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笔记(6月16日):快雪时晴帖

 县城日记 2020-10-22

1

《快雪时晴帖》是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以行书写成,纸本墨迹。4行,28字。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内容为: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意义是说:王羲之拜上:快雪过后天气放晴,佳妙。想必你可安好。事情没有结果,心里郁结,信使不能停留故不详述。王羲之拜上,山阴张侯启。

2

书家认为:其中或行或楷,或流而止,或止而流,富有独特的节奏韵律。其笔法圆劲古雅,无一笔掉以轻心,无一字不表现出意致的悠闲逸豫。即使偶尔重心忽左忽右,全局依然匀整安稳,不失平衡的美感。明代鉴藏家詹景凤以 “圆劲古雅,意致优闲逸裕,味之深不可测”形容它的特色。

3

也有人认为这幅字是唐代摹本,而且一般写给一个人的书信,收信人的名字应该写在行首而不是行尾,这幅字原迹可能是:“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候可能是后面加上去的,这样的话这个山阴张候就是临摹者的名字。

4

《快雪时晴帖》在唐初时赐丞相魏征,传于褚遂良。唐末宋初时归苏易简,传于苏家子孙苏舜元、苏舜钦兄弟之手。后转归米芾。南宋初入高宗内府。明代由朱存良藏,后由卖画者售与王穉登,以后转手吴国廷、刘承禧。刘卒后又归吴国廷。元朝时先为张氏所有,后入元内府。其后为涿鹿冯铨所得。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进入内府,乾隆将此帖与王献之《中秋帖》、王洵《伯远帖》同藏于三希堂。

1925年北京故宫博物院成立后,《快雪时晴帖》为其旧藏品。在日本侵占东北后,《快雪时晴帖》随故宫博物院的第一批古物南迁,后来辗转运到贵州安顺。1945年,日本投降后,《快雪时晴帖》转到南京。1949年初,《快雪时晴帖》和北京故宫众多的珍贵文物一起,被国民党政府带到了中国台湾,至今一直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5

三希堂,位于故宫博物馆养心殿的西暖阁,原名温室,后改为三希堂。是乾隆帝的书房,也是其作为养心殿主人留下的最明显的标志。乾隆皇帝书写的“三希堂”匾额和《三希堂记》墨迹,至今还悬挂在墙上,匾额两侧对联为“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另在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也有一处“三希堂”,藏有《快雪时晴帖》。三希堂始于乾隆朝,后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各朝都从未有任何变动,至今仍保持原貌。

6

      “三希”有二解;一曰“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即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之人。“三希”是鼓励自己不懈追求,勤奋自勉。第二种解释为“珍惜”。古文“希”同“稀”,“三希”即三件稀世珍宝。在当时,这两层含义是并重的。乾隆帝文韬武略、博学多识,能诗词,尤擅书法,曾多次在全国寻求历代大家的名贴,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在此收藏了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这三件古代墨宝,被乾隆帝所珍爱,特意贮存在此,不时把玩。至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时,三希堂收藏了晋以后历代名家一百三十四人,墨迹三百四十件以及拓本四百九十五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