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后台压倒性的书单留言终于回复了!(还带着大额优惠券)

 憨豆憨 2020-10-22
那么趁着双十一来临当当大促的机会,诞姐果不食言的带着她的“独家育儿书单”来了,全篇高能,大家准备好了~

还是老规矩,想拼手速的直接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小程序加购,记得复制优惠码

活动时间:现在起至11月3日24:00
满300-100PXTQFK(少量)
满200-40BFBMRX 

⚠️提醒一下大家,此次诞姐的推荐书单全部都是参加“满减”的书籍,但是大家下单前还是一定先看一下详情页,不排除当当中途会调整参与活动的书籍。


文 / 诞姐
来源:诞解视界

别傻了!生二胎可不是为了让老大不寂寞这篇文章里,我说决定生孩子并且生完孩子之后,一定要去系统的学习育儿知识,而不是指望靠碎片化的时间。
 
但是一聊到系统学习育儿知识,很多家长第一反应就是学习如何科学的喂养孩子或者哄睡孩子,在我看来,这是太窄了。
 
还是我提过很多次的“点线面体”思维,要从大面上去学习儿童的性格发育、心理特点、以及脑科学和认知科学。
 
站在大面上去看孩子身上出现的一个个问题,就像去看具体的点一样,是一种“降维打击”,而如果只是一个点一个点的突击,最终难免陷入盲人摸象的困惑。
 
而且就像我之前说的,家长一旦学会顺着孩子的发育特点来,就跟顺风行走一样轻松,很多时候甚至都不需要自己用力,就能朝往你想要的方向。
 
想要在养育这条路上顺风行走,普通家庭就更加要借力于好书。因为说实话普通家庭能获取的优质资源本来就有限,好书就是非常有效且实惠且易于获取的资源。
《从出生到三岁》
 
这套书,无论是在公开场合还是私人场合,我都推荐过无数次了。是一本对新手妈妈帮助极大的书。
 
作者伯顿·L·怀特是世界著名早期教育专家、哈佛大学“哈佛学前项目”总负责人,这本书是完全基于对家庭里的婴幼儿及其父母的直接研究而写成的。

书里把0-3岁的孩子按照不同的心理阶段做了更加详细的划分,在每一个不同的阶段都给了经过大量实践检验的建议。跟美国儿科协会育儿百科不同,这本书里大量的实践检验不只是关于吃喝拉撒睡的,而是关于行为调整和婴幼儿心理的。
 
看完这本书我保证你一定会少一分新手妈妈的惶恐,而多一分“老娘早知道一切”的淡定。

《魔法岁月:
0~6岁孩子的精神世界》
 
婴幼儿的很多行为都是令家长抓狂的。
 
比如他会把装满牛奶的杯子扔在地上,比如已经困到眼睛都睁不开了仍然要哭闹着站起来。
 
所有令父母抓狂的“魔鬼行为”如果切换到儿童心理和大脑发育的视角,一切就都不一样了。
 
书里说,婴儿是拼图式的去认识世界的,他会花好几个星期的时间研究一只杯子,在他对杯子的本质进行研究时,用杯子喝牛奶是虽与杯子有关但却是最没意思的活动。
 
孩子会检查杯子的表面,探索杯子的内壁,发现它空无一物;为了听到杯子的声音,他将它“砰”的一声摔在盘子上。牛奶、橙汁和水从杯子里流到盘子里再流到厨房的地上,这些都给他的实验增加了乐趣。

在他结束这些实验之前,他要从自己的研究和实验中(包括打碎杯子)发现杯子的每个特性,然后才会把注意力放在他母亲所喜欢的杯子的实际用途上。
 
没错,这就是婴幼儿探索世界的方式。你再抓狂再着急,只会让婴幼儿困惑,因为你们两个使用的就不是同一套行为语言。
 
所以,当你为孩子的行为抓狂时,那是因为你用成人的视角去看待。而这本书则是让你看到孩子的心理、思想与行为的轨迹,让你豁然大悟——原来孩子的教养可以这么轻松自如。

 

