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子要孝母要慈

 江北大汉 2020-10-22

“卧冰求鲤”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因为我们是一个有着孝道传统的国度,还因为男主角的这一动人故事,早已载入史册——被列入了“二十四孝图”。而一个人为了满足母亲想吃活鱼的欲望,居然不畏寒冷解开衣服卧于冰上求得鲤鱼,将母亲的食欲置于自己的生命至上,那孝,我们不能不说已经做到了极致,也不能不说有些极端。

对于这样的故事,我向来不以为然:为父母尽孝,是应该之事,因为乌鸦尚且知道反哺,何况我们是“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人呢?但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做母亲的,当看到儿子为了自己的口腹之享——原故事中仅仅是说“父母有疾”,并未说鲤鱼可以入药作为药引之类,很显然这想吃,只是患病之人口中“寡味”,而非需要用鲤鱼来治病——居然不惜牺牲儿子的健康,甚至可能搭上后者的性命,于心何忍?或者说,作为绝大多数母亲,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是儿女想去那么做,也会竭力阻止的。但那继母阻止了吗?没有。不但没有,后来居然还又产生了想吃烤黄雀的念头——得一望二了!这样的母亲,别说亲情了,还有人性吗?

眼下仔细阅读干宝的《搜神记》——它也是卧冰求鲤的故事的源头,心下的疑惑更重了:故事的主角叫王祥,其亲生母亲早逝,他这继母不仅“不慈”,而且多次在丈夫面前说王祥的坏话,以致王祥失去了父亲的疼爱。故此,王祥假如对于继母怀有某种怨恨,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如果他能够在母亲生病的时候,予以端茶接水之类一般性的照料,我以为就已经很不错了——现实生活中,真正能够做到以德报怨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可能会选择“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并且后者也是更值得今天的我们肯定的一种生活态度;然而,王祥居然“卧冰求鲤”了,所以,这实在是让人有些意外。

或许有人会说,正因为王祥的做法难能可贵,所以,才能进入二十四孝图,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光辉榜样;但我要说,作为“传奇”它进入干宝的“志异小说”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志异”就是要搜变天下奇闻与逸事,看重的好玩与有趣,而不会太过考虑其真实性与可模仿性。但是,把“传奇”当作“真人真事”,并让它最终进入了二十四孝图,让人借鉴与学习,则一定是治人者精心选择的结果。为什么治人者要这么做?因为事实上,“尽忠”与“尽孝”之间,是存在着一定的隐秘关系的。为什么这么说?有充分的理据吗?有的。明朝的永乐皇帝朱棣曾经在表彰他治下的一位孝子时,说过这样一句话:“能孝者必忠。”(明黄瑜《双槐岁钞》“孝子擢大学士”)而这句话,是不是于不经意间道出了为什么孝子、孝道在中国封建社会特别受重视的原因?

王祥委实是大孝子,但是我们审视他“卧冰求鲤”之前,其继母的所作所为,又不能不承认,当这样的孝子很不容易:不仅仅是要非同寻常的度量,而且需要把自己当做傻子——对于母亲从前对自己的伤害不仅如同没有发生,而且始终如一、一往情深地孝顺父母。这样的人生活中有吗?有,但肯定不会很多。同时,也正因为这个,所以,才会被竭力渲染——作为治人者自然希望出现更多的这样的人,因为如此这般,家庭与社会一定可以更加平顺和稳定。但是我们这样做,当事人内心会不会十分委屈与憋闷,乃至十分纠结与痛苦呢?要让大家都去做这样的儿子,是不是也有些让人为难呢?

所以,就我看来,做儿子的子固然要孝,但做母亲的也一定要慈——这两者应该互为前提,而不能只要求其中的一个怎么怎么。也只有这样,这孝才近人情、可持续,我们的家庭和社会也才能真正平顺与稳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