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子曰】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智者感悟】 孔子说:“君子如果没有外在敦重就会丧失威严,其为学也就不能坚固而达于礼。君子要亲近忠信之人,为学之道是以忠信为本的。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相交,这样才能从胜于自己的人那里获得益处。如果犯了错误,不要畏难改过,要立即改正。”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避免不了犯错误,“过,则勿惮该”,古训说得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其实错误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对错误的态度!儒家智慧是一种生活化的智慧,贴近生活,对生活中的各种行为和事件做自己的判断和解释。儒家认为,每个人都避免不了犯错,过错是被承认的,也是可以被容忍和原谅的,没有错误的过程,就没有生命的成长,儒家提倡一种宽容的精神,推己及人,自己会犯错,别人也会犯错,所以对错误本身并不蔑视,而是正视这种现象,这从态度上,从根本上端正了人们对过错的认识。如果每个人都对过错报以嗤之以鼻,不屑提及个人的错误,势必很难发现错误,及时改正错误,避免发生更大错误,造成更大损害。武则天后来就说过“人非上智,其孰无过。过而能改,可以为明;知而能改,可以跂圣。”(唐·《内训·迁善》)人并不都是高明的智者,芸芸众生谁能没有过错。有过错就能改正,可以成为聪明人。知错能改,就离圣贤就不远了。孔子万世师表、德高望重,但他的一生其实也在不断的犯过错,他自己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说:孔子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学问。到三十岁,他可以知书达理,能够立身处世。到四十岁,他能够对自己的言行学说坚信不疑。到五十岁,懂得世事的发展和自然规律。到六十岁,已经能够理解和泰然地对待存在的一切。到七十岁,他就可以从心到身自由发动,而又不超越规矩。这句话我们可以发现,老夫子到了七十才做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那么在此以前呢,他肯定避免不了有“逾矩”之处。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一天,孔子来到学生子游管理的武城,听到到处弹琴和唱歌声,心情极是欣慰。喜不自禁的他大概有点得意忘形。他冲子游微微一乐:杀鸡何用牛刀呢?言外之意就是说,武城如此之小的地方,有必要用音乐来教化人民吗?谁知子游听了这话,正色道:弟子愚钝,老师素来不是教给我们要用礼乐来教化人民吗,您不是说,君子受到教化就会爱人,小人物受到教化就会容易相处吗?莫非我听错了,老师?子游如此较真,老夫子赶紧收起笑脸:“各位,子游方才说的极是,刚才我是跟他开玩笑啊!” 孟子改过的故事就深得人们的称赞!有一次,孟子进屋时,忽然看见妻子由氏挽着衣袖露出手臂,不由得心中不高兴,就停住脚步转身出屋了。由氏看到孟子没有进屋,就明白了他的意思,就难过地到婆婆那里去辞行,说:“妇人在自己房里看见丈夫,本来是不行宾客礼节的。现在丈夫用宾客之礼来对待我,说明是我做的不好,有失礼节,才使丈夫将我当宾客看了。妇人家做客时是不能够留下过夜的。所以,现在我只好向您告别,回到爹娘那里了。”孟母仉氏听完儿媳的话后,立刻召唤孟子。孟子不敢怠慢,马上快步来到母亲面前:“母亲,您有什么吩咐呢?”母亲对孟子说:“《礼记》里讲,如果将要走上厅堂的时候,声音一定要高一些,好让里面的人知道而有所准备。如果将要走进人家房间,迈过门槛的时候,眼睛一定要向下看,以避免见到人家的疏漏或过失,使人感到尴尬。现在你自己对礼还不尽明白,就去责备要求人家,岂不是违背了礼的精神吗?”听完母亲的话,孟子反省到自己的错误,顿然升起惭愧之心。于是他向母亲深施一礼说:“感谢母亲的教诲,帮助儿子及时指正过失,并使我对礼有了更深的认识。现在儿子知道错了,一定会认真反省改过,请母亲放心。”孟子对母亲说完,当着母亲的面,转身向由氏施礼道歉说:“刚才是我的错,使你受了委屈,现在我真心地请你留下来……”由氏见孟子如此真诚,也就欣然点头。这时母亲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夫妻二人的内心也随之充满了喜悦。 一个人有过错不要紧,只要能改,能改过就好了。孔子是这样对待错误的。如果有过错而不肯改,这就是大过,真正的过错了。儒家正是同这样的训练才出现了“吾日三省吾身”的曾子,有了“不迁怒不贰过”的颜回,和后来的“有过能改,善莫大焉”的孟子。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他出生在湖南省凤凰县的一个农户家庭。小时候,沈从文特别喜欢看木偶戏,常常因为看戏入迷而耽误了读书。有一天上午,沈从文从课堂里溜出来,一个人跑到村子里去看戏,那天木偶戏演的是“孙悟空过火焰山”。沈从文看得眉飞色舞,捧腹大笑。一直看到太阳落山,他才恋恋不舍地回到学校。这时,同学都早已放学回家了。