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一膳】栗子茯苓排骨汤:健脾益肾,利湿止泻,适宜于小便不利、慢性肾炎者,小儿流口水

 医养百家谈 2020-10-22

栗子茯苓枣汤是一个较佳的补脾食疗方。

栗子性温、味甘,能健脾益肾、厚补胃肠;

茯苓有补脾利湿,宁心安神作用;

红枣味甘性平,有健脾和胃、补益气血功效;

诸味合用,能共奏健脾燥湿、和胃摄涎之功。此方更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流涎症。

脾胃虚寒证主要表现:涎液清稀,多如漏水,下巴湿烂作痒,面白唇淡,四肢不温,啼声低弱,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迟,指纹色淡红等。

做法:

栗子去壳备用

栗有补肾健脾、强身健体、益胃平肝等功效。被称为“肾之果”。据《食疗本草》载,“研,和蜜涂面,展皱”。瞧,还有美容作用呢!栗子中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有抗动脉硬化等病的功效。但多食可滞气,致胸腹胀满,故一次不宜吃得太多。

茯苓冲洗干净,入煲

功 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排骨焯水捞入煲中

红枣10枚

调和诸药

大火煲开,小火煲至排骨熟烂,加盐调味即可

小儿流口水,中医称之为“滞颐”(流涎不收),此证主要是由于脾脏虚冷(或脾胃积热),津液不收所致。多见于3岁以内小儿,其主要表现有:唾液增多,或流涎不断,浸渍于两颐及胸前,不仅衣服被浸润而常湿,且口腔周围可发生粟样红疹及糜烂。

据中医临床所见,流涎日久不止,当以脾虚居多。栗子茯苓枣汤是一个较佳的补脾食疗方。方中栗子(板栗)性温、味甘,入脾、胃、肾经。能健脾益肾、厚补胃肠;大枣味甘性平,有健脾和胃、补益气血功效;茯苓性平、味甘淡。有补脾利湿,宁心安神作用;

诸味合用,能共奏健脾燥湿、和胃摄涎之功。此方更适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流涎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