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死君难

 江北大汉 2020-10-22
晏子是春秋时期的著名人物,头上至少有三顶帽子: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作为政治家的晏子,身为齐国大夫,大家都知道;作为外交家的晏子,人们更加熟悉——晏子使楚,“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的妙语,以及“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精辟之言,可谓家喻户晓。不过,作为思想家的晏子,到底有哪些非同寻常的思想,今天很多人就未必知道了。
   
在《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中,“晏子不死君难”,讲述了一个远不如“晏子使楚”那么有趣,但远比“晏子使楚”耐人寻味的故事:齐庄公与大夫崔武子的妻子偷情,被崔武子所杀。晏子站在崔武子家的门外,他的随从问他:“你准备为国君殉难吗?”晏子说:“他只是我一个人的国君吗?我为什么要为他死?”随从又问:“那你打算离开齐国吗?”晏子说:“是我的罪过吗?我干嘛要逃走?”随从再问:“那我们是不是回去?”晏子予以了同样的否定性的回答:“国君都死了,我们回到哪里去?”
接下来晏子还讲了这样一番话:君主是民众的君主,不该是凌驾于民众之上的君主。君主的职责是主掌国家。君主的臣子,哪里是为了俸禄?臣子的职责是要保护国家。因此君主为国家社稷死就该随他死,为国家社稷逃亡就该随他逃亡。如果是为他自己死、为他自己逃亡,不是他的私密昵友,那么,谁去担这份责啊?况且他人立了君主却要将他杀死,我怎么能随他去死,随他去逃亡呢?
晏子的这段话很有些意思。首先,他强调了君主应该是民众的君主,也就是说,君主之人应该国家至上,民众至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不能凌驾于民众之上。比如说,夺人所爱,与他人之妻私通,表现得还不如普通民众。同时,他也非常清晰地指出了君与臣之间的关系:对臣子来说,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其为臣,不是为了俸禄、为服务某一个人,而是为了国家、为了社稷。因此,臣子是不是该为君而死,就要区别对待:当国君是为了国家而死、而逃亡的时候,是一种做法;反之,则是另一种做法。
那么,齐庄公又是为什么而死的呢?在这样的情况下,晏子又怎么会随他去死、随他逃亡的呢?
晏子不是胆小鬼,并无惧死亡。这一点,我们从他使楚,面对狂妄自大、目空一切的楚王不卑不亢,应答从容可以看出;从崔武子刺杀了齐庄公之后,他在与其门人这一番对话之后,走进门去,头枕在齐庄公尸首的大腿上放声痛哭也可以看出;而在齐庄公之后的齐景公年代,他公然批评后者耽于声色,宠幸小人也是证明。也可以说,他之所以不死君难,乃是因为他认为为这样的国君“陪藏”根本不值。
在过去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深入人心。居于三纲之首的“君为臣纲”,更是历代最高统治者倡导这“三纲”的用心所在——希望做臣子的对自己永远忠诚不二。也因此,一些天真而善良的臣子果然入了套子,对即便是暴君、昏君依然忠心耿耿,甚至不惜为此舍弃自己的生命。然而,这样的牺牲有多大的价值呢?说得不好听,这样的“愚忠”假如说有价值也是反面的——让那些暴君、昏君可以在台上坐得更久、老百姓受苦受难自然也是更长。而在中国历史上,类似于此的“末代皇帝”还少吗?
所以,“不死君难”的晏子可以说是古代做臣子的人中,难得的清醒者也是智者。

转发是最好的赞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