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天才”时代:父母热衷于“打造天才”,实际上是在给孩子挖坑

 谢耳朵馆长 2020-10-22
近些年“天才少年”、“天才少女”层出不穷,一个个十几岁便已经拥有很多成年人都达不到的成绩。但假的就是假的,这个世界真的没有那么多违背成长规律的“天才少年”、“天才少女”。
所谓的十几岁天才背后都是在家长操刀打造,根本没有含金量。而通过“天才事件”,中国父母的急功近利,给孩子挖坑的现象则显露无疑。
前段时间昆明一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陈某,因为完成了一项硕博研究生才能完成的科研项目,并因此获得了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三等奖,一时间引起轩然大波。
六年级正常情况下也就是12岁,陈某所研究的项目需要阅读大量的英文文献,足够的科学知识储备,数据处理能力,实验操作技能,以及顶尖的实验室。

除开硬件设施实验室,陈某需要在0-12岁这十二年里,学会英文并能够游刃有余地阅读外文丛书,了解小学到大学的各类学科,并且还要将这些理论知识进行实操。即便陈某天赋异禀,不睡觉完成这些,十二年估计也够呛吧?
很明显这是由一个成年人操刀打造的“天才少年”,陈某获奖的项目内容其实是陈某父母自己所从事研究的科研选题。
为人父母愿意把最好的都给孩子,用自己所有为孩子铺一条康庄大道本没有错。但无视社会规则,不顾孩子能否承受带来的结果必然被反噬。
陈某的父母在陈某十二岁的这一年亲手将陈某送上了耻辱柱,造假事件必定会对陈某造成不可磨灭的阴影。

卢梭说: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他不会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就已经受到教育了。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教育意义重大,陈某父母弄虚作假的行为,表面看的确能够帮助孩子获得奖项加分等利益,无形中却教会了孩子弄虚作假。
陈某才十二岁,他的人生还有很长的路要,如果他将这样的理念奉为圭臬,那么未来的他必定不会努力学习知识提升能力,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
他们的行为无疑是在告诉陈某,不用努力也可以获得回报。
其次事件在网络曝光,陈某周围的同学老师必定都已知晓此事,那么陈某未来的生活中,无论走到哪里必定都将伴随着造假的罪名,他要如何和身边的人相处,他会不会被边缘化。

父母的一次失误,就将陈某一生的格局改写,实在是得不偿失。
相较“天才少年”事件,“天才少女”的事件则更雷人,尤其是少女的父亲更是冠冕堂皇的将女儿往风口浪尖推。
14岁的岑怡诺,年纪不大,头衔一堆——全球华人青少年领袖学习会创始人、诗人、小说家,一天能写300首词牌,2000首诗,15000字小说。
这是一个14岁的孩子吗?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超级文化战士。若真如其所说岑怡诺的才华之盛,可能李白、杜甫都比拟不了。
不出意外,岑怡诺的头衔、诗集都是假的,虽然其父极力否认,但真相怎么可能因为几句辩驳而别掩盖呢?
曾经张爱玲一句“出名要趁早”不知道误导了多少人。所有的一夜成名背后都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辛苦,从来没有一件事是容易的。

今年华为200万年薪签的天才少年左鹏飞,其实也已经不是少年了,而是二十多岁的青年。
左鹏飞本科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后拿到了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直播机会,2018-2019年在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联合培养一年。
在读博的五年时间里,他每天8:30进实验室,直到晚上9点多,甚至10点才回寝室睡觉,没有一天偷懒。
所以左鹏飞能毕业即拿下200万年薪的offer真的不稀奇,这背后是他十年如一日的付出和努力,没有平白无故的成功,也没有平白无故的天才,天才的背后往往是惊人的自律。

并非一定要十几岁就功成名就。通过符合规律的努力,每个少年少女的人生都能有不错的未来。
前面两例天才事件,归根到底是父母太过心急,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优秀,以此来获得虚荣心的满足。
可却给孩子的人生挖下了难以填平的巨坑,大部分天才少年少女在成年以后都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成绩。反而大部分因为承受不住压力自暴自弃。

教育家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很明显这些被父母强行送上“天才”宝座的少年少女,既不能拥有快乐的童年,也不会拥有光彩的未来。
我们有那么多的考试,可为人父母这么重要的事情,却偏偏不用考试人人都可以。有些人自己完不成的梦想一股脑塞给孩子,有些人把孩子打造成天才为自己谋利,这真的人性的悲哀。
父母子女原本是这世间最值得珍惜的关系,可在利益的驱使下,孩子变成大人满足自我需求的工具。谴责这些父母的同时,真替这些孩子不值。
合格的父母其实不用做那么多。

家长只需要给孩子提供足够肥沃的土地,静心观察花的种类,再以此选择适合花骨朵的耕耘方式,在花骨朵需要的时候给予引导,做好除杂草的工作即可。
有了这些前提孩子自己会成长为一朵耀眼的花。
孩子自己探索、发现所得到的世界,才是稳固长久能确保幸福的世界,家长强行填塞给孩子的东西,无论在成人看来多么优质对孩子来说都太沉重了,不接不能获得父母的满意,接了就会把自己的世界压垮。
所以家长们醒醒吧,不要再给你的孩子挖坑了。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1]Brown, B. (2015). Daring greatly: How the courage to be vulnerable transforms the way we live, love, parent, and lead. Penguin.
[2] Alexia E. Metz (2018).The influence of the number of toys in the environment on toddlers’ play. 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50, 78–8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