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与“国” 谁为先?

 江北大汉 2020-10-22
前不久的央视新闻频道采访陕西援鄂医疗队的一位医护人员,这位女士在面对电视镜头的时候说到的一句话触动了我:有家才有国。
“家国”与“国家”这两个词,我们经常能够听到,比如说家国情怀、国家意识等等,似乎谁在前,谁在后并无一定之论,要看表达目的或者说的重点。不过在很多场合,我们听得更多的无疑乃是“有国才有家”,即将“国”列于“家”之前这样的说法。这样的说法,如果把它提高到政治自觉的高度来说,完全正确;但是,假如作为寻常百姓,假如我们是探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纯粹谈论家庭与国家对于我们普通人的影响的大小,恐怕又不能不说“家”在“国”之先。
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历史阶段,这是社会常识。而国家是怎样产生的,不同的社会学家有不同的认识,然而有一点则是毫无疑问的,那就是它一定是在“家庭”产生之后。因此,一定意义上来说,不只是先有“家”后有“国”,而且没有“家”就没有“国”;“国家”可以灭亡,但“家庭”永远不会消失。或者说,正是因为家庭的产生,方才带来了越来越复杂的人际关系,才有了需要保护的财产、维护的秩序等等,才诞生了国家这一暴力机器。
不仅如此,就老百姓来说,“家”乃是他们立身的根本,温暖的源泉,奋斗的动力。绝大多数人所做的一切,无不与它有关。而即便是那些有着清晰的政治方向,胸怀全人类的人们,他们不懈努力乃至做出牺牲,为的是什么?也还是为“人”的幸福与“家”的安宁吧?另一方面,“国”或者“国家”委实可能是他们高举的旗帜,但是我们同时千万不该忘记的是,国家存在的意义,还不就是保护自己的百姓、千千万万个家庭?换句话说,抽象的“国”,如果没有具象的“家”的充实,真的没有多大的意义。
让人印象十分深刻的是,这位陕西援鄂医疗队的队员,在表达了“有家才有国”之后,又赶紧补充了一句“有国才有家”。之所以如此,我以为或许是她意识到了两者之间存在的辨正关系,不可偏废;与此同时,或许还有照顾到很多人的感受的良苦用心——在我们平时的话语中,更加强调的是“有国才有家”。然而我相信,作为普通人,脚踏实地、把家庭看得更重的还是多数。所以,对于把“国”真正放在前面的我们应该肃然起敬,而对于把“家”放在前面的,公众也应该理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