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教史话”之三百零六:《司马光论家庭教育的社会意义》(司马光二)

 杏坛归客 2015-05-08

 司马光所生活的时代,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后期。在封建社会,我国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下,男耕女织,世代相传,家庭不仅是一个生活单位,也是一个生产单位。

 家庭是国家和社会的基层组织,是最微小的“细胞”。如果把国家比作一个有机体的话,那么,家庭便是这个有机体的细胞。家庭的状况和国家、社会的状况,关系密切。因此,司马光作为一个封建的思想家、政治家,在《家范》一书中首先论述了“治家”和“治国”的关系,其中特别论述了“家庭教育”和“治国”的关系。

 司马光在《家范》卷之一的一开头,首先引用了《周易·家人》这卦卦辞的一句话说:“利女贞。”《经彖下》解释这卦辟说:“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意思是说,在家庭里,每个家庭成员都遵守自己的道德规范,家道就正了;而家道正,国也就安定了。

三国时期的陆绩对此卦进一步解释说:“圣人教从家始,家正则天下化之。”认为家庭教育搞好了,家道正,整个国家也就安定了。

司马光为进一步说明家庭教育和国家、社会的关系,又详细引述了《礼记·大学》篇里对于“家庭”、“国家”、“天下”这三者关系的论述: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那么,为什么说“欲治其国者”,必“先齐其家”呢?

司马光又继续引述《礼记·大学》篇的论述说:“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这里是说,之所以说“治国必先齐其家”,是由于“齐家”的中心问题或基本措施就是教育家人,教育好全家成员。能教育好全家成员,便可以推而广之,影响和教育全国的人。事实上,连家里人都教育不好的人,是不会教育好其他的人的。掌握权力的士大夫之所以能教化全国的人,首先是由于他们教育家人有方。

司马光对家庭教育重要社会意义的认识,继承了我国古代历来从“治国”、“化乎天下”的高度来认识家庭教育重大意义的根本观点。家庭教育必须从国家和社会的要求出发,同时,家庭教育也必须为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服务。尽管在《礼记》里宣扬的这种观点,有其鲜明的阶级性,完全是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服务的。

 而,正是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毫无例外地宣扬和坚持”治国必先齐家”的理论观点,把“治国”和“齐家”结合起来,用“政权”和“族权”来统治人民,用“法治”和“德治”来治理国家,才使我国的封建社会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虽然这种理论观点为巩固封建统治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但是,这正说明“治国必先齐家”是经过历史检验的一条规律,这对于我们今天认识家庭教育的社会意义,也有着极为深刻的启示。

司马光能用这种理论作指导,阐述“齐家”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把“齐家”和家庭教育当做一个关系到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对待,而不仅仅是视为一家一户的私事,这一点是很可贵的。

在这一点上,他比颜之推又前进了一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