《超越原生家庭的养育》
 
在生孩子之前,很少有人思考如何教育孩子这个问题。
   
有了孩子以后,当我们累了、筋疲力尽的时候,便又套用父母教育我们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尽管我们曾发誓永远不像母亲那样说话,但她的话依然从我们的舌尖奔涌而出;尽管我们曾发誓永远不打孩子,但我们还是像父亲当年那样挥起了拳头。
   
如果我们不去质疑直觉,也就无法分清是非,也就无法对“习惯成自然”说不,也就无法反驳“我小时候就是这样被养大的,所以我的孩子也应该这样被养大”这样的观点。
   
如果,童年时父母的教育方式不正,自己曾经受到过伤害,那么该如何避免以同样的方式教育孩子呢?

如果,认识到自己在复制父母的教育方式,那么该如何甄别其中的优劣,改变行为方式,成为更好的父母呢?
 
这本书就是在帮助家长们采用一些方法来打破复制的恶性循环,识别源于童年的反应并改变行为。包括怎么给孩子立规矩,如何与孩子建立健康的链接,放弃取悦孩子,放弃成为超人,等等,都是非常具备实操性的建议。  

《原生家庭,
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
 
这本书的英文标题是《Toxic  Parents》(有毒的父母),其实我觉得这个标题更加符合书的内容。
 
作者苏珊·福沃德是国际知名的心理治疗师,她通过工作中接触到的大量真实素材,分析了“有毒父母”的类型。要注意,并不是打骂才是有毒的父母,还有很多潜在的伤害其实都是有毒父母的类型,但这种表现形式更不明显,以至于孩子长大后面对各种问题时,却并不知道这是曾经有毒父母带来的伤害。
 
不过这本书最重要的并不是在控诉有毒的父母,而是在传授具体的对策,使那些受过或仍在承受父母伤害的人们获得勇气和力量,从与父母的负面关系模式中解脱,恢复自信和力量,得到自由和幸福。
 
这是一本关于自我觉知的书。养育孩子,我们先认清自己,才更能给孩子带来好的滋养。
这一类别的书,有很多难啃的大块头。我给大家挑选的都是相对易读的,毕竟我们不是要做学术研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于养育孩子就足以有很大帮助了。


《儿童心理学》
 
不要被这个名字吓住,在我看过的所有综述性质的心理学书里,这本书是非常容易读下去的,因为作者充分照顾到了没有任何心理学基础的读者。
 
“没有理解的爱,可能是伤害”,了解儿童心理学,就是为了让你更好的理解你的孩子,甚至,找到正确抚养孩子的方法,帮助他们充分的发掘潜能,避免一些造成严重错误的养育方式,帮助你和孩子形成更亲密更健康的关系。
 
我建议所有家长一定要系统的至少看一本心理学方面的书,从这本书开始吧。


《儿童的人格教育》
 
“自卑和超越”是这本书里的主框架,阿德勒认为:所有儿童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卑感,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并试图改善自己的环境来消除自卑感;而与自卑感一体两面的性格特质就是“对优越感的追求”。
 
心理健康的儿童会把自己对优越感的追求转向发展有用的能力,但还有很多的孩子因为过度的追求优越变得紧张和嫉妒或者气馁和逃避,他们会丧失面对困难和解决困难的勇气,一心想通过简单便捷的路成为人群中的焦点。
 
阿德勒说,学校里所谓的问题儿童,基本上都是儿童早期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的结果。学校只不过是一种测试情境,把潜在的问题显露出来而已。
 
