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季子让国

 江北大汉 2020-10-22
季子是世人对春秋时期的季札的尊称。那么,季札又是谁?乃吴王寿梦第四子——最小的一个儿(“季子”、“季札”的“季”的本义是,排行最末的、最小的),又称公子札,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富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但就他对后世的影响来说,最为值得一提的大概还是他的“让国”之举。
所谓“让国”,也就是把国君之位让给他人。
吴王寿梦死后,季子的三个哥哥因为都很喜欢他,也因为他年龄虽小但很有才能,所以,都要立他为国君。考虑到仓促给季子王位,季子未必能够答应,所以,他们定下彼此轮流做国君,王位不传儿子而传弟弟的规矩,以便日后将王位传给季子。当三哥夷昧去世的时候,季子正好出使在外,因此,他的那班侄子中最年长的僚也就即位做了国君。季子的另一位侄子阖闾对此愤愤不平,以为吴国的数位先君之所以君位不传儿子,目的就是为了最终能够让季子登上君位;所以,他派刺客专诸借宴请僚的机会刺杀了僚,并有意把王位交还给季子。然而季子却不肯接受,并作出如下表示:你杀死国君,而我接受了你的王位,那么,我就参与了你篡位的事;你杀了我哥哥的儿子,我再杀了你,这样父子兄弟相互残杀,永远也没有个头。于是,他到他的封地延陵去了,而且到死也没有再进吴国国都。
这段故事记载在《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中。
对于“国君”之位,无数人心向往之,唯恐花落人家;为什么季子面对拱手可得的君位却无动于衷呢?从这段记载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避免与“弑君”与“篡位”这旧时代被认为最大的罪恶扯上关系,维护自己清白的名声;也是因为不愿看到父子兄弟相互残杀成为一种常态,破坏了家庭、家族中应有的亲情与和谐。
季子这样的想法是有道理的。在封建社会,“弑君”与“篡位”之所以从上到下被认为十恶不赦:从国君的角度来说,这意味着他们或者他们的先辈打下的江山易手他人,他们的子孙后代再也无法享受坐江山的幸福;从老百姓的角度来说,谁坐江山其实都差不多,但多一次易手,就可能多一番折腾、多一次灾难。所以,为了江山的永不改色,也可以说是为了国家的稳定与秩序,也避免“自相残杀”,君王们早就定下了“立通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立正妻所生的儿子为国君是凭谁更年长,立侧室所生的儿子为国君凭谁更尊贵而不是年长)的规矩。与此同时,对于任何一个富有仁爱之心的人来说,当他看到争夺君位,父子与兄弟之间相互残杀都肯定不是一件痛快的事。因此,我们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于心何忍”让季子拒绝了他的侄子阖闾送到他手边的君位。由此见季子的政治远见。
从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让国”的心胸和气度值得称赞;而假如是把国家通过“让”的方式顺利地完成了权力的交接,让智者、贤者、能者去管理国家和社会,无疑可以让国家发展更快,社会更稳定、人们更幸福。但这种“让”假如仅仅是停留在兄弟、叔侄或者其他家庭、家族成员的层面上,而不能让一个国家最优秀的人才进入决策层,那么,肯定也不是最理想的结果。比如说,吴王阖闾应该算是比较英明的国君了,吴国在他执政的那一阶段也可以说欣欣向荣、蒸蒸日上,但是到了他的儿子吴王夫差那里,其家族统治还是戛然而止了:吴国最终被越国所灭,而吴王夫差自杀。原因何在?你可以说是吴王夫差太过狂妄、太好用兵、太过自大,不能听进诸如伍子胥那样的贤臣的意见和建议;但是,从本质上来说,还不是“世袭制”所导致?专制所致?
所以,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选举制取代世袭制,是历史的进步,也是历史的必然。

转发是最好的赞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