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公犯错

 江北大汉 2020-10-22

熟语有“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事实上即便真的是圣贤之人,也难免过错。比如说,被以孔子和他为代表的儒家十分推崇的周公就是这样。

战国时,孟子在齐国期间,齐大夫陈贾有一次拜访他问:周公是什么样的人?孟子说:是古时候的圣贤之人。陈贾又问:周公派管叔监督殷国,管叔却率领殷的遗民造反,有这样的事吗?孟子说:有这样的事。陈贾又问道:周公知道管叔会造反,却偏要派他去的吗?孟子答道:周公是不曾预料到这样的。陈贾说:这样说来,圣人也还会有过错吗?孟子的回答是: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自然他不会疑心后者会造反。并且对于古代的君子来说,有了过错随即就改正;今天的君子,有了过错竟然将错就错,有的甚至于还要编造一番假道理来为错误辩解。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陈贾这次去见孟子是有原因的,那就是齐王因为没有听孟子的话,在攻占燕国之后按照孟子的建议及时撤兵,以致“燕人畔(造反)”,这让齐王感到十分羞愧。为安抚齐王,陈贾拿周公那样仁义和明智的人都曾经犯下过错来说事:昔日周公派管叔监督殷国,管叔最终却率领殷的遗民造反,假如周公他是预先知道这样的后果而这样做,那么,就是不仁;假如他事先并不知道这样的后果,那么,就是不够明智。那样的仁义和明智的人都没有能够做到避免犯错,何况说你呢?在跟齐王说了这些之后,陈贾又去找孟子,想来应该是从他那里得到对他这一观点的充分肯定和支持,进而可以有效地宽慰齐王。

我们不难看出,孟子的回答,一方面固然肯定了即便是圣贤之人也会犯下这样那样的过错,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更加重要的一面则是,他强调了古代的君子与现在的君子,在对待错误的态度方面的表现是有所不同的。而强调这不同,反映的则是孟子对于包括齐王在内的君子之人的希望:知错就改。

无论是在什么时代,也不论是什么人,犯下这样那样的错误在所难免。这是因为一个人即便是其所掌握的知识再全面、再丰富,也总是有缺陷或者说存在一定的盲区的;还因为一个人过去的经验是财富但同时也可能成为其产生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的土壤。而对于居于高位的人来说,因为簇拥着你的人极多,奉承你的人极多,你的自我感觉非常之好与越来越好几乎是必然的,而这很容易导致你飘飘欲仙与判断出错、决策出错。对于战国时候的齐王来说不就是这样?轻易地拿下了燕国,让他真的以为燕国已经成为他的盘中餐了,殊不知燕国的百姓未必是真心欢迎他齐王,而仅仅是对昔日水深火热的日子不满。所以,齐王这才犯下了吞并燕国,招致各国诸侯联手抗齐的错误。

面对已经犯下的错误,应该怎么办?毫无疑问,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知错就改,但事实上将就就错的很多,甚至有人会为自己犯下的错误编造一番假道理进行辩解。而这样的情况,在中国历史上并不鲜见。也不要说在孟子生活的那个时代,就是在今天,也还存在。比如说,面对今天非常严俊的环保形势,依然有一些做领导的声称,这是发展经济必须付出的代价。而事实上,此类错误乃是因为短视、因为我们一些领导的眼睛里只有GDP而没有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的观念造成的。为什么这些做领导的要这样做?在其死不认错的表象背后是,他们一定要维护其一贯正确、永远正确的形象。也因此,我们才会一再“交学费”——必须同时指出的是,这学费,其实乃是老百姓给交的。

周公会犯错、齐王会犯错,所有的人都会犯错。所以,比起犯错来,更重要的是我们对所犯错误时的态度:是知错就改,还是就错就错乃至为错误狡辩?假如有了这样的态度,那么,我们就有可能进一步对产生错误的原因进行剖析,努力避免和减少错误。而这恐怕才是更加值得期待的局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