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愿我的门前,有棵美丽的枫树”--1984年电视剧《故土》碎片

 六零后声乐往事 2020-10-22

1984年一部由上海电视台拍摄的8集电视连续剧《故土》红遍全国,剧情一度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热议的对象。《故土》取材自著名作家苏叔阳的同名中篇小说,这部小说改编电视剧一度在整个文艺界引发了极大的争论。原著描写了改革开放初期以白天明为主角的爱情纠葛和爱国情怀,书中描写的四角恋在当时是非常超前的。然而故事非常的好,很感人,很能引发知识分子的共鸣,引发他们对于人生奋斗的思索,所以上海电视台排除一切阻力坚持拍摄了下去。电视剧由赵有亮、陈大姝、洪学敏等人主演。一经播出反响非常的好,中央台也立刻引进播出。小说作者苏叔阳专门给剧组人员写信说,非常感谢大家把小说拍成这么好看的电视剧。这部戏得到了当年的飞天奖和金鹰奖,男主角赵有亮也因此一炮而红。

--那些年我们追过的上海电视剧|故土 实力聊媒资 2017-03-29

当年电视剧《故土》留给我的印象,概括起来有这么几项:

1、“我愿我的门前,有棵美丽的枫树”这首主题歌(歌名叫《我愿》),现在我还会唱。n年前我奋力上网找老歌的时候,张正宜和沈思德的“原唱”音轨曾是我重要找寻目标。想听歌儿的朋友直接拉到文末就好。

2、演员赵友亮和在剧中饰演他知己的女演员们。霍秀、陈大姝、洪学敏,都是美女。

3、小说《故土》的作者苏叔阳先生。当时资讯不像现在网上一引擎什么都知道,那阵子我就奇怪,苏先生怎么老写医院啊(知道他是因为《丹心谱》),后来才知道苏叔阳在医学研究所呆过,他有生活啊。

4、该剧台词都是上译的演员配的,杨成纯先生给男主配音,我偶尔往“矢村”警长(译制片《追捕》)那儿分神。刘广宁女士给袁静雅的配音我以为是太矫情了(我想更合适的声音应该是曹雷或者李梓)。

电视剧《故土》走红的时候,我身边“文青”同学在议论原著,我没啥文学素养,跟人家没法对话,也不理解她们干嘛那么津津有味。多少年后回头看,隐隐能体会出当年苏先生这个小说以及郭信玲女士导演的这部剧为啥成为热点。

这篇图文只挖料,供怀旧。

友邻公众号发过一集视频,想看的可以过去→→  影迷点登 | 1984年电视剧《故土》第一集

01

故土(导演台本片断)  郭信玲

1

片头

金色的夕阳,占据了大半个画面,夕阳的余辉把天空和大地映照得鲜艳夺目。

白天明慢慢走来

白天明深情地回头,他浏览着这片故土。

在他眼前是被五彩缤纷的霞光照射得更加透明、更加鲜红的片片枫叶。(定格)

(淡入)《故土》两个大字,充满屏幕。

字由黑色变成白色

(以上两个镜头的人物皆是剪影)

从这个实际成片的片头看,郭导演想要的效果没完全出来。

02

梅朵:人文精神——她的创作轨迹 自《永远漂亮的女导演——郭信玲的艺术世界》(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年07月第1版)

1

为什么郭信玲要导演《故土》,因为这里的主人公是几个知识分子,而这几个知识分子正符合郭信玲的一种创作心态。

我们过去曾经习以为常,在任何一个有所作为的人物身上,都要挂上一个标签、一句口号,不这样,则人物的任何善良正直的行为,都会失掉它应有的价值。现在,这几个知识分子则完全出自一种责任,一种自觉的人性要求,进行着自己的工作。他们没有任何埋在内心中的私欲,也没有任何挂在外表的招牌,他们表里如一,灵魂透明,他们就是曾经被认为必须脱胎换骨加以改造的知识分子的真实形象。《故土》创造了他,也就驳斥了那种改造必要的谬论。

