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子不可戏

 江北大汉 2020-10-22
“天子不可戏”的意思是说,作为天子——帝王之人不可随随便便讲话,而要“一言九鼎”,说话算数。这话的源头至少可以上溯到战国时代。
在战国时期吕不韦的门客所编撰的《吕氏春秋·重言》与汉代刘向编撰的《说苑·君道》中,都有这样的记载:周成王把剪成珪形的桐树叶拿给小弟弟叔虞,并开玩笑地说:“把它封给你。”周公立刻进去祝贺。成王说:“我不过是说着玩的。”周公说:“天子不可戏。”于是,成王就把小弟弟叔虞封在唐地。
不过,对于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唐代的柳宗元在《桐叶封弟辩》中深表怀疑。他认为周公作为“圣人”,是不可能这样做的,即把这样的玩笑当真,促成玩笑变成现实,把土地和人民真的交给一个未成年人去治理。另一方面,他进一步这样设想:假如成王用桐树叶当珪,跟宫女、太监们开玩笑,那么,周公他也打算促成玩笑的落实吗?柳宗元的观点是,对于帝王之人来说,假如他做得不合适,那么,就是多次改变它也不为过。问题的关键是是否适当。如果是普普通通的玩笑也要践行它,那周公就是在教人犯错误。,
天子,居于封建社会的最高位,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他们拥有绝对的地位和绝对的权力。而为维护其绝对的地位与绝对的权力,自然会竭力营造其全知全能、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形象,强调其“一言九鼎”、“说一不二”,乃至“错误的也要执行”。所以,才会有周成王的一句跟小弟弟叔虞的戏言,最后居然成真的故事。然而,这样的做法极其荒唐又是显而易见的:一个小孩子懂得什么?把他放到一个地方的“一把手”的位置上,是不是对该地老百姓的极不负责?是不是对周朝江山的极不负责?而这样荒唐的事最后竟然发生了,是不是可以将其归咎于“天子不可戏”的命题?
天子其实没有那么神奇。因为虽然自称“天子”,然而,他们还不都是“人子”?是人,那么,就有人的缺点与不足,就会在知识结构与知识视野上存在缺陷,就不可能事事正确、永远正确,就有可能在意气之下、冲动之下,说错话、做错事。因此,假如总是强调“天子无戏言”,句句是真理,句句要落实的时候,自然难免各种各样的荒唐之事的发生。比如说,周成王的“桐叶封弟”就是这样。
换一个角度说,当天子说错话、做错事的时候,他身边的人到底该怎么办?比方说,某个天子之人突发狂想,想要改天换地,将喜马拉雅山炸开一个巨大的缺口,将印度洋的暖湿空气引入中国西部,改变那里的干燥气候,使之变成“塞外江南”的时候,他的宰相、御史大夫等人,是高呼“皇上圣明”,表示一千个支持、一万个支持,还是告诫皇上“稍安勿躁”,对于如此宏伟的蓝图的科学性、可行性,需要邀请各方专家、学者进行讨论、论证,而后付之有关部门表决,最终决定此一工程到底是不是上马?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选择:对于一些人来说,这是一个逢迎拍马、讨好现行的机会;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则是对其良心和智慧的巨大考验。
周公,是古人眼中的“圣人”。他真的会把周成王的玩笑当真,力促其兑现吗?柳宗元固然对此十分怀疑,而相对于《吕氏春秋》与《说苑》可信度更高的司马迁的《史记·晋世家》中,对于这一事件记载则有不同的记载。不同地方在哪里?在周成王与小弟弟叔虞开玩笑之后,是史官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而当成王有些为难地说:“吾与之戏尔。”史佚则严肃地指出说:“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成王“遂封叔虞于唐”。

转发是最好的赞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