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申:释儒道三家通论

 老王abcd 2020-10-22
李申:释儒道三家通论

目前,国内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古代是非宗教国,赞同“儒教是教”的学者总共七、八 人。认为中国是世俗国的学者总要以甲骨文的记载推论春秋之前,中国的宗教气氛浓厚;而以竹、木、简、古书条的记载推论战国时人文精神的兴起,大大降低了中国的宗教气氛。但实际上,甲骨文是一种多用于兴起,书面记录的内容,范围大大扩展,因此记载宗教活动的文字的比例自然相对减少,我们不应单纯从甲骨文和后人的记载推测宗教气氛的浓厚与否。

对于宗教的含义,北大的外籍教授欧迪安姆(音译)定义为“人们信仰的高高在上的东西 ,信仰者按共要求行动”,我定义为“借助于现实手段解决现实问题的现象”。儒教则是将神灵系统,祭祀制度和儒学相结合的传统宗教系统。儒教的最高神是“上帝”,“上帝”一词中国古代本来主不有,是利玛窦将之同基督教中的“god”相对应的。上帝之下,存在日月星辰等自然神;第二大神灵系统是祖宗神灵系统;第三大神灵系统是孔子神灵系统。宋明之后,城煌神也属于儒教而非道教,因为道教不主张管理百姓,而城煌神是掌管百姓的。庙属于儒教,寺院属于佛教,宫观则是道教的活动场所。儒教中治理老百姓的体系含两部分:君 、臣、师。战国时孟子、庄子提出“治国必须有师”说一说法,秦提出“以吏为师”,但不久灭亡。后人总结其灭之原因时指出,皇帝缺乏“师”作为教化导师是秦亡的重要原因。汉时“独尊儒术”,以孔子为师,奠定了儒教形成的基础。儒教认为“以德化民,以劳定国” ,“捍大灾,御大患”的人死后可以成神,柳宗元死后就曾被加封为神。对于“上帝”的具体所旨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变化。秦汉时,五帝为上帝;汉武帝,以太乙神为上帝,五帝辅佐; 后来,发展为“六天神”,王莽时封太乙为“后天上帝”,到唐时才再确定下来。儒教的最重要原则是“人神一理”,即将做人和祭祀神灵结合起来。

道教。按传统的说法,道教分两部分:低级的道教方术和高级的道家学说。其实,道家就是道教,是以老子思想为基础的宗教。道教开创于东汉末年张角、张宝的太平道和张鲁的五斗米道,两道都信奉“黄老”,即黄帝和老子,这和两汉初年的“黄老”有一定的关系。 两汉初年,出于休养生息之需要,统治者信奉“黄老”,主张“无为”。但是,老子是反对仁义的,即反对礼,反对上下尊卑秩序,虽然儒者反对这种先秩序,但力量很微弱。七国之乱的发生使两汉政治起了很大变化,重整礼纪,独尊儒术。东汉末年,种种矛盾使很多人放弃对儒教的信仰,转而企图重新利用“黄老”拯救国家。随着黄巾起义的失败,道教力量受 到重创,转向于长生不老术的研究。唐时,由于李家统治者的重视,老子被封为“轩辕之帝”,位居孔子之上,而有人可以凭借以道经的精通而开官任宰相。道教从唐代开始抛弃方术,宋时全真教教主王重阳则把炼丹仅仅作为一种修养术,并开始向儒教靠拢,全真教很多教士精通儒家经典,元朝皇帝曾请全真教道士讲解儒经。明时,道教理论虽无大发展, 但老子的地位却大大提高。

释教。释教是印度教的一支,被学术界称为“天神的宗教”,但其实释教是有神的,即释迦牟尼。佛教理论是以“轮回”作基础的。佛即觉悟,即修炼到如何摆脱轮回的水平。释教的三条基本原则是:诸法无我,诸行无常,涅槃寂静。小乘教中对“法”“空”的认识有两种,即“法这代我存”、“我空法存”,并注重个人解脱;而大乘教则认为“法空我空” ,注重普渡众生。对于通过何种方式,人们可以修炼成佛,各派各不相同。但以禅宗的方式最为简单。禅宗又分北宗、南宗。北宗认为人的本性清静,但受外界污染,修炼的过程就是擦拭心性中的灰尘;南宗则认为只要修炼者悟到清净,便可成佛。唐时,南宗战胜北宗,成为释教的基本代表,其他佛教派别也归到禅宗,形成“各派归禅”的局面。

有人说,儒教的发展是吸引释、道成果的结果,这句话不错,但我认为,它更是儒家自我的进步和行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者尊孔子,建礼仪,养秩序,使天下太平。东汉末年,由于社会道德败坏,而使人们寻找儒之外的东西,魏晋玄学应运而生,玄即遥远之意,追求现象背后的存在,鄙视礼仪,出现了一批狂放不羁的狂士,但并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唐时,人们又重新回到安史之乱,促使人们开辟了儒学研究的新道路,不仅研究“有无”,更注重人的本性,即“心性”。宋时,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儒教希望模仿《周礼 》设官之仪,治理天下,以失败而告终。二程和朱熹则强调“正心诚意”,认为人必须从内 圣开始,然后治理国家,“只讲内圣不讲外王”。后人批评这种学说,说信奉程朱理学的儒者“平时无事看星星,有事以死报君王”。程朱理学对建立一种合谐的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纲常极为有效,宋以后,乱臣贼子篡权之事极少;但一遇到外患时,这种思想显得无济于事,“成于府成,拙于进取。”

谈谈佛教向儒教的靠扰。佛教本是不讲孝道的,僧人“不亲不子,不当兵不纳税”,但唐时,由于韩愈的大力反佛,国家要求僧人必须承担一定的世俗义务,必须尽孝道,在这种气氛下,孝僧的出现才成为可能。明朱元璋时强调父母死后,僧人如不履行义务则棍责一百 。另一表现,僧人在布 朝时不朝拜皇帝,李世民曾企图改变这一传统,遇到僧人反对,但到了宋代,僧侣朝拜皇帝成为天经地义的事。

总之,我的观点是就是儒教是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和糟粕都存在于中国儒教文化之中,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必须研究儒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