我们说,郭信玲是带着她的人文精神进入电视剧艺术的创造领域,也就因为她把与之精神共鸣的这样的知识分子的艺术形象,推到了观众的面前。虽然我们不能说她的创作是惟一的,但在早几年的屏幕上,它又确有其独特的性格光彩。也许有人会说,这几个知识分子虽然性格沉着、富有耐力,但却缺少一点抗争精神。我想,作为一个艺术形象,它们不可能概括和内含各种秉性,而必然有其独特性。

其实,我们从赵有亮所扮演的人物白天明身上,可以透过他表面的平静,看到他一往无前的执著精神,而这种执著,正是他对一切世俗观念的对立态度。同时,我们从他的爱情生活中,也可以看到他的独立人格,他既能尊重别人,体贴别人,又有自己的向往,我们相信他看似温和但为着真理,则绝不会后退一步。我们的艺术家在屏幕上创造了这个人物,也就在我们面前树立了一种没有任何虚假色彩的人生信念。

我们的艺术家当然更不会回避违背人性的丑恶现象,虽然郭信玲不欢喜血迹斑斑的镜头或场面,但她的每一笔都可看到深深鞭挞的印记。也许有人会说,这里突现在屏幕上的反面形象,也是一个身为知识分子的人物,是不是艺术家的意图,在于表明知识分子群中善恶并存的现象呢?当然,这是事实,也不应回避。但艺术家的主旨,重要的在于揭示这些谋取私利的群体所以能如此活跃,正是那个长期存在的官僚机构及其一套选取人才的制度造成的,它是这些病毒的真正的寄生之所。那位在屏幕中出现的正派堂皇的领导,便是它的代表。现在创作的结尾因为加上了红衣女郎千里追踪具有浪漫色彩的一笔,似乎冲淡了剧作的沉重感,但是,细想起来,在那背后确又深藏着它的悲剧性。我们理解:知识分子心怀“故土”,正是为了希望能够找到他们为祖国效命,为百姓热爱,体现他们人生价值,贯注他们人性理想的目标,现在却在他们面前崩溃了!这就是我们知识分子不能摆脱的精神困境。剧作的深刻处,就在于它没有画上一个大团圆的结尾。

“故土”象征着知识分子的期待与追求,但是,他们什么时候能够自由的生活在这片“故土”之上呢?这是发自郭信玲心灵深处的追问她谱写了一曲人文精神之歌;她也在自己的艺术的生涯中,第一次留下了深深的脚印。

梅朵:生于1921年。原名许绥曾。江苏丹阳人。 1946年4月参加革命,任《文汇报》文艺副刊《浮世绘》及《演剧周刊》主编。次年《文汇报》被国民党封闭后赴香港,参加香港《文汇报》创办工作,任文艺副刊及《戏剧电影周刊》主编。1949年上海解放后,历任复刊后的《文汇报》文艺副刊主编、言论委员等。1950年创办《大众电影》及《大众戏曲》,兼任主编。1980年创办《文汇月刊》任主编。1985年参与创办《文汇电影时报》,任名誉主编。著有《梅朵电影评论集》、《现实主义之路》等。

这段话的文风带着时代感。我想干捞这一段话贴在网上,当下多数网民难以共鸣(完全不明白好多话的重量)。这里,只当它是时间截面的时空化石看吧。二零后梅朵先生的这段阐述大体能说明1990年代初,部分二、三零后们的心路。

郭信玲导演(身着蓝色外套者)在工作中

03

黄允:追忆好友郭信玲[节选]

1

我和郭信玲相识相知半个多世纪了,我们是电视剧创作上的合作者,也是好朋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台出品的电视剧在全国很有影响。郭信玲是当时的主力导演之一,拍摄过《玫瑰香奇案》、《故土》、《山道弯弯》、《秋海棠》、《大酒店》和《封神榜》等十几部电视剧。获得过飞天奖、金鹰奖、还有全国十佳电视剧导演等。

