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交椅的渊源和演变:一件舶来品是如何创新并逐渐被中国化的?

 RK588 2020-10-22

清人阮葵生在《茶余客话》中如此说:“交木两支,如交椅之称。胡床,即交椅。”在汉唐时,凡从西域引进的物品,均冠以“胡”字,与明清时,从海外引进的舶来品,均加一个“洋“字,是同样的道理。

    所谓的交椅,虽然不过是折叠椅或者马札之流,但在中国,却是一个饶有兴味的话题。因为,它是一种有着久远历史的器物,更有甚者,它还是等级社会里体现地位的象征物。

明代“第一把交椅”:宫廷御制黄花梨交椅

    “交椅”的称呼始见于宋代文献,交椅为什么到了宋代才流行,这与技术工艺没什么关系。因为以榫卯为核心的细木工技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很发达了,足以应付像交椅这样相对简单的结构。它到宋代才出现的原因,是古人的生活习惯。


    在中国古代,礼仪制度决定了坐姿,坐姿又决定了坐具的造型。宋代以前,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均席地而坐,或跪或跽或盘腿或打坐,至少在唐代以前,中国人的屁股底下用不着座椅这类器物。这种遗风,至于今仍可从日本人使用榻榻米的习惯看出来。

    经五代十国至宋代,“垂足坐”逐渐取代席地坐成为主要坐姿,在宋代的人物风俗画中,采用垂足坐的形象已普遍可见。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直背交椅

    交椅因腿足交叉而得名,又称折叠椅,它不仅适于居家使用,也是达官贵人外出携带的常备之器。它下半部分的形态与更早流行的交杌完全相同,都是由八根直材组成的折叠结构,可表明两者之间的发展关系。

北齐《校书图》中的交杌

    交椅的演变是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它越来越符合人的尺度,给人带来更为舒适的感受。交椅分直后背和圆后背两种形式。直后背交椅不是中国的原创,它的使用可以追溯到3500年前,1922年埃及的图坦卡蒙王朝中出土了一把结构复杂、装饰华美的交椅。

第18王朝 图坦卡蒙王墓出土的交椅

    圆后背交椅是中国人的创新,大曲率的圆弧形木质靠背,在其他国家的古代交椅中都没有出现过。这一创新打破了原有的设计理念,采用了曲线形态的部件,颠覆了直后背交椅直来直去的构造模式,这种设计等于是给一个没有靠背的交杌安上了一个椅圈。

宋代《蕉荫击球图》中的圆背交椅

    这个不是很圆满的椅圈,制作起来非常麻烦,所以必有其独特的优点才能在数百年的漫长岁月里,始终保有其存在的价值并广为流行,这个优点就是既美观又实用,所谓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结合。同时也要认识到一个事实,那就是只有在木作技术极为发达的中国,才会出现这样的家具部件。

《鲁班经》中的圆后背交椅

    明刊《鲁班传》中不但出现了圆后背交椅的图像,还出现了详细的说明文字,记录了当时交椅制作的具体尺寸。

    回顾低坐时代的弧形凭几,三足落地,供人倚靠,与这把交椅的上半部构造异曲同工,其形式和意匠充满了汉文化的色彩。

唐 孙位《高逸图》中的凭几

元佚名、张雨题《倪瓒像》(局部)中的凭几

宋 《十八学士图》局部

    任何技术都具有完全商业化过程的内在特性,一旦条件成熟,就会进入商业化过程。制作曲线造型的木构件的技术,在椅圈出现之前已经存在,直到宋代高端家具普及,交椅制作进入商业化运营,条件成熟了才会应用到位,实现创新。

明万历刊本《三才图会》器用十二卷中的两种交椅

    明代文人画中常见交椅使用的各种场合,仇英《桐阴昼静图》中描绘了一文人闭目坐在交椅上假寐,交椅靠背与座面为藤编,靠背倾角较大,上端有荷叶形托首承托颈部,为躺椅式样,可以半仰而坐。椅前画一造型简洁的书桌,桌上备文具书卷,在读书赏景的画面主题下,蕴含着人物清心寡欲、寄情山林的思想境界。

明代 仇英《桐阴昼静图》

    明代厅堂陈设以俭素为美,与清代讲究固定的摆设截然不同,家具每每因事而设,灵活多变。厅堂里只见交椅、靠背椅和扶手椅,从摆放的位置上仍能看出交椅所象征的等级和地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