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观察 | 城市进步或许离不开对它的抱怨

 昵称72056340 2020-10-22

  近日,一篇“2000万人在北京假装生活”的文章引发热议。文中表达出对大都市生活无奈的抱怨,随即反驳质疑也纷至沓来。一方在抒发生存不易的感慨,一方在批驳字里行间的“矫情”。

说起来,人们对大都市生活的描写已经太多,有赞美,有不屑,亦有纠结。每个人因阅历、地位、趣味的不同,会对都市生活产生不同的理解。由此而生发不同的情绪,抱怨不过是其中一种。

抱怨源于焦虑。这种特有的时代焦虑,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显得不可避免。

上世纪90年代是中国乡村生活相对鼎盛的一个时期。那时市场经济刚刚起步,城市化进程尚未大规模展开,农村生活鸡犬相闻,人声鼎沸。这个时期似乎感受不到现代生活的焦虑。随着时代不断进步,尤其城镇化的迅速推进,从乡村到小城市、小城市到大城市的人口聚集,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新生活的适应,就意味着旧有生活方式的终结。不管是留恋过去还是拥抱新生,磨合之中产生焦虑就在所难免。以北上广为代表的大都市,不过是这种转型之中的矛盾情绪更加凸显一些罢了。

因此,对现代都市生活的种种抱怨,不会仅存于北上广。与其陷入可能的地域纷争,不如说大家对多大程度上适应现代生活产生了分歧。这种分歧就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的一种精神状况。

其实,对现代生活中不如意的感慨,并不会影响一个人为了美好生活继续奋斗。事实上,都市生活的多元化和城市的不断进步,正是从无数这样的个体的奋斗中所获得。他们基于对现状的不满生发了奋斗的动力,才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一逻辑,对乡村现代生活而言也是如此。

用一种包容的心态去看待问题,就会更容易理解这种抱怨,因为,很多抱怨者其实并非失败者,在生活的巨大压力之下,偶尔宣泄也不足为怪。“混不下去就走”,也不应该成为指责抱怨者的口头禅。

人们对现代生活的种种感慨,不会因为一篇文章就得到彻底宣泄,也不会因为一篇文章被质疑就自然消失。社会向前的脚步不会停下,时代变革仍会附带各种焦虑,多元生活的舞台上,又何必非得争个短长呢。

作者:郭儒逸

新媒体编辑:熊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