我是次日(9月10日)得知她在香港仙逝了,心一下子仿佛被掏空了,整夜无法入眠,她的形象,和她相处的情景,一幕幕在脑中翻腾……

初进电视台

那时她才20出头,原来是舞蹈演员,是随丈夫来到上海的。她美丽、活泼、聪慧,初来电视台什么都做:学写字幕、学灯光、学摄像,后来做导演助理,处理些小节目,还做剧场转播。北京人艺的话剧《伊索》是她第一次转播大戏。舞台上希腊风格的几根大理石柱,简约而古典的服饰,精湛的表演,深刻的人生哲理,真是引人入胜呵。那时,她为转好这场戏做足了功课,读《伊索寓言》,读各种评介文章,请教老导演,写出了详细的台本,转播得很成功。领导们看出她是可造之材,送她到上海戏剧学院进修,此后正式开始了她的导演生涯。

“追求美的人,从来都是勇士”

她长得美,生活上也爱美,在艺术创作上更是追求美的境界。她拍的《故土》《山道弯弯》《蓝色的路》等都很美。比如《故土》写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一群知识分子的故事,女主角之一从国外归来,回到魂牵梦萦的故土北京,人物关系悲欢离合优美动人,故土的景色也在画中:壮丽的长安街、现代化的立交桥、古老的小胡同、深邃的小院子,还有《我家门前有一棵枫树》的插曲,都有一种诗的境界。但是选题审批时碰到了阻力,有人说这故事里有四角恋爱,不能用。于是她便拉我一起到住在华东医院的领导那里去游说,幸运地获得批准。拍成后效果很好,于是我们很想请中央台播放。但当时我们对北京的新闻界、电视界,毫无熟人,连一些基本的操作程序、规矩也不懂。可她却勇敢地约我带着《故土》去闯北京。

记得那天在北京,我们花了100元包了一辆出租车,去《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北京晚报》找分管文艺的领导和专家,请他们看片参加研讨会。也许他们是被两个愣头愣脑的小女子的热情所感染吧,竟都爽快地答应了。而且他们看得还很认真,感动之余,后来还在报上写了一些很真挚的文章。但由于当年中央台春节期间的节目已经安排好了,甚至春节后好长一段时间也安排了,插播有些问题。我们非常焦急,况且那时候这部戏在上海台算是大戏了,还等着拿奖呢,所以我们决定再努力一下,先是去中央台有关部门游说。记得那天深夜我们去电台长室,王枫台长正忙着没有回家,我们一口气精炼地、有感情地谈了《故土》的情况,并希望中央台在春节期间能给予播放等。台长愣了一下说:“好的,我了解一下。”后来奇迹真的发生了,中央台为此调整了节目,把《故土》安排在春节期间播放。后来这部剧获得这个年度的飞天奖。

......

信玲走了,但她的音容笑貌永存我的心中!她的电视剧作品永留人间!

2012年9月

作者黄允,女,1932年生, 汉族,南通人。1948年毕业于南通女子师范学校。历任南通江海报社及南通人民广播电台见习记者、助理编辑,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及上海电视台编辑、记者、编剧,一级编剧。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上海市文联委员,上海市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团委员。

04

电视剧《故土》主题歌 《我愿》

1

《我愿》在剧中出现的钢琴伴奏版本其实挺好听的。它是白天明和初恋吴珍至纯情感的描绘。这歌出版的录音用了小乐队伴奏版,效果也可以。

电视剧的器乐演奏团队是上海歌舞团,张撷诚指挥。配唱者三名,沈小岑、张正宜、沈思德。

张、沈演唱了主题歌《我愿》。

《我愿》,翻录自盒带

中国唱片总公司当年策划阎维文的个人作品专辑时,把这首歌曲选中,让他与董文华对唱,估计多数八零后都更熟悉阎维文与董文华的这个录音。我不喜欢徐沛东这个配器,太闹了。

1987年 中唱总公司发行录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