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决策与判断:期望效用理论与理性决策的悖论

 野山村夫 2020-10-22
虽然决策和判断具有情境依赖性,但早期的决策模型常常假定,人们的态度和偏好是固定的,且不会随着引导方式的改变而改变。决策者被当成“理性人”来看待,他们追求效用最大化和自我利益,而且遵循理性行为的原则。

边际效用递减理论指的是,金钱的效用随着获取金额的增多而递减。这引出了著名的“期望效用理论”:经典的效用理论并不是要描述人们的实际行为,而是要解释在满足一定的理性决策条件下,人们将如何表现自己的行为。

理性决策包含了以下六条原则中的至少一条:

有序性:决策者可以对任意两个备选方案进行比较,并且要么偏好其中一个,要么对两个都无所谓。

占优性:理性的个体永远都选择最优的策略(这里选择策略等同于做决策)。

相消性:如果两个有风险的备选方案所可能产生的结果中包含了某些完全相同且概率相等的,那么这些项对方案选择的效用偏好就应该可以被忽略。

可传递性:决策者偏好方案 A 于方案 B,且偏好方案 B 于方案 C,那么决策者就应该偏好方案 A 于方案 C。

连续性:对于任何一组结果,如果出现最好结果的概率非常大,决策者总是偏好在最好和最坏的结果中进行赌博而不是选择一个中间值。

恒定性:决策者不会受到备选方案的表现方式的影响。

期望效用理论是自二战以来决策研究的主要范式,但是经典期望效用理论却存在一些棘手的问题和悖论。下一篇我们就讲讲都有哪些悖论。

不要走开,广告之后更精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