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天诵读《论语》课上,在读了十几遍“子曰”后,我忍不住落泪了!

 一声佛号一声心 2020-10-23

最近在女儿学校上课,跟着四年级同学读《论语》,这个月读的是后半部,第十一到二十章。今天还和往常一样,全体师生在给夫子行三鞠躬礼后,开始大声朗读。可今天不一样的是,在读《论语》的时候,我的脑海里却总是隐约浮现出孔子和他弟子的形象,以及他们学习生活的场景,乃至不能定心读诵了。

当在读了几十遍的“子曰”后,内心忽然升起一股莫名的感动,眼泪止不住的就流了下来,为了不影响其他同学,我极力控制自己的情绪,止住泪流,但却难掩内心的伤感与激动。

整部《论语》二十卷,一共才一万一千多字,却用了二百零一个“子曰”。古人惜墨如金,追求言简意赅,微言大义,为什么在这里却不惜笔墨、不厌其烦的反复用了这么多次的“子曰”呢?我想这就是他们师生之情的体现吧,从每一个“子曰”里面,我能感觉到学生们对老师孔子的那种尊敬、爱戴、仰慕之情。也因此颜回才对老师赞叹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孔子一生教授学生三千余人,其中青史留名的有七十二贤,他们跟随孔子学习,不是一年半载,不是一周或一个月,而是终身跟老师学习,即使出士做官,只要有时间还是要来老师这里学习,尤其是子路,三次做官罢官,一生追随孔子,在孔子身边长达三十多年。孔子为了实现治国抱负,周游列国长达十四年,随从弟子达百人之多,为了求学和济世利人,他们忍受着离别的悲伤,放下家中的妻儿老小,这又是何等的情怀呀!

孔子与他的弟子之间,已经远远超出了师生关系,他们亦师亦友,亦兄亦父,可谓生死相依,肝胆相照。孔子一生的喜怒哀乐,大多也是关于他的弟子,对于弟子的感情,已经超过了父亲;他的弟子们更是终身托付、以死相报,以老师为天,以老师为地,一日从事,终身若父。

《论语》中的每一个“子曰”,都深深表露出弟子们对老师无尽的尊崇、敬仰、怀念之情。在其他古籍经典上,“子”前面往往加上名字或者姓氏,唯有对孔子,只用一个“子”字,这个“子”成了孔子的专属名字,没有人可以取代,这也可以说明孔子在教育事业上至高无上的成就,他的品行,他的仁爱,他的救世情怀,堪称人类最伟大的导师。

与此同时,我还想到了世界上另外一位最伟大的导师——释迦牟尼佛。在所有佛教经典上,开头都是用“如是我闻”四个字,和《论语》里的“子曰”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