比如孩子入学之后的懒惰、逃避、不认真功课等等问题,如果不了解背后的心理原因,那么家长老师就很容易采取错误的方式,比如批评和责备,最后会进一步加剧孩子的问题。
 
心理学的作用就是层层剥茧,让真正的原因暴露出来,教育和改变才有了可能。
 

《少有人走的路》
 
《少有人走的路》为美国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所写,这本书的核心是:人生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蜜糖罐,而是一场艰辛之旅。你的人生可以拒绝很多东西,回避很多东西,但恰恰拒绝和回避不了的是人生的本质——苦难与艰辛。
 
所以我们必须在人生这趟旅程中去获取心智的成熟。
 
全书分为四个章节:自律,爱,成长与信仰,恩典。作者以心理医生的视角,为我们揭示了心智成熟的道路道路中,会遇到的种种苦难、挫折,以及如何去正视。但是,他没有让我们感到恐惧,相反,他带领我们去经历一系列艰难乃至痛苦的转变,最终达到自我认知的更高境界。
 
如果你正在为自己人生中遭遇的磨难愤懑不平,如何你还不知道怎样把握对伴侣和孩子爱的尺度,这本书必读。



《园丁与木匠》

 
这套书的作者艾莉森·高普尼克,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发展心理学教授,也是这个领域全世界最顶尖的学者。戈普尼克不仅是一位实验心理学家,还是一位哲学家。她一生的研究都围绕儿童、儿童的成长以及儿童的认知展开。
 
如今市面上的育儿书,大多是讲方法。从如何让孩子听话、如何让孩子学习好,到怎么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怎么跟孩子读绘本。这些书当然有用,其中很多书也确实能帮助父母解决问题,但是,育儿和世界上所有的事情一样,如美国学者西蒙·斯涅克所说,最重要是“为什么”,其次才是“怎么做”,最后是“做什么”。解决了核心问题,外围的问题如高屋建瓴,自然水到渠成。
 
这本书好就好在,它直接讨论了 “为什么”的问题:
  • 人类的童年期为何如此之长?

  • 为什么孩子是如此的奇异混乱?


它里面满是各类发展心理学的最新研究干货,但却不是为了解决你目前头疼的一个个问题,而是组织在一个超大时间维度和思考深度的进化框架之下。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应该做一个园丁式父母而不是木匠式父母,更是要启发你深思:做父母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为人父母,不是工作,不是木匠做桌子,重要的不是技巧;为人父母,是园丁种花,本质是爱。这种爱的目的,是给予他们成长所需要的一个安全、温暖、自由的环境,使孩子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

《让孩子远离焦虑》
 
这本书不见得适合所有的家长,因为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出现过度焦虑和黏人的情况。
 
但如果:
 
你的孩子特别黏人,你的孩子会为了一件小事哭上半个小时,你的孩子经常不想上学,你的孩子喜欢“小题大做”,甚至表现出更多的焦虑症状,比如尿床、黏人、频繁肚子痛,做噩梦,甚至拒绝去学校等等,那这本书就适合带回家看一下。
 
作者是美国“儿童焦虑问题研究中心”创始人、关注儿童心理研究30年的著名临床心理学家塔玛·琼斯基博士,在这本书里,涉及5大焦虑类型,6大焦虑管理步骤,大量翔实的儿童焦虑问题治疗案例。
 
当然,有时候孩子的过度焦虑来自于过度焦虑的父母,如果感觉自己也有控制不住的焦虑,那不妨对照着书,先从自己改变。

这一类别的书,也有很多难啃的大块头。我同样避开了那些充满医学名词的学术巨作,为大家挑选了相对易读的,类似于“科普”一样的书。
 
当然,为了易读,作者就会用更加简化和通俗的语言,难免会和学术著作有一点不严谨的出入,但我认为,这类“易读”的书籍,对于普通家长去了解认知科学,就足够了,看完这些书,孩子的学习问题就不再是让你一头雾水,而是知道怎样更好的定位问题,以及解决问题。

 

《科学学习:
斯坦福黄金学习法则》
 
我跟本书的作者斯坦福教育学院院长、学习科学领域专家施瓦茨教授曾经聊过,他说在美国,科学学习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科,因为同样的孩子,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会大相径庭。
 
