而持久;大黄得巴豆,其寒性可去;再加温中散寒之干姜,以助散寒之力。故善治寒积便秘。




  多项选择题
  大黄的主治病证有
  A.热毒疮肿
  B.血热衄血
  C.跌打损伤
  D.瘀血经闭
  E.湿热泻痢初起

『正确答案』ABCDE
『答案解析』大黄
  【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止血,活血祛瘀。
  【主治病证】
  (1)大便秘结,胃肠积滞,湿热泻痢初起。
  (2)火热上攻之目赤、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
  (3)热毒疮肿,水火烫伤。
  (4)血热吐血、衄血、咯血、便血。
  (5)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腹痛,癥瘕积聚,跌打损伤。
  (6)湿热黄疸,淋证涩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