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圣人难慕

 江北大汉 2020-10-22
孙潜、孙放兄弟二人,小时候去拜见庾亮。庾亮问孙潜别名是什么,孙潜回答说:“字齐由。”庾亮又问:“你想向谁看齐呢?”孙潜说:“向许由看齐。”接着,庾亮又问孙放的别名是什么。孙放回答说:“字齐庄。”庾亮问他:“你想向谁看齐?”孙放说:“向庄周看齐。”庾亮又问:“为什么不仰慕孔子而仰幕庄周?”孙放回答说:“圣人生来就知道一切,所以很难仰慕。”庚亮对孙放的回答大加赞叹。
这是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中讲述的一则故事。文中的孙齐由、孙齐庄兄弟俩历史上没什么名气,但他们的父亲孙盛,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尤其是他治史颇有史德——秉笔直书,那可是有口皆碑的。举例说,他作为桓温的参军参加了多次北伐。第三次北伐,桓温被前燕打败,被他如实写入了《晋阳秋》中。桓温大怒,以满门抄斩相威胁,试图让他删改,但他坚决不从,堪称“董狐第二”
孙盛的这两个儿子,我们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或许可以归在“早慧”之列。而他们去见的庾亮,是东晋之时的名士、外戚,朝廷重臣。面对庾亮关于他们的别名(字)的由来,孙齐庄的回答“圣人生知,故难企慕”,虽然仅仅八个字,但却颇具思想深度,道出了一个真理:圣人不同于凡人,不是随便哪个人能够学来的。或许正是这一原因,让庾亮不由得惊叹与赞赏。
我们生活的这世界上有圣人吗?在我看来,有,但这些所谓圣人无一例外带有浓重的理想色彩,是人们出于某种需要而塑造出来的。比如说孔圣人孔子,历史上确有此人,并且读他的弟子与再传弟子所编的《论语》,看他当年所说的与所做的,真的充满智慧,他的一些“语录”即便是在今天依然对我们具有启发意义。但毫无疑问的是,打从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与孔子推上了历史新高度之后,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孔子就渐渐与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那个孔子拉开距离了。或者说,后人眼中的孔子,是因为某种需要而被拔高乃至神化了的孔子。
在晋代,孔子显然已经成为“生而知之”的圣人了,所以,小小年纪的孙放基于他的认识,仅仅愿意向庄周看齐,而无意向孔子学习并努力达到他的高度。孙放对孔子一类圣人的认识,甚至远远领先1000多年后的我们。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我看啦,对于我们生活于尘世间的人们来说,有些小私心、有些小自私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偏偏喜欢塑造“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圣人,并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而这样的说法与做法,让我疑窦丛生:世界上真有这样的人吗?这跟我们说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有什么不同呢?我们能够学来吗?
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道理:就文化知识的学习来说,最好把难度设定在一个孩子们稍稍跳起来就能够得到的高度,而太低太高都不行——太低,没有难度,意义不大;太高无法够到,可能让人一开始便泄气、放弃。而对于孔子等“道德标兵”来说,因为他们高高在上的“圣人”身份,是不是让很多明白人如孙齐庄们,小小年纪就对他们失去了兴趣?或者说,即便是存在一定的兴趣,其实那也很有可能是装出来的?如此这般,能够起到我们期待的学习效果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