这一点我特别同意,我自己学习效率很高,其实就在于采用了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比如建立连接,归纳类比,结构性思维等等。
 
这本书里就涉及到很多我自己用过且有效的学习方法,书里几乎涵盖所有学习领域,如理解概念、记忆背诵、学习技能、解决问题、团队合作等。
   
并且详细介绍了每种学习法则的原理、效果、使用方法等,在我们专题【不一样的幼小衔接】里,我应该也会频繁的提到这本书,大家可以先买回去先睹为快。


《如何学习》
 
成绩最好的不是最用功的学生,而是最会学的学生,比起“刻意练习”,更重要的是“科学练习”。
 
这仍然是一本讲“科学学习”的书。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有人灌输给了我们这样的观念:学习靠的是自律。我们必须把自己关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学习,关掉音乐,严守一个规律的学习习惯,唯有这样我们才能考出好成绩、记住发言稿、在钢琴演奏会上不出纰漏。可是,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告诉你,这些老一套的学习方法都不是好方法,那怎样才能让我们花更少的时间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呢?
 
作者本尼迪克特·凯里汇集了从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数十年科研成果中筛选出的精品,让你看到大脑汲取知识的真正途径,让你了解这台奇妙学习机器的运作原理,告诉你何时学、在哪学、怎么学,才能有效、轻松、不费力。


《孩子如何学习》
 
出生42分钟,婴儿就会模仿大人的脸部表情;
   
6个月,宝宝能区分各种语言的不同;
   
3岁,孩子能在两分钟内测试5个科学假设……
   
人们一向认为,孩子的学习是被动的,是需要被教的。但科学证明,学习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本能,世界上再先进的电脑算法,也比不上孩子大脑的运行方式。
   
在《孩子如何学习》中,汇聚3位重磅级儿童发展专家30年的颠覆性发现,首度揭示孩子大脑学习机制,彻底改写了成人对孩子学习能力的认识。

3位作者都是国际知名专家,研究领域横跨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语言学、生物学等多种学科,用一个个严谨而生动的科学实验,切实证明了孩子在探索和学习的方式上与科学家如出一辙,让你重新认识孩子,也重新认识学习。
   
作为家长或教育工作者,这本书能让你发现孩子身上令人惊讶的学习能力、为你解读孩子独特的学习方式,帮你刷新教育观,真正懂得该如何做到以孩子为中心;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这本书能启发你对人脑学习机制的深度思考,让你在孩子身上看到梦寐以求的学习之道。
    

《全脑教养法》
 
这本书的一些研究和论述,我们在之前的文章里也引用过。
 
《一言不合就哭闹耍赖,原则还是共情?看完这一篇,包你明白》这篇文章里提到的上下层大脑就来自于这本书。
 
孩子在该睡觉的时候却站在客厅里乱发脾气,在本该乖乖听话的公共场合突然乱发脾气,无法跟兄弟姐妹或同龄伙伴正常相处,总是有各种莫名其妙的担忧和恐惧——听起来并不陌生吧?养育孩子的路上总是充满挑战。是孩子存心与父母作对吗?不,是他们还未成熟的大脑在操纵着一切。

读完《全脑教养法》,你会恍然大悟。
 
负责决策、平衡情绪的“上层大脑”要在二十多岁才完全发育成熟——难怪孩子们会时不时地失去控制。通过把这些发现应用到日常育儿实践中,你能把各种情绪爆发、与伙伴争执或不知名的恐惧转化为整合孩子大脑、培育“全脑儿童”的机会。
 
当然,这本书也可以帮助情绪易于失控的父母了解自己,整合自己的情绪。

 

 《如何让孩子自觉又主动》

 
这是丹尼尔·西格尔的新书,在《孩子一点就着,撒泼打滚?看看这本新书说了什么吧》这篇文章里也介绍过。
 
孩子在家上网课需要父母盯,写作业需要家长监督,练钢琴,学跳舞,下围棋等都需要人陪,甚至和朋友玩耍也需要家长在旁边保护;“孩子不主动怎么办”已经成为当下家长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如何让孩子更愿意做自己的事情?如何让孩子更积极的回应和配合父母,更愿意热爱世界、拥抱挑战?
 
