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薛小妹怀古诗别解

 昵称37581541 2020-10-22
作者方山,原名王晓彤,山西运城人。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工学博士。现为北京某科研单位教授级高工。因着故乡的一山一阁,遂取笔名方山,自号停云旧友。喜欢对《石头记》作寓言式的解读。


作者

方山

宝琴的怀古诗,书中点明是“怀往事”。

第一首《赤壁怀古》:“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此诗写的是曹军之败,预示着贾家之败。当年赤壁之战,火烧连营,曹军败得一塌糊涂。而四大家族“皆连络有亲”,“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已成“连营”之势。最后,亦遭遇了一把“葫芦”大火。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被烧得一败涂地。

第二首《交趾怀古》:“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东汉马援曾平定交趾,被封为伏波将军;而贾家的远祖贾复,也是东汉的开国功臣之一。此诗说的是宁、荣二公。想当年,他们亦如马援一般,立下了汗马功劳。如此,方有了荣国府这样的“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

前两首,倒让人想起《好了歌》解注中的头两句:“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甲戌侧批:宁、荣未有之先。】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甲戌侧批:宁、荣既败之后。】”说的是今昔之感。

第三首《钟山怀古》:“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说的是名利场中的那些“猴儿”们。宋代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刘宋)文帝为筑室于钟山西岩下,谓之招隐馆。”真正的林间逸士,自然不去理会;那些“被诏”者,便是“名利”所驱。不禁想起湘云的那首《点绛唇》:“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见第50回)那些“耍的猴儿”们,离开山林,追名逐利。到头来,却被命运作弄,遭人嘲笑。

第四首《淮阴怀古》:“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说的是凤姐。那凤姐乃是“脂粉队里的英雄”(见第13回),“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见第2回)。想当初,铁槛弄权之时,是何等得意!到后来,却遭遇“恶犬”相欺,连女儿尚不能顾。幸得村妪(刘姥姥)相助,可谓雪中送炭。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便尽在其中了。

第五首《广陵怀古》:“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说的是宝玉。其中的“纷纷口舌”,大约可对应于那首西江月中的“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见第3回),还有警幻所说的“百口嘲谤,万目睚眦”(见第5回)。说到“风流”,似乎总与“口舌”有关。

第六首《桃叶渡怀古》:“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说的是黛玉。脂批说,《牡丹亭》中的“离魂”,伏黛玉死。那丽娘“离魂”前,留下了自绘的小像,可照应“小照空悬壁上题”之句。说到桃叶渡,乃是秦淮河和青溪合流处,亦可能暗示了日后终有“团圆”之时。

第七首《青冢怀古》:“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

第八首《马嵬怀古》:“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

秦氏预言:“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见第13回)到头来,群芳凋零,满地落花。青冢马嵬,皆是埋香葬玉之地,就好比书中的“埋香冢”。

说到落花,不禁想到“茜雪”。此名,大约出自宋时周密的《清平乐》:“一树湘桃飞茜雪”,是指红色花瓣飞落如雪片。从名字上看,“茜雪”和“绮霰”似是一对。而“绮霰”呢,还是宝玉的书斋名(外书房)。

红尘中的故事,到了这里,大约就算结束了。然而,后面却还有两首。“蒲东寺”和“梅花观”,均是戏里的地名儿。这两首虽然无考,却似颇有深意。据我猜想,说的大约是神瑛“撒手”后的故事,近于传奇。

第九首《蒲东寺怀古》:“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正是“小红”,促成了张生莺莺的姻缘。“原来这小红本姓林,小名红玉”(见第24回)。脂批云:“‘红’字切‘绛珠’”所谓“小红”,便是点点血泪(“绛珠”之义)。正是绛珠之泪,点化了神瑛,助他跳出了“迷津”。于是,神瑛“撒手”归去,方有了青埂峰下的“团圆”。

第十首《梅花观怀古》:“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牡丹亭》中,那丽娘后来“还魂”,终与柳生“团圆”;而在“游园”结束时,亦见二水合流。这便是“青埂峰证了前缘”。所谓“春香”,大约便是“暖香”了。

妙玉道:“好诗,好诗,果然太悲凉了。不必再往下联,若底下只这样去,反不显这两句了,倒觉得堆砌牵强。”(见第76回)可见,一悲到底,未必就好。“依我必须如此,方翻转过来,虽前头有凄楚之句,亦无甚碍了。”最后,便以“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收结。而群芳宴上,亦以“武陵别景”、“桃红又是一年春”作结(见第63回)。说到“桃红又是一年春”,似可对应《梅花观怀古》中的“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在我看来,此书是冷中出热,由热转冷。最后,再由冷回暖。虽是“团圆”的结局,却不见那种俗常的热闹,只是一种煦暖的感觉。如黛玉说的,“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见第8回)。如此方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