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寿山石雕的世俗与情趣

 老朱748ib1xkur 2020-10-22

福建博物院藏南宋陈元吉墓 石合袖拱手俑

宋代的福州,佛寺遍布,而在寿山附近,也分布着众多的佛寺,譬如芙蓉峰一带,有僧人灵训在唐代大和七年创立的芙蓉院。九峰山附近有僧人僧贤在唐代大中二年始创的九峰院,更有最为著名的、由僧人妙觉创立的寿山广应院。当时芙蓉、寿山加上九峰山号称“三山”,“三山”各依名寺,可谓当时美谈。

伴随着美谈而来的,自然有僧人捡拾、采掘寿山石雕刻的各类佛像、念珠、香炉等等,一方面促进了民众对于寿山石雕刻的认知,另一方面,寿山石雕的“世俗化”也随之而来。

宋人张表臣在《珊瑚钩诗话》中说到福州寺院的特点:“近世二浙、福建诸州,寺院至千区,福州千八百区……游惰之民,窜籍其间者十九,非为落发修行也,避差役为私计耳。”不但寺院多,而且所依附其中的除了僧侣,更有些为了躲避差役的游民。

在这些游民与民众的眼中,虚无缥缈、“高高在上”的禅宗佛法远没有眼前的生活来得容易理解,相比于那些庄严的佛像,真实的人物更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宋代的寿山石雕刻艺术,也逐渐由宗教趣味,扩大至世俗化的生活情趣。

宋 寿山石伏虎罗汉像

北京故宫博物院

于是乎,在佛造像之余,宋代民间的寿山石雕刻常常以各类人物雕像为题材,宋之前的各种朱雀玄武的神兽俑,以及犬豕之类的动物俑,以及宋代早期充满了“神秘”感和地域风情(闽地多蛇)的蛇身人首俑数量减少,展现出当时福州生活风貌的人物俑数量则增加了不少,比如福州登云水库的北宋墓葬中,就出土了寿山石雕的文武俑、侍俑、男女俑,福州仓山的虾蟆山宋墓中,也发掘出雕刻细腻的寿山石俑像。

福建博物院藏南宋陈元吉墓 石交叉拱手俑

这些人物俑反映了宋代福州人形象:

梳着发髻,穿着窄衫长裙的妇人,正合手而立;

身穿圆领袍的男青年,正挥动衣袖载歌载舞;

蓄着浓密长须的老者,笑容可掬,额头上的皱纹似乎也随着抖动;

更有数十位一组的侍从,手捧碗碟、承盘、胆瓶等等,仿佛恭恭敬敬地等待着主人的召唤;

还有更朴实的渔人,一手挎着渔网,另一手提着两条鱼……

这些人物俑的形象,不再“神秘”、“庄严”,而充满了鲜活生动的“烟火气”。

福建博物院藏南宋陈元吉墓 石举手俑

同时,这个时候的寿山石雕,已经开始重视作品的装饰趣味,即便是明器性质的作品,也不乏细腻之处,比如注重刻画出人物所穿着衣衫的衣褶特征:武士的甲胄、妇人的百褶裙、文士的大袖,以及士人的皂冠、风帽、幞头与折巾的区别……

这些细节都在当时匠人的刀下展现得简练而分明,人物俑的头冠、腰带、衣衫上甚至被精心施以了涂绘,虽然受到当时工艺表现力所限,但足以看出匠人已经极尽所能,以寿山石雕刻出生动的人物形象并加以装饰了。

美学家宗白华说:“艺术既要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地去粗存精,提高、集中,更典型,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以寿山石雕诠释日常生活,弱化了信仰造像中严肃气息,却将亲切而生活化的美呈现在我们眼前,这些寿山石人物俑,为我们留下了宋代朴实、平凡却又鲜活的生活“缩影”。

福建博物院藏南宋陈元吉墓 石捧物俑

那么,在结尾,或许以法国作家兹维坦·托多罗夫《日常生活颂歌》中的一句话作为总结恰如其分——

“即使最微不足道的事物,最平淡无奇的举止之中都可能存在美。”

北宋 寿山石雕舞俑

福建博物院

寿山石,从神秘的鬼神崇拜和庄严的宗教信仰中走来,最终所要走向的是生活之美。

在一千年前的宋代如此,

在一千年后的今天,仍是如此。

部分图片来源:

张焕新. 福建博物院藏南宋陈元吉墓出土器物[J]. 文物, 2011(7):71-84.

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

参考文献:

张勇, 林峰, 李福生,等. 福州市仓山区虾蟆山宋墓发掘简报[J]. 福建文博, 2012(04):49-52.

周柳蕉. 福建地区宋元墓葬研究[D]. 2018.

张焕新. 福建博物院藏南宋陈元吉墓出土器物[J]. 文物, 2011(7):71-84.

赵瑞娟. 世俗化的宋代佛像雕刻[D]. 河北师范大学, 200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