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节“恐归族”, 为什么不回家

 安般兰若 2020-10-22


春节“恐归族”, 为什么不回家

文/王军贤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它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是崇高的,其独特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内涵绝不仅仅是聚聚餐、热闹热闹那么简单。它更多地是一种民族精神本质的载体,凝结着民族的集体情感,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撑。很多人对家的感觉与过年分不开,大概是因为过年往往是大多数家庭难得的团聚时光。

“我恭喜你发财,我恭喜你精彩。最好的请过来,不好的请走开。礼多人不怪……”当香港艺人刘德华的《恭喜发财》又一次在大街小巷响起,它朗朗上口的词曲,吉祥喜庆的旋律,让每一位出门在外的人归心似箭、心潮澎湃……

每一年的春节,都有着相似的情景。有一种声音在喊:“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种呼唤,绵密而有质感,它内在的力量直入血脉;这种呼唤,把车水马龙万头攒动的街道喊空,让喧嚣的城市暂时归于平静:这种呼唤,把偏远寂寞日见萧条的乡村小路喊满,让气若游丝的炊烟拉得更直……

很多远在他乡的游子,早早就打点行囊,不顾旅途劳顿,不远千里万里,哪怕在大年除夕之夜踏进家门。一个热气腾腾的饺子,就能让他泪流满面。

可是,在远离故土的城市里,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既盼着春节,又害怕回家;既希望团聚又充满顾虑。在归与不归之间犹豫。

犹记得八、九十年代,每逢过年,一家人包饺子、贴春联,边吃年夜饭边看春晚,一起在院子里放鞭炮,点烟花;如今,过年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但我们却开始感叹,过年的气氛一年比一年淡,小时候热热闹闹过年的画面,现在却只剩怀念。

年味越来越淡,“恐归族”越来越多,尤其是“90后”。“恐归”的纠结在于,在理智上,知道春节很重要,父老乡亲盼着自己回去团聚;但情感上,实在不能接受回家后需要面对的一切:受不了父母和三姑妈六姨婆的联合催婚,本来已经被工作和生存压得透不过气的心,又一次要受到“摧残”;有的人害怕回家过年,是无法面对暗潮涌动的收入攀比,没钱没车没房,怕在亲戚朋友自惭形秽。也有不少人“恐归”,是厌倦了春运期间几十亿人次的大腾挪,往返数百上千里的身心俱疲。

但反向思考一下,小的时候,父母希望我们健康成长;上学的时候,父母希望我们学习好,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毕业工作了,父母希望我们工作顺利,找个理想的伴侣。但多少年始终不变的是,父母一年到头最大的渴望,就是能够和孩子们一家团圆,过个幸福年,吃个年夜饭。

细算下来,我们每年回家的日子寥寥无几。时间如白驹过隙,既然岁月留不住,就该好好珍惜与家人今生的缘分。当我们将大包小包的年货拎回家,陪父母包包饺子、唠唠家常,此时此刻,不仅为亲情保温,更为下一代做出了榜样,让中国的年味得以延续。

作者简介:王军贤,1971年5月生,现为《西安晚报》经济专刊编辑。曾经爱好诗歌,作品散见《中国青年报》、《信息时报》、《西北工商报》、《华商报》等纸媒及多家网络平台。撰写“本报讯”多年,近日重拾20年前所好。以我笔写我心,自然而然,记录生活点滴和绵绵真爱,也缅怀逝去的岁月和留下的遗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