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礼乐之事

 江北大汉 2020-10-22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有一度搞“批林批孔”,让很多中国人知道了“礼崩乐坏”这四个字。

那是一个孔子受尽委屈、受尽误解误读的年代。孔子也不叫“孔子”,而被唤作“孔老二”,以示对他的极度的蔑视。为什么要这样蔑视他?是因为他总是慨叹“礼崩乐坏”,无比怀念他认为十分完美、但到他生活的年代——春秋战国之交事实上已经是摇摇欲坠的周王朝的种种制度。这其中,其语录“觚不觚,觚哉!觚哉!”给人的印象尤其深刻。

在今天“礼崩乐坏”再度成为热词,其原因在于一篇网文:某家杂志的记者,春节前返乡编辑部布置了他们一则寒假作业——写一篇关于返乡见闻的随笔。一位记者所交的作业的主题词就是“礼崩乐坏”,其文的大意是说,在今天的乡村,很多传统的也是优良的文化遭到蔑视乃至肆意的践踏,有人置孩子的教育于不顾,热衷于“砌墙”——打麻将;有的媳妇对婆婆破口大骂,让老人羞愧难当;更有甚者,一些村妇居然“组团约炮”……。这篇网文一出,顿时引发了诸多方面的高度重视,有媒体表示,据其调查,这篇随笔中充斥了随意虚构的人名、地名、时间等,其内容的真实性大成问题。随后,该记者所在的杂志社则发表了致歉声明,向公众表示严重歉意:这篇“随笔”存在诸多不严谨、不严肃的地方。

对于这篇网文的真实性之类,我以为其实并无多大探讨的价值:作为这类文章的作者,你让他搞“实名制”,把县城、村庄、家庭、人物、时间等“要素”全都真实以对,那么,这文章可能引发的反响更大——或许不少人会选择法律诉讼,试图为自己恢复名誉;也有可能一些掂量“司法途径”未必对自己有利的人有可能选择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来表情达意,进而造成我们这社会更大的反响。所以,该作者对这些“要素”的虚拟,是建立在某些担心也可以说他的道德良心的基础上。至少对于这些,你不能简单否认与批判。另一方面在我看来,这篇网文另两个方面的价值倒是不容我们忽视的:一是它应该促使我们认真思考“礼崩乐坏”现象到底该如何看待,二是提醒我们今天的乡村与昔日的乡村相比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对今天的乡村文化必须予以高度关注和重视,。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一定时代的文化总是与其它时代有所不同。孔子所处的春秋战国之交,权力下移,周王朝早已失去对各诸侯国的号召力、凝聚力,更别提约束力——在不少时候,如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类,甚至可以将周王室玩于股掌之上。在那个时代,周朝昔日定下的很多规矩,自然很少能够得到尊重。具体到“觚”这种古代盛酒的器具,因为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因为人们饮食习惯的变化,因为人审美意识的嬗变,所以,容量、形状等发生改变,有什么可以奇怪的?同样的道理,今天的乡村不再是三十年前的乡村,也不是七十年前的乡村,更不是两千多年的乡村,因此,乡村文化发生某些变化,有什么可以奇怪的?

但是,另一个方面的问题我们也必须高度关注,那就是在这些变化中,毫无疑问的是,有些变化是消极的,与我们的优良传统是严重背离的,与现代文明——法律和道德要求是两股道上跑的车。比如说,在乡村——也绝不仅仅是在东北,在东北最为偏僻的某个县城,这个县城最为偏僻的某个村庄,而是在东北以外的很多地方,老年人从物质赡养到精神赡养都存在这相当严峻的,必须引起我们高度注意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失去了劳动力的老人们缺乏经济来源——今天的中国农村,“农保”因为只有寥寥数十元的标准几乎可以忽律不计,所以,大头在于子女,在于子女能不能主动承担起赡养老人的责任。然而,一些年轻人在这方面的意识并不强。又因为今天农村多数年轻人选择了进城务工,远离家乡,这让精神赡养也面临巨大的难题:除去过年,很多进城务工者很少回乡,并且这不仅影响到他们对老人尽职,也影响到他们对留在乡间的子女——“留守儿童”的教育。

说今天的农村如何破败如何萧条如何传统不再,固然未必是事实,而一定会让很多人不快。所以,选择沉默,或许是聪明的做法。然而,不愿正视、不能正视并不等于不存在,更不等于这问题不重要。重视与正视,当然也未必是要想像当年的孔子那样“觚不觚,觚哉!觚哉!”,更有价值和意义的做法是,我们需要对这“觚”从形态到容量等之所以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出哪些变化是有益的、积极的,哪些则是有害的、消极的,从而努力让我们的乡村文化能够健康地发展与传承,并且成为我们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积极因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