解决方案就是培养孩子具有平衡力、复原力、洞察力和共情力的开放式大脑。当孩子们用开放式大脑工作时,他们更乐于探索和尝试,好奇心和想象力更强,更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他们会主动学习、主动表达、主动尝试、主动沟通。主动型孩子会自行成长,获得幸福美好有成就感的人生。

 

《游戏力》

 
我们的留言里经常有一类家长为孩子不好好吃饭,不好好收拾玩具,不好好配合大人,不愿意面对失败等等问题而困惑。
 
但其实,说实话,这些小问题是非常适合通过游戏力的方式去解决的。在解决孩子问题的过程中,增加一些戏剧性的语言或者小游戏,问题就迎刃而解。
 
一旦家长能学会“游戏力”,我敢说,带娃的过程会轻松一半。
 
只要大人要放下身段,把自己当成和孩子同龄的小孩,甚至比他还小。只有这样,亲子沟通才能顺利进行,甚至有些难解的心理问题,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得到解决。
 
只可惜,懂得这个道理,或者说,能够做到这点的父母少之又少。
 
这本书,值得反复翻看。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

 
在前面推荐的《儿童的人格教育》那本书里,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就是社会能力,也即孩子解决冲突和与人相处的能力。
 
人是社会动物,没有社会能力的孩子会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如果说《儿童的人格教育》里让家长认知到社会能力的重要性,那么这本书就是在讲实操的办法,家长可以通过对话、游戏和活动等独特的方式教给孩子自己学会怎样解决问题,如何处理与朋友、老师和家人之间的日常冲突,以及寻找各种解决办法并考虑后果,并且能够理解别人的感受,从而与人和谐相处,成长为一个社会能力强、充满自信的人。


《教出乐观的孩子》

 
这个年代,抑郁和焦虑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话题,更有许多孩子在抑郁的折磨下结束自己的生命。
 
时代变得更加具有压力,而孩子们关于乐观的学习却丝毫没有变化。这中间的错位就是许多悲剧产生的原因。
 
我们都希望孩子对未来怀抱信心、对远景勇于探险、有足够的勇气来实行社会正义;
我们都希望孩子在面对成长所带来的挫折与失败时,不屈不挠;
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获得幸福一生的能力。
 
那究竟怎么做呢?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这本《教出乐观的孩子》推荐给大家。


《正面管教》
 
这本书本来没打算列入书单的,因为它确实太经典了,以至于我身边不怎么看书的家长也是人手一本。
 
后来想想我们这里有很多新手父母,还是值得推荐的。
 
作者简·尼尔森(Jane Nelsen),教育学博士,心理学家、教育家,加利福尼亚婚姻和家庭执业心理冶疗师,美国“正面管教协会”的创始人。

她是7个孩予的母亲,18个孩子的奶奶或外祖母。曾经担任过10年的有关儿童发展的小学、大学心理咨询教师。她是18本著作的作者或合著者(被翻译成超过16种语言,在美国销量超过400万册,征美国之外的国家销量超过200万册),是众多育儿及养育杂志的顾问。
 
所以真的是一个在“一线”有丰富教养经验的作者。
 
所谓的正面管教就是一种既不惩罚也不娇纵的管教孩子的方法:
  • 惩罚和娇纵为什么对孩子都不好,并且不管用?

  • 怎样用既不惩罚又不娇纵的正面管教方法培养孩子受益终身的良好品质?

  • 如何用正面管教方法自动消除孩子的不良行为?

  • 如何赢得孩子与父母和老师的合作?   

  • 如何消解大人与孩子之间的权力之争?