第二天,沈从文刚进校门,老师就严厉地责问他为什么旷课。他惭愧的羞红着脸,支支吾吾地答不上来。老师气得罚他跪在树下,并大声训斥道:“你看,这楠木树天天往上长,而你却偏偏不思进取,甘愿做一个没出息的矮子。”第二天,老师又把他叫去,对他说:“大家都在用功读书,你却偷偷溜出去看戏。昨天我虽然羞辱了你,可这也是为了你好。一个人只有尊重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老师的一番话,使沈从文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记住这次教训,做一个受人尊重的人。此后,沈从文一直严格要求自己,长大后成了著名的作家。 新中国开国元勋朱德,为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立了不世的功勋,但他年轻时也犯过不小的错误。朱老总戒鸦片烟就是他勇于改过的著名事例!老总在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前,在军阀队伍里出生入死,奋杀勇猛,从低层普通士卒蹿升,在军阀部队混成了模样,然而,他不愿意就这么浑浑噩噩下去,糜烂于血火之中尸骨堆之上的荣华富贵,他要寻找共产党,成为这个组织的一员,走一条振兴民族和国家的有意义的人生之路。决心已定,朱德脱掉了军装,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军阀部队,去走一条救普天下劳苦人民于水深火热的革命道路。他来到上海,除了寻找共产党,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进医院戒毒。他在军阀部队中已经深深染上了毒瘾,他清楚,浸泡在这个毒糜生活之中,自己肯定会彻底消蚀在无望之中。他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困境和错误。 几乎不用费周折找医院戒毒,朱德来到法国圣公医院戒鸦片烟。刚开始进入前期戒毒,朱德一直是靠鸦片入眠的,断了鸦片,顽强的失眠症便开始发作,朱德以阅读来抵挡漫漫无眠之夜。他找来许多宣传进步思想的书刊,特别是《共产党宣言》等宣传工人运动的书册,无数次的翻阅着,不禁心中豁然一亮,他开始明白中国工人运动是由共产党领导的,各地的共产党小组都在蓬勃发展,而中国共产党一年之前已经在上海成立了中共中央局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中共中央局总书记。看来,列宁领导的苏俄革命有可能在中国凶猛地卷起,朱德非常兴奋,对苏俄式的红色政权体现下的“不劳动者不得食”的精神极为欣赏和赞同。失眠使朱德成为读书狂。 现在人们似乎总是对自己的错误视而不见,却不允许别人的一点小错。对过错的纠正,主要是通过道德和舆论的监督来解决,对社会危害比较严重的过错,常常通过法律来纠正,这方面做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成功;而通过道德和舆论来解决的,却做的并不是很成功!人们更倾向的自我主义,容不得别人的指正,我们缺少更多的宽容精神,也缺少面对过错的勇气,不敢将自己过错放在阳光下烤晒,更没有自省己过,闻过则喜的想法!这些本应融入我们血液的精神,却迟迟不能到,不得不让人扪心自问,我们缺失的是什么。 来源:王贵水《儒家的处世之道》 感悟: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飞速的提高,但是人们也似乎更热衷于追求物质享受,忽视了精神道德方面的修养,长期如此,将会出现诸如暴力犯罪、道德沦丧、个人主义、精神空虚等问题而严重危害社会。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则是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有效方法。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泰勒博士所说:“不管我们取得进步也好,或是缺少进步也好,当今是一昌盛、成功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人立足于孔子所确立和阐述过的很多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是超越国界、超越时代的;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属于过去,也会鉴照今天和未来。”儒家思想包容万千,主张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提出了各种解决社会关系的准则和方法,主张以君子之道坦然面对种种矛盾!儒家提出了许多震撼人心,具有穿透时空的警世恒言,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等,当然虽主张对人要宽厚仁慈,但并不是为人处世不讲原则和方法,一味顺从或不懂变通,而是能够世事洞明、随机应变、处事练达,妥善处理各种关系,达到立人成事之功!文/单眼老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