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事李君

 江北大汉 2020-10-22

大清早出去溜达,极偶然地在常德路与余姚路的交叉路口,发现了“上海市一中”的校牌。我下意识地站下了。因为我昔日同事李君,大约在245年前从我任教的长江口北岸的那所小城的一所中学,调入了这里。

李君几乎与我同一时间进入我们那所小城的那所中学。他比我年长近10岁,但得子却仅仅乎比我早一年——他结婚很晚,是因为他曾经作为上海知青插队安徽阜阳多年。恢复高考之后的第一年,即1977年,他跟我分别考取了安徽与江苏两地的师范院校。所不同的是,他是初中毕业考取学校的,我则是高中毕业考取学校的。当然,不能不说的另一点是,虽然他考取大学之前的最高学历仅仅是初中,可他的文化基础,尤其是古文基础却要比我雄厚得多。这在后来我们共事的过程中,我有相当深刻的体会。

记得上个世纪90年代初,那时候的我已经在报刊上频频发表文章了,这让我周围的不少同事十分羡慕。因此,我有意带动同仁加入到教育写作的行列中来,一起享受“发表”的快乐。于是我跟李君等商榷,我们是不是可以通力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争取在某个方向的写作上弄出一点动静来。而在三个人中,我的思维相对敏捷,可以提供写作的主题与思路;李君的古文功底最为深厚,可以提供相关资料;吴君做事踏实认真,可以侧重案头工作。

我们三人谋划的第一篇也是最后一篇文章,是谈中国饮食文化的,题目最后定为《“美食”杂说》。可惜的是,在我提供了写作主题与思路,李君提供了相关古籍上的资料之后,吴君不知道出于什么考虑临阵脱逃了。其后不久,李君即调动工作,回到了上海。这事大概过去了一两年之后,我觉得这一题材很有意思,不该被抛荒,因此对它重新进行了梳理,最后形成了一篇近3000字的文章,发表在《中国校园文学》杂志上。让我有些愧疚的是,直到今天,我都没有机会对李君说一句“谢谢”——谢谢他提供的那些诸如“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的史料的贡献。

李君还又是一个十分朴实、十分厚道的人。记得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企业改制过程中,他在工厂里工作的妻子下岗了。为了生计,他妻子在街头摆起了地摊卖袜子。李君休息日也会去帮忙看摊——他看摊,手中总是捧着一本书在看,另一只手里则夹着一支烟。他的“烟瘾”与“书瘾”一样的大。非常不幸的是,一次他帮妻子街头看摊恰巧被一位学校领导看到了。这位学校领导后来在学校职工大会上,不点名地批评了个别教师“摆地摊,有辱斯文”。——对于那位领导的批评,我是有看法的:作为教师,在休息时间帮助妻子摆地摊混生活,有什么不可以?何况他这也是一种方式的爱家、爱妻呢?

我与李君已经20多年没有谋面了。跟他的妻子倒是10来年前,在家乡的网站上通过发帖的方式,有过简单的交流。屈指算来,李君应该是年近古稀的人了,而他小名叫“小虎”的女儿,比我儿子大一岁,今年应该是33岁。他们现在还好吗?我不知道,但我衷心祝福他们全家健康、幸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