  • “超级父母”对孩子会有什么危害?

  • 各种性格的父母会对孩子有什么正反两方面的影响?父母如何发挥自己性格中的优点,避免缺点给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

  • 老师们如何避免对学生造成管教问题?


其实,我个人觉得,跟我在这次书单里推荐的许多书一样,即便不是为了孩子,为了自己的人际关系和事业发展,这些书都是有极大作用的。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
 
这是人际关系大师、著名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指导父母进行情绪管理训练的实战手册。
 
书里把家长家长们在孩子情绪管理(情商培养)方面呈现的态度分为四类:
 
1、忽视型家长:他们漠视、忽略或轻视孩子的消极情绪。
 
2、压抑型家长:他们对孩子的消极情绪持批评态度,经常会因为孩子表现出消极情绪而训斥或惩罚孩子。
 
3、放任型家长:他们包容孩子的情绪,和孩子一起感同身受、但不能提供必要的指导,也不能给孩子的行为划定界限。
 
4、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指与孩子共享情绪,懂得情绪管理的家长。
 
情绪管理指善于掌握自我,善于调节情绪,对生活中矛盾和事件引起的反应,能以积极方式应对,及时缓解紧张的心理状态,包括情绪识别、情绪调控和情绪表达等诸多方面。
 
想要培养高情商的孩子,父母应该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孩子的行为上,而不是他的性格。

具体而有针对性地发表评论,并告诉孩子你对他的行为的看法和态度。要让孩子明白,自己的情绪并没问题,出问题的事他们错误的行为。体罚的威胁在短期内效果非常明显,能立刻阻止不当行为,但也扼杀了孩子学习自我控制盒解决问题的机会。长期来看,体罚是毫无效果的。
 
书里情绪管理训练不仅适用于和孩子的关系,还适用于婚姻关系以及工作关系。


《自控力》
 
我们都希望孩子有自控力,但自控力是什么,自控力怎么训练,很多家长的认知却是错误的。
 
作者凯利·麦格尼格尔教授(Kelly McGonigal, Ph.D.)是斯坦福大学备受赞誉的心理学家,也是医学健康促进项目的健康教育家。
 
作为一名健康心理学家,她意识到,人们关于意志力的很多看法实际上妨碍了我们取得成功。
 
所以,麦格尼格尔吸收了心理学、神经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的最新洞见,为斯坦福大学继续教育项目开设了一门叫做“意志力科学”(The Science of Willpower)的课程,参与过这门课程的人称其能够“改变一生”。

这门课程就是《自控力》一书的基础。本书为读者提供了清晰的框架,讲述了什么是意志力,意志力如何发生作用,以及为何意志力如此重要。
   
自控力很重要,它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我们的健康、财务安全、人际关系和事业的成败。
 
好消息是,自控力是可以被训练出来的。这本书提供了循序渐进的方法,帮助你认清自己的目标,增强自控力。这本书理论上不是一本育儿书,而是一本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的书。


《不平等的童年》

 
无论我们多么期望公平,但不可否认的是,童年并不平等。
 
这本书考察了贫困家庭、工人阶级家庭、中产阶级家庭及富有家庭孩子在学校和在家里的生活,实录性地展示了不同社会分层的人们占有不同的资源,这种不同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养育子女的点滴例行上,并有可能对孩子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实现美国梦的机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另外,现在的教育减负让家长叫苦不迭,还有很多大V在带节奏说美国学生的教育责任,大部分都落在学校和老师身上,而不是转嫁到家庭身上。
 
这本书也可以揭示上面备受误解的现实,看完这本书,看到美国中产家庭为孩子教育付出的时间精力,就会发现,其实全世界都差不多。与其抱怨,不如想想怎样对孩子最好。


《准备》


《“我的孩子上小学,他很痛苦”》一文中,提到了这本书。
 
作者是美国 Summit 中学的创始人和校长,讲述了从一无所有到创办一所与现行体制不同却非常成功的学校的经历。

无论中美,大的教育环境都是淘汰驱动的,是否只有虎爸鸡娃这一条路?(显然不是),是否只有学区房这一种通向快乐且充实人生的门票?(也并不是)。
 
那么,重点应该是:如何把教育目标的优先级想清楚且落实于为人父母的养育行动,这本书给了很多的启示和指示。 

 
《终身幼儿园》
 
现在的孩子,大概有2/3会在将来从事目前尚未发明出来的工作。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孩子需要怎样的教育?

儿童编程之父、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学习研究教授米切尔·雷斯尼克在本书中告诉你,未来教育要向幼儿园学习,具有终身创造力的孩子,才能更好地面对不确定的未来。
 
在《终身幼儿园》中,米切尔教授基于成功开发风靡全球Scratch编程语言及在线平台,以及与乐高公司合作长达30年的经验,打造了一套培养创造力的“4P”学习法,由项目切入,从热情出发, 同伴协作互助,游戏启动内驱,围绕创造性学习螺旋,详尽展示了创造性学习体验的每一步,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孩子打造驾驭未来的引擎。


《马文.柯林斯的教育之道:

通往卓越教育的路径》

为什么一间教室发生的故事会引起全美媒体的报道以及全国范围对教育的讨论?

为什么一名中小学教师会连续被两任美国总统邀请担任教育部长?  
 
为什么全美和欧洲各国的教师会来到这所学校观摩她的教学并参加培训与研讨?

为什么成千上万的家长会给她写信希望其帮助解答养育子女的困惑?
   
本书不仅讲述了当代传奇教师马文·柯林斯在教育这条道路上的挣扎与成功——她在公立小学担任多年教师,之后创办了只有一间教室的学校并将其发展壮大,更包含其课堂教学的详尽实录,清晰地传达了她的教育理念、方式与方法。
   
马文的学生最初的学习水平远低于平均水平,有着各种“问题”。但在她的眼中,从来没有失败的学生,只有失败的教育。

她的信念、勇气、执着与奉献,帮助她的学生发生了奇迹般的转变。

后进生的学习成绩超过其年龄的平均水平,单词都拼不对的孩子能阅读莎士比亚的作品。一群没有自信、被所有人认为注定要失败的孩子根本性地转变了对学习的态度,取得了极高的学习成就与令人惊叹的成功。
   
在本书中,你将读到马文·柯林斯的教育之道:
  • 如何用赞美和鼓励建立孩子自信,释放他们无限潜能;
  • 如何用爱、耐心、高要求、严标准让后进生变得优秀,让优秀的学生变得卓越;
  • 如何让孩子爱上学校和学习、学会并爱上阅读;
  • 如何用提问、课堂讨论激发学生思考;
  • 如何拥有好的课堂纪律,如何对待公然与你敌对的孩子;
  • 如何让孩子拥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去努力,去争取。

《优秀的绵羊》

 
2008年,在常春藤盟校待了24年之后,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决定辞去自己的终身教职,离开这所常春藤名校。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感觉当前的美国精英教育已经陷入了误区,这套系统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聪明,有天分,斗志昂扬,但同时又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片茫然,极度缺乏目标感:他们被包裹在一个巨大的特权泡泡里,所有人都在老实巴交地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他们非常擅于解决手头的问题,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
   
在即将辞去耶鲁教职之际,他发表了一篇文章《精英教育的劣势》来讨论这些问题。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几周之内,它的阅读量就超过了10万次(后来的累计阅读量超过了100万次)。很明显,这篇文章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
   
从那之后,他开始应邀到美国各地的大学发表演讲,跟学生们交流,回答他们的问题,也向他们请教了许多问题,并倾听和了解了他们的答案。这本书就是他对这段经历的思考和总结。
   
在本书当中,作者德雷谢维奇历数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常春藤学校学生的“数宗罪”:过于自信却输不起;朋友圈同质化,固步自封;思维僵硬,与社会脱节,缺乏“常识性聪明”等,并提出“读藤校远不如读公立大学,学校更重视教育、教学方法也更灵活、更前沿”等观点,
   
他还进一步指出,虽然这些藤校外表上有特色,但在内里,都是“失去了灵魂的地方”。很多在藤校就读的学生没有使命和目标感,自我膨胀、自我中心、自以为是。而相比之下,那些没有这些标签的人,却能在人生道路上攻城掠地,在各方面成就自己。而有一些藤校生一辈子最大的成就,可能只是上过某藤校。

在中国,类似的问题同样存在。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这本书能在三个方面发挥作用:

第一,帮助你认清你的孩子当下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以及它与你作为父母的角色之间的关系;
第二,帮助你认清在帮助孩子接受教育时所面临的挑战;
第三,帮助你认清要克服这些困难,你需要做出的选择和具备的能力。

总的来说,肯·罗宾逊给家长提供了正确看待孩子教育问题的思考框架和路径,能够帮助大家厘清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父母最应该帮忙孩子去获得的。


《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

 
这是一本具有挑衅意味的宣言式著作,直指当代父母的过度养育问题及危害,就如何让孩子真正成人,在未来世界施展拳脚,提出了另一套养育哲学。
 
18岁前,孩子必须拥有哪8种生活技能?
20种糟糕的体验,如何帮助孩子成长?
如何通过巧妙提问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如何在不确定的未来给孩子确定无疑的成功要素?
 
美国知名教育者、曾任斯坦福大学新生教务长10年、被称为美国“国宝”的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借鉴相关研究,通过与众多招生官、教育者、雇主、家长及学生的交流,融入自身作为母亲与教导长的洞见,在书中给出了答案。 
 
养育的目标是把孩子培养成自主的成人,而不是让他们拥有可资吹嘘的名牌大学录取通知书。如果我们告诉孩子,人生有一个预先确定的清单,那我们就是在铺就我们的道路,而不是他们的道路。


《第56号教室的奇迹》

 
本书作者雷夫·艾斯奎斯(Rafe Espuith),1981年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现为美国洛杉矶市霍巴特小学的五年级教师。

艾斯奎斯从教20多年,获得众多国内外大奖,其中包括美国“总统国家艺术奖”、1992年“全美最佳教师奖”、1997年美国著名亲子杂志《父母》杂志年度“成长奖”、美国媒体天后欧普拉的“善待生命奖”、并获英国女王颁发的不列颠帝国勋章(M.B.E)等。他把奖金捐给了所在学校和学生,并成立了“霍巴特莎士比亚”慈善基金。
 
雷夫·艾斯奎斯,一位美国的传奇教师,他三省其身,教学更育人,他结合理论创新了简单而有效的教育方法,他设立的“终身阅读”,“生活中的数学”、“以运动为本”等课程不仅可以在课堂上立刻实践,而且在家庭教育中也同样实用。   
 
此外,与铁腕管理相反,他提倡的是“没有害怕的教育”和彼此信任;与“小红花”奖励不同,他反复强调知识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品……优质的教学成绩,谦逊有礼、诚实善良的学生,这样的成就,追溯其根源是雷夫老师运用了“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我想取悦某人——我要遵守规则——我能体贴别人——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近25年的教育实践,雷夫老师深信:着力于孩子的品格培养,激发孩子对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   
 
第56号教室感动了整个美国,而且还被拍成纪录片,雷夫老师的这本《第56号教室的奇迹》也成为美国最热门的教育畅销书之一,但他仍然坚守这间不断创造奇迹的第56号教室。


以上就是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书单,其实还有好多好多,但是删删减减还是希望把这些年对我最有帮助的几本先分享给大家,来日方长,我们共同成长。

活动时间:现在起至11月3日24:00
满300-100PXTQFK(少量)
满200-40BFBMRX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